海蜇抽查质量如何

时间:2022-07-13 07:39:45

海蜇是餐桌上常见的一种凉拌佳肴,味道鲜美,口感爽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引导消费,国家质检总局在流通领域对海蜇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涉及山东、江苏、浙江、上海、辽宁、福建、广东等7个沿海省市。共抽查了24家企业销售的39种产品,合格22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56.4%。其中,盐渍海蜇抽查了26种,合格9种,抽样合格率为34.6%;即食海蜇抽查了13种,合格13种,抽样合格率为100%。

一、即食海蜇全线过关

由于即食海蜇开袋即可食用,因此安全指标极为重要,本次监督抽查中对即食海蜇主要检测了砷、铅、防腐剂三项安全指标。共抽查了13种即食海蜇产品,安全指标全部符合标准要求,而且绝大部分产品的实测值都远低于标准限量值的规定,有11种产品的砷含量≤0.1毫克/千克(标准规定砷含量≤1.0毫克/千克);绝大部分产品的铅含量都在0.25毫克/千克以下(标准规定铅含量≤2.0毫克/千克);有8种产品的山梨酸钾(防腐剂)含量在0.1 毫克/千克及以下(标准规定山梨酸钾≤1.0毫克/千克),其中,4种产品未检出山梨酸(钾)。由此可见,即食海蜇加工过程中,蜇体本身砷、铅含量低,所用的明矾及食盐等辅料中铅、砷含量也比较低,加工环境也没有对蜇体造成重金属污染,防腐剂山梨酸(钾)的添加量符合规定。这类即食海蜇,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二、盐渍海蜇水分和盐超标现象普遍

新鲜海蜇一般要用食盐、明矾经过三次加工、腌制,滤去水分制成盐渍海蜇,在食用前需反复浸泡、漂洗,脱去食盐、明矾后方可食用。

本次重点检测了盐渍海蜇的水分(指蜇体内所含有的水分)、盐分、明矾三个项目。水分、盐分超标的产品较多,明矾全部符合标准要求。造成水分超标的主要原因:一是产品加工后蜇体内水分滤得不够充分;二是在加工海蜇时没有采用三次以食盐、明矾提干的方法;三是企业质量管理意识差,产品出厂不检验。造成盐渍海蜇盐分含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以及产品出厂不检验。

针对本次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将责成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督不合格产品的生产、经销企业认真整改,限期复查,履行从源头抓好食品质量的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海蜇食用小常识

1.营养价值丰富

海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营养食品,其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等含量丰富。据测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质6~12克、脂肪0.1~0.5克、热量276千焦、钙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

2.药用价值显著

海蜇不但是筵席佳肴,而且还以治病良药而闻名于世。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述,海蜇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润肠消积、阻止伤口扩散等功能,对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胃溃疡等症均有辅助作用。近来研究发现,从事理发、纺织、粮食加工等与尘埃接触较多的工作人员,常吃海蜇,可以去尘积、清肠胃,保障身体健康。

3.选购有讲究

海蜇加工后分为海蜇皮和海蜇头两种。海蜇皮是海蜇上部伞状部分,制成后呈半透明圆片状,有韧性。上等的海蜇皮为白色或乳白色,片大平整,肉厚有韧性,无杂色黑斑。如形状不整、肉薄、颜色深浅不匀、肉质层破裂者为质量低劣产品,有异味者或整体糜烂者为腐烂变质品,不可食用。

海蜇头则由海蜇的下部头、触手等腌制成,口感较蜇皮更松脆。上等的海蜇头呈白色、黄褐色或红琥珀色,肉质厚实,无泥沙等杂质,口感松脆有韧性。若陈年蜇头,则色深光泽差,有的已变酥,没有脆感,建议不要选购。若海蜇头表面有异味或已腐烂变质,则千万不可食用。

另外,购买小包装的海蜇产品要注意生产日期、净含量、海蜇的色泽及有无泥沙等杂质。对于即食海蜇,更要注意生产日期,这是因为调味料包内的油脂不宜长时间封在塑料袋中,包装不严还易导致微生物超标,食用后将引起肠道疾病。不要购买已鼓袋或袋内液体已混浊的即食海蜇产品。开货后的即食海蜇最好一次用完。

4.盐渍海蜇需彻底泡发

盐渍海蜇的泡发很重要,泡发程度直接影响口感。泡发时应将海蜇用冷水洗净,除去泥沙,尤其海蜇头的折皱处泥沙很多,要多洗几遍。然后用冷水泡二三天,脱除盐、矾之苦咸味。注意每天换水,防止腐烂。

5.烹调有绝招

将已充分泡发好的海蜇切成丝或块,用70℃的水过一下,以增加海蜇的脆感。但用热水过的时间不宜太长,过后最好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这样海蜇不但充分涨发,且脆嫩无比,凉拌、热炒均可不失其原味。在用热水过时,要特别注意水温。温度高了,海蜇收缩严重,蜇体老而韧,无法食用;温度低了,蜇体韧没有脆感。食用凉拌海蜇时,最好临食用前再放醋、盐等调味料,否则会使海蜇变韧“走味”,影响口感。热炒时加热时间也不宜太长。

上一篇:我两岁(十六) 下一篇:卒中后如何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