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12 02:19:59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研究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初中阶段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过,传统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而学生则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代教学已经逐渐走向了平等的教学领域,可是,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将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现代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理念相去甚远,这便要求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认清教学方式方法和逐渐转变教学目标。教师的角色不仅仅应当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应当引导学生逐渐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数学学习更是学生学习阶段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生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数学教育,则务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教学理念和课程教学任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进,对学生不科学的学习方式没有及时地加以改进和帮助,这样往往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调,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学观念没有根本性地改变

我国教育,由于长时间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充分地转变过来,其教学思想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在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对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还是较为扎实的,学生的整体理论水平也较高,不过,学生在进行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则较弱,没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使整个教学质量较为低下。

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应当逐渐地转变自身的角色。与此同时,新课程理念中则要求教师应当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更加愉悦和宽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教师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自行探讨有理数加减法的法则,之后再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紧密地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摸索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教师在讲解代数式的定义的时候,应当以生活中的事例为基础,诸如,一支铅笔的定价是x元,那么5x则是五只铅笔的总售价。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代数式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视图的讲解,将生活中不同规则的物体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实物的观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视图学习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科学且合理的,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应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过,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这一方法的时候,应当充分地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独立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小明现在有200块钱,一支笔价值2.5元,小明需要在剩余50元的情况下,最多可以买多少只笔,请学生列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解答这个一元一次方程。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当重视探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地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亚玲.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J].亚太教育,2016(21).

[2]司林.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生活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6).

[3]范朝辉.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4).

上一篇:计算机信息安全教育浅谈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幽默”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