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入教社课标版[活动与探究]栏目运用

时间:2022-07-13 05:34:36

例谈入教社课标版[活动与探究]栏目运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每一课的后面都设置了“活动与探究”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给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本文试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科学创造性地使用好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略谈认识。

一、以“活动与探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使用了课后“活动与探究”中的看图分析,将它的位置前移,使它成为导人新课时的素材。我的设计如下:先是用电脑投影了“活动与探究”栏目中诸葛亮和周瑜在京剧中的人物造型,由学生猜二人的年龄。学生很感兴趣,纷纷将自己猜想的数字说出,有的说诸葛亮五十多岁,有的说四十多岁,学生总体的结论是诸葛亮的年龄要比周瑜大。接着我又出示了该栏目的中一段文字:“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生于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周瑜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引导学生阅读之后,很快他们得出了答案:历史上的周瑜要比诸葛亮大6岁,很多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时,我指出其实历史上的j国与文艺作品中的三国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有些情况甚至是完全相反,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还原三国鼎立的历史面目,利用“活动与探究”中的素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都很想知道自己所了解的三国与历史上真实的三国究竟有多大的差别。

二、将“活动与探究”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重点、难点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活动与探究”栏目中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话题,因此,可以提前使用与教学重难点相吻合的探究题目,将探究过程放在一节课的黄金时段进行,如九年级下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课中,如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就把“活动与探究”中的内容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探讨分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出现了不同结果,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学生的讨论也相当热烈,有的谈到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将一党制改为多党制,放弃了党的领导,而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毫不动摇;有的认为,苏联的改革不仅没有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反而使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失去了民心,而中国的改革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之,在本课中通过将“活动与探究”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不仅使学生的探究时间得到了保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体,而且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可谓一举两得。

三、将“活动与探究”向课外拓展延伸,感受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教材中设置“活动与探究”,除了要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将课本中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感受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因此在设计“活动与探究”的题目时,编者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如八年级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中,设计的问题是“访问长辈,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来完成这个家庭调查,整个过程用了十天的时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组队,人户调查。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大组,第一组为文字资料组,主要采用谈话法,对小组成员中家庭的长辈进行采访,了解近些年来他们生活上的变化。第二组为图片资料组,主要负责搜集反映小组成员不同时期家庭生活的图片,可以是多年前的旧照片,也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最新的照片,透过这些凝结的历史画面,感受家庭生活的变迁。第二组为问卷调查组,学生设计了多个问题,如:二十年前,你家有哪些家用电器?十年前,又添置了哪些电器?现在你家拥有的电器有哪些?采用匿名的方式,到班级的每一个同学家中发放、填写,并当场收回。第二阶段,撰写调查报告。三个小组在人户调查完成后,每一组均以“我们家的这二十年”为题,参考调查报告的范例,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得出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第三阶段,成果汇报。小组活动结束时,我要求每一组都利用POwERPONIT软件制作一份演示文稿,在全班交流各小组的收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个探究活动的成功开展,使学生知道了家庭命运的起落浮沉其实是整个国家历史的缩影,感受到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并不是割裂的,历史与现实是息息相关的。

总之,人教社课标版中“活动与探究”题的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适应了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应该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

上一篇:地理多媒体教学与哲学思维培养 下一篇:新课程视野下如何进得历史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