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独家:区域的“云”智慧

时间:2022-07-12 02:05:11

计世独家:区域的“云”智慧

在这个“腾云驾雾”的时代,区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折射出一个城市探索经济转型的路径;如何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融入城市转型的顶层设计,正在不断地考验着政府智慧。区域政府如何认识“云”、部署“云”、应用“云”?以IBM为代表的IT厂商又如何与政府一起拨开云雾,让新兴技术惠及百姓?为此,本报记者特别深入成都、上海、宁波等地,对区域的“云”智慧转型给出答案。

“自从有了云计算,大家开始不自觉地用‘云’思考问题了,就连开会时,也将会议作为云平台,大家充分沟通、提需求、共享信息。用这种云模式,最终一定能解决问题。”在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平眼中,智慧城市实际上考验的就是政府,小到家庭生活,大到社会管理,其实都可以利用“云”来解决问题。

当“十二五”规划把云计算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其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重要一环后,云计算便成为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作为云计算的重要载体,区域承担着从“云端”走向现实的重任,区域政府对云计算的认识与部署,便成为最重要的课题。

“云”开雾散

3个月之内,记者来到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楼已经不下3次。在成都这个以慵懒著称的城市,经信委大楼里的身影总是来去匆匆。

7月,成都市经信委副主任李长虹终于完成了两件大事――成都市出台了《成都云计算应用与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拿到了IBM“企业全球精英(高管)服务志愿队”(ESC)对于成都市云计算发展的建议和报告。

一直以来,成都既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市场,也有非常强烈的发展愿望,现在却面临着巨大的应用瓶颈。“在原来的信息化建设中,部门格局和各部门‘烟囱式’的建设,占用了过多资源,也使系统缺乏弹性,很难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李长虹表示,改变的路径就是云计算。

成都市在这份《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将基本建成云计算模式下的技术、应用和产业三大体系,构建政务云、社会云、企业云和高性能计算云四大基础平台,形成云服务、基础软硬件设备生产和云终端产品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在国内领先的云计算企业,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云服务规模占全国市场的比重超过10%,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占全球市场比重超过20%,使成都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李长虹表示,在这些目标中将有1000万台云终端产品,再加上云服务和基础软硬件设备生产,“今年成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按照规划,成都将以天府新区和高新西区为云服务与终端产品制造发展聚集区,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成都国际数据保税港,打造成都云计算产业发展基地。

成都将以天府新区和高新西区为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发展集聚区,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成都国际数据保税港,打造成都云计算产业发展基地。

像成都这样从顶层设计云计算的,还有宁波和上海。

2010年9月,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将其作为创造宁波新一轮发展新优势的重点;2011年6月,《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 (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出台,云计算成为智慧宁波的重要依托。在关于云计算的部署中,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谢月娣更强调将其纳入整体规划,然后再分步实施。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谢月娣坦承,宁波对于云计算尚在摸索,不过云计算的精髓是“信息资源共享”,而这与强调整合与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非常符合。

在《行动纲要》中,云计算建设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于智慧应用体系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是对智慧产业建设的引领。而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与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建设一起,被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大目标。

为此,宁波市发改委牵头建设智慧物流体系,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2.5亿元;而在智慧产业基地的部署中,云计算一方面作为网络数据基地的重要一极;另一方面,则被列入智慧服务业推广基地。

而在上海市,则出台了更为详尽的“云海计划”。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介绍,云海计划的整体思路是要加快云计算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关键是打造云计算的完整产业链。根据行动方案,经过3年的发展,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将实现 “十百千”目标――建立10朵行业云,包括教育云、健康云等10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培养10家超亿元云计算企业;推动百家互联网企业向云计算转型;新增产业规模1000亿元,培养千名技术骨干。

作为上海“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长宁区则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打造“智慧高地”。虽然长宁区的面积只有38平方公里,但2010年,长宁区信息服务业营收达到420亿元,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中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长宁区信息服务业的营收排在上海市前三名。

“这归功于‘十一五’期间长宁区大力部署的‘数字长宁’战略,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成为长宁区高科技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平说,要实现从“数字长宁”到“智慧高地”的升华,首先要解决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信息、资源不对称,以及信息共享、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等问题,而云计算正是解决这些问题最适合的模式。

