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肉骨茶

时间:2022-07-12 04:03:32

我初到新加坡的头两个月,对这里的气候、饮食和生活节奏都不太适应。每到午餐时段,便能看见新加坡人行色匆匆,从四面八方涌向熟食中心,叫了一份快餐风卷残云,然后顷刻间作鸟兽散。吃来吃去,我总是觉得当地的中国菜过于单调而且缺油少盐,不如大陆香港的可口。

有一次加班赶个项目,我和同事们忙了一个通宵。直到第二天上午十点多,总算交差了。我本来想回去睡个懒觉,却赶上老板请大家去吃早餐。我随着同事们一起走去那个简陋但以美食闻名狮城的美食中心――麦士威巴沙,来到一家名为“南京街肉骨茶”的排档前。老板看来是这里的常客,刚用闽南话吆喝了一句,排档主人就笑容可掬地推来一个烧得滚沸的茶炉,并送上一小包铁观音。当地同事熟练地泡上茶,问我以前吃过肉骨茶没有,我回答没有。我抬头看看排档的招牌和说着闽南话的排档主人,看起来这排档主人连同他的排档与南京没有什么渊源,倒是肉骨茶的闽南语音拼写“Bak Kut Teh”让人觉得有趣。很快,热腾腾的肉骨茶上桌了,只见碗中浓浓的酱汤里放着几条煮得微烂的排骨,一股浓郁的中药味道扑面而来。啊,好像北方的炖排骨,我最喜欢中药烹煮的菜肴了。店家又送上一碗切成一段一段的冷油条,一碗白饭,和一碗泡在浓酱油里的碎红辣椒。好久没吃到这么正宗的中国菜了!我端起碗来,大快朵颐,一碗肉骨一碗白饭下肚,却又意犹未尽。我又向主人讨了一碗肉汤,像本地人一样,夹起油条有模有样地蘸着肉骨汤吃了个过瘾,直吃得大汗淋漓,齿颊生香。从此,我便爱上了此物。

从那以后,每到工作之余,我便走街串巷,寻找当地的特色小吃,也一并体验狮城的风土人情,当然,肉骨茶是少不了的。后来经本地同事指点,我知道了阅读当地华文报纸的美食专栏,便可以按图索骥,直奔主题。吃来吃去,有两家肉骨茶店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一家就是前面提到的“南京街”,还有一家是在不远处牛车水的一处肉骨茶。令我不解的是,这样油腻的食物,本地人偏偏在早上吃,尽管浓茶铁观音可以解腻,但他们也是寥寥数盏,点到为止。不管怎样,入乡随俗吧。每到周末,我先睡个懒觉,等到日上三竿了,再穿着人字拖慢慢踱去牛车水,品尝肉骨茶,于是早午餐一顿解决。

久而久之,我对于本地小吃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不过一次我在马来西亚同事面前谈及肉骨茶,却被同事奚落了一顿:“新加坡的Bak Kut Teh比起马来西亚的来,差得远呢,其实Bak Kut Teh源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算什么啊,有空我带你去吃正宗的Bak Kut Teh。”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好啊,改天去吃马来西亚的肉骨茶。于是我找个了“黄道吉日”,拉起一队旅友包车去了马六甲,边吃边玩。午餐时分,马来西亚同事找了一家当地的木棚屋去品尝肉骨茶,那里的肉骨茶果然比新加坡的更精彩:肉骨茶是用砂锅熬煮的,药材味道更浓郁,有桂皮、八角、丁香和很多说不出的味道,没剥皮的蒜头在肉骨汤中翻滚,取代了新加坡肉骨茶里的胡椒粉。肉骨汤里也不单单是排骨,还有猪肝、猪腰、猪肠、香菇、生菜。更开心的是,这里的米饭不是单调的白饭,而是用菜心和虾干一起烹煮的,并且免费添加,吃饱为止。旅友们胃口大开,几乎每人都叫了两碗菜心饭,我们这桌还加了一煲肉骨茶。直吃到茶足饭饱,一干人才心满意足地上路。

新加坡地域狭小,压力不小,邻国马来西亚就成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很多新加坡人会趁着假期去体验一下海滨,游览一番古迹,顺便品尝一下那里的海鲜、榴莲、肉骨茶。我在吉隆坡品尝过著名的巴生肉骨茶,坐在简陋的餐室里,望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一杯一杯品尝着浓茶,听着南国乡音,好像时钟都停滞了。身边的当地人也多是当年下南洋的闽粤乡民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或投亲靠友,或被拐卖到这里割胶采锡。辛苦劳作之余,他们用来自故乡的中草药,熬制成热腾腾的肉骨茶来慰藉自己疲惫的身心,一边梦想着能衣锦还乡。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终老他乡,再也没能回到故土。我还依稀记得一首广东开平的童谣:

“阿爸离家打工把家养,来到金山好凄凉。好凄凉,挂肚肠。夜里金山入梦乡,梦里不是金山样,梦见阿爸泪沾裳……”

南洋、金山、澳洲,当年一批又一批的华人为了摆脱贫穷,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忍受着孤独和歧视,艰辛地奋斗着,最终落地生根。如今,我们一批批的后来者也是满怀憧憬,离开故土,希望一圆自己的成功梦,不同的时空,一样的乡愁,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一碗肉骨茶,无尽故乡情啊!

上一篇:茶香四溢 第12期 下一篇:薯类:当菜吃不如当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