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事实说话”还是“以证据说话”

时间:2022-07-12 03:21:49

“以事实说话――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是这样向观众宣告自己的品质的。“以事实说话”,报纸可不可以也这样办批评性栏目呢?如果泛泛地理解,本来是可以给个肯定答复的,但是,深究一下就不行了,对于报纸,还要加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看你暴露的反面“事实”有没有“证据”。报社记者采写新闻,肯定是根据事实的。然而,在法律层面上,事实归事实,证据归证据。不是“事实胜于雄辩”吗?没错。但是,这句话里面的“事实”在法理上讲是个论据,而不是证据。

有这么一个法律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叫贝那多的意大利人。他在上大学期间,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因手头紧而向另一个人借钱。当时两个人是好朋友,未立什么字据。可没过多久,欠钱的人想赖账,于是被借了钱的人只得找贝那多作证,上法庭告赢了那个借钱不还的家伙。学法律的贝那多毕业后成为一名地方法官,当了法官之后,他恰巧遇到了一个类似的案子。可是原告不仅没有字据,连证人也没有。贝那多虽然觉得被告很可能是借了原告的钱,但因没有任何证据,只得判原告败诉。对法官来讲,事实是无法也无须像当事人那样去亲身经历的,法官作为裁判者,能够看到而且只需注意的只有证据。证据在法律上就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所以说,“以事实为依据”换成“以证据为依据”更科学,更可靠。

既然要“以证据说话”,就得把什么是证据弄得更明白一些。什么是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了7种: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而且,“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由此可见,“焦点访谈”节目实际上就是在“以证据说话”。由于电视节目本身提供的就是“视听资料”,这使它“说话”的自由度,远比报纸要大。

因为表达手法不同,报社记者往往以“当事人的陈述”为依据的报道居多。但是,这种“当事人的陈述”往往由于没有录音、录像支撑而失去法律效力。有了“当事人陈述”,本来是不怕对簿公堂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你极难动员当事人为你出庭作证。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目前我国各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平均不超过10%,这已经成为我国司法界的一大难题。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出庭作证?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调查,主要原因无非是“担心受到打击报复”、“不想卷入官司”或“不愿得罪另一方当事人”。像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一案,如果对簿公堂,记者采访“超时加班”的当事人,为记者出庭作证的可能就几乎为零。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出庭,企业员工百分百地会丢掉饭碗。

可惜,即使有证人出庭作证,即使证人完全出自一个公民的良心与责任或见义勇为的精神来为你作证、他的“雄辩力”也是有限的,证人既不可能完全或准确地复制现场,也不可能证明全部事实。

“以证据说话”的法律规则,确实对报纸这样的媒体增加了约束,但报纸其实也不必气馁,报纸也有报纸的说话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以道理说话”――这应该是当前报纸言论活跃的一个原因。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社会总不能事事处处都得唯“证据”说话。人活在世上,总还得讲道德,讲信誉,得有些天理良心。如果没有“证据”便任何“事实”也走不了路,确实是对“公道自在人心”道德观念的挑战。那时,道德缺失就是人们说话的热点。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保障报)

上一篇:理论要跟上中国博客旋风三步曲 下一篇:发言人是一份逼着你永远学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