“我个人认为,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云雾缭绕’,即在概念阶段通过应用认识产业;‘腾云驾雾’,已经对产业特点比较有把握;‘云开雾散’,技术最终成为成熟产业,归于应用。”邵志清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事实上,邵志清的看法在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地方经信委负责人中已是共识――云计算的部署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云计算决不是“雾里看花”,走出“腾云驾雾”,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应用。

部署“云”务实推进

宁波国家高新区,东临宁波深水良港,南接杭甬高速公路,西靠宁波市区,北连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宁波市的版图上,这是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科技创新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宁波输送着“智慧氧分”。

宁波市软件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作为宁波智慧产业的主要建设单位之一,软件产业园承担着打造软件服务产业的重任,与云计算相关的最主要部署也大都落地在这里。

走进宁波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管理中心主任余宏俊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书:《大智慧城市:2020城市竞争力》和《物联网100问》。在摊开的《大智慧城市》中,有关云计算的书页还被余宏俊认真地折了起来。余宏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云计算和物联网都是非常热的技术,作为园区管理人,得赶紧补上这些课。”

今年4月,软件园在向市经信委上报的《宁波智慧城市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形成行业智慧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与云服务等三大支柱产业,是“十二五”期间软件园的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智慧软件产业基地的雏形。

余宏俊认为,在宁波市智慧城市的整体框架下,软件园在云计算方面的部署很清晰,就是为智慧应用体系培养产业支撑,引进一流的云计算技术服务提供商,并培育高新区现有的IT企业和研究机构。

今年5月,为了配合宁波“物流云”的建设,软件园与IBM签订协议――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正式落户宁波高新区。作为“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核心基地,宁波将引入IBM“物流云”,全面推动宁波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宁波合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物流”产业。

同时,软件园还引进了华为“健康云”,成立华为智慧健康研究院,建立全市居民健康档案数据中心;而在比天云计算中心项目中,软件园将携手比天科技公司总投资1亿元,建设30万亿次超级计算中心作为云计算数据中心。

在上海长宁区,由于信息化应用基础较好,构建智慧的云便成为目前的重点工作。政务云、平安云、健康云、商贸云等成为首批落地的行业云。张平告诉记者,为构建云基础架构,他们还与IT厂商联合建立了云计算实验室,先测试产品,符合要求后再进入采购列表,以保证云的顺利部署。

据了解,长宁区是上海市最早提出《电子政务建设三年行动纲要》的城区,也是全国电子政务的综合试点区。在电子政务方面,长宁区实施了4个平台,包括OA系统、实有人口系统、综合经济、GIS;两个项目包括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网上办事系统。这“4+2”基本涵盖了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为政务云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政务云,项目从申请开始,相关部门就都可以看到,各部门通过内部流程进行项目审批,给出意见,最后申请人只需要拿到规划部门的盖章就行了。这既简化了流程,又缩短了时间,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便利。

在宁波和上海之外,成都也在集结力量。

7月28日,由IBM全球专家组成的团队完成了在成都市的咨询,这些全球专家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如果不是来成都,我们也不会相互认识。”一位专家对记者说。

成都是IBM ESC在中国启动的第一个城市。2010年,ESC团队总体提出了“信息成都、智能成都”的规划框架及优化建议,将成都建设成国内领先的世界级智能城市。随着加快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计算广泛应用,目前成都已经基本具备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这次ESC团队二次入川,将主题主要集中在教育、食品安全、电信三个领域。

在“云战略”中,成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开展10项政务云和社会云应用示范系统建设,遴选产业园区组织开展云服务试点,在企业中组织推广云计算应用,并在科学研究、工业设计、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媒体等领域开展云计算模式下的科学计算示范。当2015年成都政务云、社会云、企业云和高性能计算云平台基本建设完成时,云服务将覆盖全市主要产业功能区,超过50%的企业将实现云计算模式下的IT资源管理。

对此李长虹告诉记者,云计算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新的技术领域,需要很多IBM这样的专家团队一起规划和研究。

“智慧物流”正在促使宁波港向国际现代化港口迈进。

此次IBM的专家在3周的时间内,调研了近20个相关部门和应用,结合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向成都提交了一份非常丰富的咨询报告。“接下来,成都会对他们提交的咨询报告进行认真研究,找出进行下一步实施更加务实的路径。”李长虹如是说。

