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时间:2022-07-13 05:45:2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67-02

1.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新课前,先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物体形状相近,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归类、比较、总结,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寻访、发现、观察空调的支架、自行车、课桌椅等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从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气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如果学生认为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能获得有益知识的地方,而且与教师及同伴有着融洽的关系,将对他们的在校学习有良好的影响,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转化成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而能直接带给他们美好形象的便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产生具大的影响。在社会活动的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人与人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尊重和信任学生也不过是人对人的基本态度和行为而已。但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由于陈旧的师生观及伦理观念的误区,以及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常常会出现对学生的不尊重现象(有些时候还会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求知欲望受到打击,要想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只能是纸上谈兵了。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从尊重学生开始。

教师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是对所有个体的尊重,教师要成为民主和平等思想的传播者、执行者。教师作为社会的个体有时也会受到学生的误解,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向学生作好解释,切不可以为自己是老师而忽略,只有当他们的疑惑得到消除的时候,他们的认识水平才会提高,才会与老师产生共鸣,实际上作为成年人也需要尊重和理解,有误会时也需要消除。消除师生之间的误会,主动向学生解释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

3.创设悬念、学习新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讲究是教学艺术,体现在引导得法上,设置悬念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结构中,使他们的心理造成一种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心理状态。

4.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亲身经历将教学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感受成功的喜悦。即能巩固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还能提高操作能力。让学生看看、量量、数数、比比、折折等手段,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如教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时,先引导学生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学四条边怎样特点时,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一折,使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让学生观察四个角是什么角时,指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图上的直角比一比,学生发现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学正方形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其特点,最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得出不同点的是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相同点是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等)。通过看看、量量、数数、比比、折折等操作,即使学生学会知识,也教会学生会学知识。教师在教学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协同合作,放手让孩子们动手,逐渐借助表象中抽象出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动手操作不但获得知识,同时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加深对认识的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5.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在设计练习时,力求做到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如在练习时,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个别学生,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进行同学之间互测、互批,加强直观演示和学具的使用,一题多变、多问、多解,让学生通过练习解决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教学中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情绪懒散,我想可能是对当时所学内容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就给他们找了一些数学趣味题做。

6.精心设置课堂小结,延续数学学习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是上课伊始调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要在课堂结束时,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回顾所学新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是学生体会到收获,体会到成功,从而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学得主动,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在"关爱"中带有"语言",在"语言"中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进行"练习",在"练习"后作"小结",从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充分钻研教材,以"一法为主,多法并重"的学习活动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并非单方面完成的,而要在教室指导下完成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和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并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教学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金钥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不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谈摄影记者的转型 下一篇:民生新闻特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