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互融合的交互式教学实践创新

时间:2022-07-12 09:32:06

探讨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互融合的交互式教学实践创新

【摘 要】微课程伴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研究兴趣和关注,在微课程与全球“慕课”风潮席卷而来的趋势之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学和组织模式,展示出极其丰富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方式,衍生出以微课程为教学单元的翻转课堂交互式学习教学环境,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浪潮,深度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使微课程融入和渗透到学科课程的交互式教学体系之中,充分突显出其优势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方法;课程;交互式教学;创新

依据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统领和宗旨,我国的教育要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的微课程教学资源,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呈现教学微视频课程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能力,并提升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和探究水平。

一、微课程教学的创新特性分析

微课程也称为“微型课程”、“微课”等概念,主要是指在短时间内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呈现出短小精悍的教学内容,集中和聚焦于某一项问题进行传输的微小课程。它具有以下创新特性:

(一)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微课程是运用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微型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它主要由五个步骤建构而成:1、归纳和总结出核心的概念;2、挖掘课程上下文之间的背景知识;3、制作短时间的教学微视频;4、设计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微课程课后练习;5、将教学微视频与课程练习任务上传至课程管理体系。在这种“锚定式”的教学设计方法之下,可以较好地达到课程教学效果。

(二)新型的课程单元。在微课程的微视频之下,通过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软件制作而成,是新型的组合单元,并以特定的知识点为主体,注重微视频媒体的实践运用,使静态的文本向动态的视频资源转化,并且在翻转课堂的渗透和影响之下,微课程不再局限于特定知识点的传输,还覆盖了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包括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实践活动、评价等要素,实现了“以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方式,可以便于学生实现碎片式的交互性学习。

(三)开放性的动态特征。微课程呈现出开放的、动态的特征,应用于在线教育之中,具有极其实用的价值和功能。然而,它也有过度简化的特征,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尤其是对于复杂概念的理解课程内容,并不适用。因而,在设计开放式的、动态的微课程资源的同时,还应当提供知识挖掘平台,可以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理解复杂概念的多样化特征,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动态编辑和重组。

二、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建构

传统课程教学过程是采用“知识传输”和“知识内化”的不同阶段来完成,而在基于微视频之下的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下,则实现了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变化,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构基于微视频的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课前环节

在这个环节之中,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下发课前任务单,制作教学微视频,并监控学生的微视频学习进度,采集和反馈课前活动信息。学生则要根据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进行自主观看和学习,并完成教师下发的课前任务单,对其感觉疑惑的地方加以标注。这一阶段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二)课中环节

在这个环节和阶段之中,学生可以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热身学习,并独立完成教师布设的作业,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协同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并最终形成知识学习成果,加以展示,相互讨论和交流、评价。教师则在这一环节中,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作品给予综合性的评价和鼓励。这是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

(三)课后环节

在这一环节之后,是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或者独立完成作品的制作,并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制作的作品,学生之间可以开展自评或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和总结。教师则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应用情况进行及时的知识补救,并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对学生知识应用制作的作品给予综合性的评价。

三、基于微视频的微课程与翻转课堂交互式教学实践设计

(一)微视频的设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知态度和结构、信息素养等状况,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确定教学微视频的风格和表现形式。然后,教师要进行素材的准备,进行微视频教学脚本的设计,可以选择制作软件如: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软件,制作微视频。在微视频制作完成之后,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微视频发送给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或百度网盘、360云盘等,将教学微视频内容上传,并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习资料下发给学生,根据学生自主观看教学微视频的反馈情况,调整微视频,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课前实践设计

1、教师课前实践设计

教要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前,分析和明确教学的目标,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并选取适宜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如:直接讲授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即制作教学微视频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章节、知识点、典型例题等加以确定,并制作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问题的难度适中,能够让学生挑战自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趣味性和挑战精神。对于学生的课前任务设计单的评价,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方式,全面而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激励。

2、学生课前实践设计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等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吸收和接受的程度不同,进行自主学习,生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观看完教学微视频课程内容之后,学生要对知识点加以巩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并将自己学习中感觉疑惑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

(三)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课中实践设计

1、课前内容热身。在翻转课堂教学开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热身,唤醒自己对知识主题内容的学习激情,并处于知识学习前的准备状态。

2、分析与交流。在翻转课堂之中,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的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也不会平衡,为此,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交流,在共同的探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解惑和内化。

3、独立作业。对学生的独立作业设计要依循“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计递进式的作业,要具有梯度性的特征,使学生可以在独立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获得教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生成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体系。

4、小组合作协同。在课堂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协同的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团队的合作与交流,获得知识的深度内化。可以采用同伴教学法,教师在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入过程中,由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和讨论,对知识点进行剖析和思考,教师应当融入到学生的合作讨论之中,帮助学生澄清错误的认知误区,积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批判性思维。

5、成果展示。在学生的小组合作课堂之中,可以通过展示会、报告会、竞赛、辩论等多样化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评,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点评,促进学生改正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创设和营造轻松、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四)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实践设计

在基于微视频的课程与翻转课堂相融合的过程中,课后的实践设计应当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它主要是学生学习知识成果的制作和分享内容。在这个课后活动设计之中,教师可以对个别学生实施在线知识补救,还可以对存在问题疑惑的学生进行在线辅导。另外,教师可以对学生制作和分享的作品,加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公示。

四、JiTT和PI教学方法在微课程与翻转课堂融合教学的应用

JiTT和PI教学方法源于大学物理教学领域,然而也可以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它以“反馈机制”为核心,通过对课前、课后、课后评价和诊断机制的建构,充分建立起学生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学习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反馈机制,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JiTT教学方法的应用

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与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的交互式新型方法,它以反馈为核心,并重点应用于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课前“内容预习”和课后探究环节之中。

在课前内容预习的环节中,也是JiTT教学方法应用的核心部分,它是基于网络学习目标和任务而构成,实现“微视频+交互式练习+即时反馈”的交互式教学和自主任务的学习,能够更为精准地组织教学知识材料,并实施在线教学即时评价和反馈。

(二)PI教学方法的应用

这是基于决策树而决定教学课堂流程的方法,它要求教师将学生的知识难点和知识“误区”,精心组织和设计成“概念测试题”,在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测试题”的穿插测试和回答,并与在线作业实施无缝链接。它可以通过互动性数字化教学即时反馈系统,视觉化地呈现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结果,从而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答题的反馈信息,进行教学程序的安排。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交互式教学渗透和融合,可以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知识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反馈和交互式的教学,从而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小晶,钟琦,张剑平. 翻转课堂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8)

[2] 黎加厚. 微n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中国本土化行动[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14)

[3] 张武威,曾天山,黄宇星. 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07)

[4]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08)

[5] 张新明,何文涛. 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08)

[6] 丁建英,黄烟波,赵辉. 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1)

上一篇: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护理工作五常法合格率的应... 下一篇:“浸没式”教学模式在双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