应用“云” 不拘一格

对于各地软件园兴起的云计算热潮,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他在各地做的调查――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投巨资建成了“云”系统,但资源利用率却不足20%。余宏俊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认为,云计算绝不能成为各产业园区扩大房地产项目的借口,而是要成为应用的前沿试点。宁波的经验就是紧紧扣住顶层设计中的十大应用体系,坚决做好科技支撑的定位。

“很多城市把云计算和计算中心混为一谈了,认为把计算机群、服务器群集中在一起就叫云计算,就能支撑城市应用,这从概念上就错了。”李长虹对记者说,云计算是强调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弹性建设和按需供给,而不是把计算机服务器机械地集中在一起。

因此,成都市的云战略从技术、应用和产业三个层面进行规划,从基础层、运营层和终端层三层落地。支撑云计算平台运行的基础层包含了基础软件、硬件、网络、存储、灾备、安全等;运营层就是云平台,推出云服务;然后通过云终端连接到云平台上来。

在基础层,成都2009年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商业化运营的超级计算中心,也是国内第一个同时为政务应用和科学计算服务的超级计算中心――成都云计算中心。目前,有几十项政务应用系统在上面运行;在成都落户的中国电信西部信息中心,也是与上海、广州并列的中国电信集团的三大云计算基地之一。

在应用层,成都市食品追溯系统就是一个例子。该系统采用云计算模式,将生产、加工等环节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统一起来,不仅方便公众查询,也更利于数据统计和监测。

在长宁区,区内本土企业对云计算落地发挥了作用。比如,承担政务云建设任务的是长宁区的一家民营企业上海长城电子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卢树真介绍说,他们在实施政务云的过程中,本着三个原则:一是保护原有投资,尽量利用原有设备,节约成本;二是保留原有数据,在原有系统之上进行开发;三是逐步开发应用,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成功后再普及,以保证原有系统正常运行。

又如,长宁区“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商贸云也是由本土上海美华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

事实上,打造商贸云难度最大的地方不在服务器或网络,而在于应用软件。“如果说云计算最终提供的是云服务的话,那么云服务的核心是软件,而软件的价值要看技术和业务的契合度有多高,契合度越高,就越有价值。”罗贵华说。

华美公司董事长罗贵华介绍,美华公司是一家在商贸、物流行业做了十几年的公司,对业务流程的深刻了解使他们开发的商贸云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据介绍,美华基于云的系统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电子口岸通关和物流增值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增值服务;二是航运商务网,解决口岸中的业务流程管理问题,包括报关、仓储等;三是评估网,也称人才服务系统,通过云平台为企业招聘人才。

而在宁波,谢月娣强调应用的关键是找准突破口,比如物流。宁波市发改委规划法规政策处处长杨兵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物流在宁波的GDP占比高达18%,每年创造507亿元的增加值。但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桎梏,宁波物流企业多达5000家,规模上10亿元的企业只有3〜4家,物流企业正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变。

为此,宁波发改委特别启动了智慧物流实施方案,制定了5年发展战略。“我们将以智慧港口为切入点,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智慧物流示范为抓手,争取在5年内建立安全、高效的物流体系。”杨兵杰说。

在智慧物流的项目中,IBM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年5月,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落户宁波,整个IBM物流研发团队也一起搬过来,这在IBM的历史上十分少见。作为“物流云”的主要负责人,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毛新生也为此不断往返于北京与宁波之间。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毛新生首次向业界详细揭示了“物流云”的运作情况:“物流云是一个‘勇敢者和探索者的游戏’,宁波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资金投入。它是一个庞大的资源聚合平台,整个物流生态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共享在‘一朵云’上,这个平台既能满足‘蚂蚁’企业的小众化需求,也能为像宁波港这样的‘大块头’服务。”

未来,“物流云”将以货主企业为源点,聚拢各种形态的物流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这朵云的背后是繁杂的流程梳理与再造,为此,“物流云”的主要运营单位――由宁波市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的“智慧物流公司”正与IBM一起对业务流程进行深度优化,甚至细到每一次路径的优化、空车返回率的精准计算。毛新生透露,今年11月,将有两家大型货主企业登上“物流云”,云计算将在这里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

区域的云计算部署将对IT厂商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严峻挑战,为了达到甚至超越区域的“云”高度,IBM正在为“云”转型。

