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要跟上中国博客旋风三步曲

时间:2022-04-09 02:10:11

理论要跟上中国博客旋风三步曲

中国博客旋风三步曲:

2002年,因为出现了第一批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

2005年,因为迅速普及被称为“博客大众化元年”

2006年,因为更广泛的博客群体而被称为“全民博客年”

作为英文单词Blog的中文音译,博客顾名思义即“知识渊博的侠客”,这与其英文本义大相径庭。从字源上说,Blog一词源于美国,是web-log的缩写,意为网络信息日志,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可大量使用链接并频繁更新、能与读者互动讨论、简单即时的个人出版系统;也指使用此出版系统的人员群体。语义的区别意味着博客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一场从误读到回归的本土化之变。

中国博客旋风三步曲

在发源地美国,博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萌芽,但其发展势头远远不及年幼的中国博客。中国的博客旋风历经如下三步曲:2002年,因为出现了第一批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2005年,因为迅速普及被称为“博客大众化元年”;2006年,因为更广泛的博客群体而被称为“全民博客年”。

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成立,中国博客创始人、网站主办者方兴东逐个劝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著名跨学科教授汪丁丁等200名社会名家的加盟,并替代他们上传90%以上的博客文章。因而这些作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客,而更类似网络专栏作者。作为话语精英在网络上的自我延伸,2002年的中国博客以展示为主,所彰显的精英姿态与其中文译名内涵“知识渊博的侠客”不谋而合,却与西方博客作为抵抗主流精英话语的草根个人新闻记录所宣扬的平民精神背道而驰。可以说,博客在中国的本土化最初是一场实质的误读。

直到2002年底,浙江杭州“中国博客网”将“博客”从概念转化为网民可操作的形式,其构建方式为:Blog网站提供存储空间、系统以及若干样式模板,者负责对自己空间的管理和内容更新;每篇文章附带讨论区,读者可跟贴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能或删改主题,托管网站不具有删除或修改Blog内容的权力等。崭新的构建方式大大降低了技术准入门槛。短短三年间,“博客中国”从最初的200名作者发展到300万注册用户,“中国博客网”的用户数量每年均比前一年翻一番。此阶段的博客以表达为主,内容异彩纷呈,不再拘泥于传播知识、分析问题和批评时事,而是将触角伸向表达自己、传达感受、展示独特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突出自我的亲历性等功能。博客由此从精英时代渐渐过渡到个体时代,并演变成大众潮流。

截至2006年8月,我国博客作者已达1750万之众,博客空间达3370多万个,平均每月更新一次以上的博客作者接近770万,博客读者的规模高达7500多万。自2002年以来,博客规模每年都以2-3倍的速度快速增长。博客不仅成为一种传播现象,而且正以燎原之势发展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并凭借其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互动功能、草根价值和平民精神,逐渐回归西方博客原创者所倡导的本质理念。

理论研究与世界潮流仍有距离

于2006年9月10日,以“博客”为关键词,对2002年1月1日至2006年9月10日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总目录的全部期刊进行分时段跨库精确检索,搜索到研究论文1726篇。剔除关于博客的新闻报道或博客在文中只是作为词汇出现而不是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1695篇,同一篇论文分为上下篇发表的论文3篇,以及5篇在不同期刊上重复刊登的论文,最后得到实际样本346篇作为有效样本。本研究采取内容分析和历时分析并重的方法,在研究主题、主题发展、研究方法、理论运用、作者及发表刊物等维度进行观照,发现如下:

1.中国博客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同步,但与世界潮流仍有距离。有效研究成果历年分布如上图。2002年,刊载全部4篇研究成果的期刊均为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类期刊;但截至2006年9月10日,刊载博客研究成果的人文社科类期刊占全部期刊的70.72%,远高于经济与管理类期刊的14.20%、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类期刊的8.70%。2003年,博客的社会、文化影响功能吸引了近一半研究者的注意力;在2004年便一跃占全年研究成果近80.00%。2005年,以博客为研究对象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标志着博客作为综合性的学术现象正式登入经院学术领域的殿堂。

自2002年起,每年博客研究成果均比前年翻一番以上,与现实博客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同步。目前,博客出版正在兴起,博客商业化方兴未艾,博客的法律政策问题沸沸扬扬,博客对社会文化的冲击波一浪接一浪,这些都成为时下博客理论研究的热点论题。但与世界潮流相比,我国博客仍存在反差:政治型博客因为“两会博客”的盛行一时而在2006年初次进入理论研究界的的视野,而西方博客的新闻、政治功能早已大行其道;在韩国,专业型博客已经渗透到法律界,而我国博客在司法界的使用及研究仍为零。这说明我国博客对社会宏观调控的影响功能尚待时日。

2.大量研究成果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总体水平不高。按照博客研究关注点,将全部研究主题由浅入深划分成初步研究(以博客的认知、技术、概念、历史、功能等初级介绍为研究内容)、使用和用户研究(以博客在教育、新闻、图书馆、企业等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为研究内容)、社会影响研究(以博客的商业化、出版、相关法律政策等内容为研究对象)、改进和理论解释(对博客使用行为的内在结构和机制的理论解释,以建构相应的理论解释架构)四阶段。综览全部有效研究成果,研究总体水平仍处于使用和用户研究、社会影响研究阶段,其中前者总量超过总研究量的一半(占53.91%),后者(占27.25%)紧随其后,改进和理论解释阶段研究位居(14.20%)第三,初步研究最少。事实上,就广义的研究成果而言,余下的1357篇无效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处于初步介绍阶段,故真正在数量上遥遥领先的其实是第一阶段模式的研究。

在全部有效研究成果包含博客介绍及特征、教育型博客、图书馆博客、新闻型博客、博客的商业化、企业型博客、知识型博客、博客引发的文化社会问题、博客出版、政治型博客、私人日志博客、医药型博客、女性博客等14个论题中,博客引发的文化、社会论题关注度最高,在每年的研究成果中均独占鳖头;教育型博客、图书馆博客、新闻博客、博客的法律政策论题等专业型博客其次,博客的商业化论题再次。据调查,在博客写作内容中遥遥领先的是私人日志博客的“感性生活”,以“教育学习”内容为主的教育型、知识型、图书馆博客等仅占其1/3左右,但在实际理论研究中,教育型博客研究共48篇,私人日志博客研究只有2篇,这说明专业型博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存在错位。

3.研究方法与理论运用均过于单一。就研究方法而言,所有研究成果均使用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仅占全部研究成果的一成;多数论文缺乏明确的研究方法,只是对博客进行一些概念性的介绍和经验性的分析;即使明确使用了某种研究方法的论文,也多数是使用文化分析、历史和哲学分析、问题分析等非定量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用得较少。

有效研究成果的理论运用中,信息传播理论的使用独占鳌头,新闻学理论、公共空间理论、把关人理论、出版学理论、媒介生态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也有不俗的使用率,说明博客的研究视野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维度。就研究视角而言,大多成果致力于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在社会学方面的意义,而涉及博客经济学、出版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女性主义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较少;研究视野主要拘泥于新闻传播维度,显得单一而狭窄,而国外的博客研究已经延展到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人种学、符号学等多种研究视角。可以说,视野不够开阔、研究主题不够集中和研究方法的单一制约了中国博客研究。我们希望对中国博客理论研究也能够紧跟博客旋风三步曲。

(作者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浙江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编辑)

上一篇:北京报业的经营状况 下一篇:是“以事实说话”还是“以证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