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转移机制构建

时间:2022-07-12 07:21:58

军工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转移机制构建

摘 要:我国军工关键共性技术在军工内部的转移发展遇到市场调节失灵、制度缺失、投资研发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研究了军工关键共性技术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同技术成熟度下的转移特点,并构建了政府支持型和市场自发型技术转移机制。

关键词:军工;关键共性技术;技术转移机制

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从国防体系发展状态来看,尽管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依然落后于发达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军工技术的技术转移方面。军工企业的技术研发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特别是军工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转移问题。军工企业的技术发展好坏是关系着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关系着武器装备的性能,而且对军队作战实力和水平有重要影响。提高军工技术技术供给和技术扩散应逐步成为军工产业变革发展的重要部分。军工的先进技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且保密期限较长,解密工作也相对滞后,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军用技术研发机构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使得军工的关键共性技术的转移进展缓慢,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转移分析

关键共性技术转移活动包括两部分: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不可分割性使得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和扩散不能割裂进行。没有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行为,就更谈不上技术的扩散了。同时,关键共性技术的扩散受阻,导致其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造成了政府科技投入的浪费;一部分专用技术正是由不能被用户广泛使用的共性技术演变而来,使得共性技术不能起到自己促进技术传播的真正作用。所以,在研究关键共性技术转移时,应该将技术的供给和扩散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综合考虑。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模型以说明阻碍共性技术发展中的种种原因,提出问题。

1.1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转移要素

(1)研发成本和风险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可知,一项技术越复杂,市场交易也会更高,企业将会选择进行内部研发,而避免购买复杂技术。所以,关键共性技术在研发初期会因为缺少企业的投资信心而出现研发资金缺乏的现象。

(2)外部性和外溢性

在经济学理论里,“外部性”是指当生产者或消费者对其他人也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出现的外部经济效果。关键共性技术的共享程度决定了其外部性的大小。“外溢性”是指技术扩散前提下的外部共享性。如果一项技术的可被模仿性和再次开发难度越低,那么该项技术的外溢性越强。因此,技术成熟度越高,外溢性越强时,多数企业更愿意进行技术转移活动,但往往会造成技术价值低估的情况出现。

1.2基于不同成熟度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转移特征

基于国际技术成熟度标准,大致将1-3级成熟度的技术归类为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将4-6级归类为竞争前关键共性技术,7-9级归类为商业关键共性技术。通常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技术转以后,会与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的专有技术进行结合,形成不同领域的创新技术。本文采用的分析关键共性技术转移的模型,如图 1所示。该理论模型将共性技术开发区间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技术成熟度1-3级区”、“技术成熟度4-6级区”、“技术成熟度7-9级区”。并且对技术供给和技术接受双方的成本、估值、外部性、外溢性进行了相关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越接近基础科学的技术供给方的研发成本和风险越高。相反地,越接近商业应用,技术接受方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越低,这时企业更愿意选择投资而不是自己研发。

一般而言,企业的具有竞争力的专有技术大多建立在共性技术的基础上,当关键共性技术与专有技术结合时,才能显示出关键共性技术的经济价值。在共性技术成熟度较低时,其市场价值不能完全预见;所以企业更乐于交易接近市场应用的共性技术,达到应用较少的成本获得竞争性技术的经济价值的目的。

由此可见,共性技术不成熟时,企业为规避一定风险,对该技术的评估价值也相对较低,也就导致共性技术价值被低估的现象,也就是说技术本身将无法卖到好价钱。

1.3关键共性技术转移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不同区间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转移活动将面临不同的市场问题或者组织问题:

(1)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区间I)――技术转移投资不足。

关键共性技术本身是竞争技术发展的基础,其本身的综合性质较为突出。该类技术对应区间Ⅰ。基础性研发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人力等成本。技术供给方单个个体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然而合作形式也需要在政府资金支持下才能较为容易的实现。因此,关键共性技术在发展初期会出现“研发动力不足”的现象。

(2)竞争前关键共性技术(区间II)――技术转移受信息不对称性影响。

竞争前关键共性技术处于中间层次和过渡层次之间,在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企业也可以预见其具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成熟度在4-6级的技术不容易被模仿,企业对其的再次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接受,因此技术转移活动最多的发生在该区间,但是要注意信息对称问题。

(3)商业关键类共性技术(区间III)――技术转移技术产权保护难度大。

商业类关键共性技术是最靠近市场的共性技术,对应区间Ⅲ。类技术受市场机制作用明显,企业对该技术进行微小的开发就可以应用市场,但是技术很容易被模仿,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等保护,技术供给方往往不愿意进行技术转移活动。

如果产权和法律制度保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技术供给方的损失,形成技术扩散的制度损失。

结合以上分析,在共性技术发展的不同区间,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包括研发动力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制度保障不健全等。因此,在完善关键共性技术转移体系时,要注意运用市场规律和政府机制双管齐下。

2 军工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转移特点

军工技术自身的复杂多样性导致了其转移过程的繁复性,使得我们要从技术自身的特点和内涵来进行研究。针对军工技术自身的来说,在国防系统内部技术转移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综合利益因素影响

在我国军工关键共性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供体常常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受到利益杠杆的驱使,从国家安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考虑,对军工关键共性技术转移的作为或不作为,直接影响着技术转移能否实现及其实际成效。因此,军工关键共性技术能否转移最终取决于技术拥有者对综合利益的分析与权衡。

2.2技术接受方科研实力强度

通常来讲,技术接收方对军工关键共性技术的二次开发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技术转移活动是否能够达到实效。技术吸纳能力,作为从事技术转移活动的本领,是以技术预测能力为起点,包括学习、理解、创新等多种能力在内并梯次演进的复杂能力形态。每一种能力都是在前种能力基础上发展而来,成为衡量技术受体技术实力强弱的基本尺度并最终决定着军工关键共性技术转移所能获得的实际成效。

2.3军工技术转移的相关规范

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技术市场交易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我国技术转移法律体系来说,缺少军工内部即“军”的技术转移活动的相关规范,导致技术转移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许多军工领域成熟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由于没有相关法律保护不能进行转移。

2.4军工技术转移中间环节实力

技术转移活动链条上,中介机构服务起到重要作用,它是沟通技术供需双方的纽带和桥梁。对于供需双方在信息交流反馈、资金流动、政策解读、知识产权保护和合同工签订等方面进行调节和协商。但是我国军工技术转移的中间环节比较薄弱,技术转移服务紧紧集中在国家政府咨询机构,能力和活力都相对有限。因此,军工企业和科技人员对于技术转移工作也缺乏热情和主动性,限制了我国军工技术转移的发展。

3建立政府支撑型军工关键共性技术转移机制

结合图1的分析模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可以根据其层次类型采取不同的扩散方式。 关键共性技术的不同区间分布存在不同的技术转移阻碍,例如在区间Ⅰ和区间Ⅲ,技术转移出现“研发动力不足”、“信息不对称”和“制度失灵”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政府的干预功能应该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加大研发投资,完善产权制度更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转移工作的有效进行。本文将该种干预下的技术转移机制称为“政府支撑型军工关键共性技术转移机制”。

3.1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区间Ⅰ)

处于基础研发阶段的关键共性技术,缺少研发动力。同时,由于军工技术的研发成本较高,研发机构本身承担风险较大,因此需要政府对研发机构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活动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例如实施财税政策进行补贴,项目拨款进行自主,搭建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3.2商业类关键共性技术(区间Ⅲ)

商业类关键共性技术属于行业前沿的技术(最新技术),企业一定是不愿意转让给其他企业或者研究院所。商业类关键技术市场应用较为成熟,各个企业对其需求程度较高,为了使得企业愿意甚至是主动将技术进行转移,那么仅仅依靠市场作用机制时不足的。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的调节。例如,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法律法规,确保技术供给方获得应有的利益,防止技术模仿泛滥。对于一些次新技术,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鼓励进行扩散(如规定转让一定次数以上给予奖励等)。

4建立市场自发型军工关键共性技术转移机制

对于竞争前键共性技术,市场自发作用更能促进技术转移的完成。健全的技术转移中介体系、技术价值评估办法的确定可以更好的为技术转移工作服务。信息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共享企业技术相关信息和确定技术的真实价值,促进企业进行公平交易,完善技术转移体系的市场机制。

克服关键共性技术转移中的市场机制失灵是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技术转移应始终以技术供求双方的利益为前提基础。技术供方应在技术商业化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研发资本用于下次研发,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激励机制,使得研发活动能够持续进行。技术需方,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应适时的将共性技术转化为专有的竞争技术,形成技术壁垒,防止技术的泄露,带来风险。

事实上,不同层次的关键共性技术,其研发和应用过程与专有技术的可结合度存在明显差异。区间Ⅱ的关键共性技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更能提高其技术转移效率,所以,本文将该区间的技术转移机制式称为“市场自发型军工关键共性技术转移机制”。

结语

总之,军工技术自身的性、复杂性使得技术转移工作无法避免的带有政府计划和管制的现象存在,由此产生的诸多弊端阻碍了军工产业的发展和国家整体技术的进步。但是,随着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世界国防科技市场的发展,可以料想,我国军工技术发展的机遇期和发展期已经到来,相信政府和企业在市场规律和机制的作用下,必然能够大力发展军工技术转移工作,引导和促进国防科技又好又快地发展,让更多的企业从国家军工科研中获益。

参考文献

[1]龚春红,刘娅,张海英.美国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66-68.

[2]National Science Boar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2012.

[3]余敏,马浩然,刘晓,柴苗岭,肖国华,方曙.国外知识产权转化措施综述――美国大学知识产权转化措施概况分析[J].科学新闻,2008(12).

[4]张玲,赵立雨,师萍.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R&D投入强度偏低因素解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10-13.

[5]John P.Walsh,洪伟.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体系概述[J].科学学研究,2011(05):641-649.

上一篇:基于GIS的电力通信线路管理系统探究 下一篇:电装产品精益生产“一件流”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