IBM为“云”华丽转身

8月23日,上海。IBM云计算高峰论坛上,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正式成立,这个 由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从今年1月起亲自酝酿的事业部,将在IBM内部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即横跨软件、硬件、服务与研发等部门,集合所有云计算资源,以“一个IBM”形象贴近客户,形成最为敏锐的销售前端。

这种跨部门的整合,在IBM大中华区并不多见,而推动这次大动作的,是IBM的全新“云”世界观,这个战略的高度决定了IBM的所有变化。

全新“云”世界观

云计算到底是什么?100个人有100种说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云计算是市场和技术共同驱动的结果,由社会与经济发展催生出的,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和物,都可通过云计算获取服务。倪光南的观点道出了云计算出现的必然和其最终的形式――服务。

而钱大群对云计算发展的阐述似乎更“浪漫”一些:“云计算是一个多阶段的旅程”,这个旅程始于标准化,经过虚拟化、动态架构、自动化部署、一切皆服务,最终到达业务模式的创新,实现云计算。

其实,无论对云计算如何定义和认识,有一点已经毋庸置疑,那就是云计算将引发一系列变革,包括企业商业模式、行业生态甚至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变革。此次本报记者历时一个月深入区域政府采访,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变革正在深入城市转型,这种自上而下的冲击谁也无法阻挡。

正是基于对变革的深刻体会,IBM提出了“云生态”的世界观,即由区域经济模式、行业生态模式、企业业务模式和IT运作模式的转型构建整个思想体系,构成了IBM“智慧云”的主体战略:

区域经济模式转型――中国目前正依托地方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一批城市经济圈、区域经济圈相继形成,而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发展将是区域性的大协同,云计算正是能够支持这种大协同的平台,政府可以有效利用云计算,站在整个区域经济的高度进行协调管理。

行业生态转型――行业云不仅可以将整个行业的上下游企业融合到高效的流程中,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覆盖整个行业流程的应用,还能有效监控整个流程,增加流程的透明度,实现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

企业业务模式转型――云计算主要从三方面推动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建立起没有边界的IT支持环境,帮助企业的业务活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对企业已有服务的创新;构建新的服务。这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IT运作模式转型――IT行业自身也面临着云计算带来的巨大变革,颠覆了IT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带来IT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意味着全球信息服务业的重新布局。

可以看到,区域、行业、企业以及IT运作模式构成了IBM“云思想”的金字塔,在这个自上而下的整体转型中,云计算将融入到金字塔的每一层,成为它们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正如蓝色巨人宏大的“智慧的地球”狂想曲一样,“云思想”的精深和繁杂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驾驭的,它不仅对企业的整体战略思维提出考验,更直接对企业的整合能力提出质疑,IBM准备好了吗?

为“云”转型

出任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的王胜航,此前曾任大中华区IT优化解决方案实施部技术总监,是一名久经金融、电信等战场的骁勇战将。其实早在8月23日事业部正式成立之前,王胜航就已经开始整合工作了。

王胜航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以前IBM的所有部门都在卖‘云’,现在我们想告诉客户的是,IBM只有一个部门卖‘云’,我们卖所有的‘云’。”

每周,王胜航所领导的云计算事业部都会与各个部门的云计算负责人开沟通会,整合销售机会。“软件事业部的客户很可能也需要硬件部门的产品。”在王胜航看来,这种每天无所不在的沟通正在把一个部门的销售机会变成整个IBM的销售机会;在业绩考核上,王胜航也强调,云计算的成功首先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其次才是部门的成功,整合销售是考核的第一要务。

以前,IBM各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云计算服务团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彼此之间缺乏整合,而云计算事业部的成立,“整合了各业务部门内原有的云计算服务团队,同时集合了IBM在云计算方面的精英团队,由涵盖软件、硬件产品及服务咨询背景的咨询师、架构师、解决方案经理、业务拓展经理和行业销售等各方面的人员组成,是一支涵盖软件、硬件、IT项目实施、咨询服务和研发的全方位服务团队。”王胜航自豪地说,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为国内跨行业、跨领域的不同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保证每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部署。

其实,云计算事业部整合的不只是销售机会,还有整个大中华区的强大技术资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端到端的整合能力”是王胜航以及IBM大中华区其他事业部云计算负责人强调得最多的优势。IBM正是这样一家能提供横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和业务流程即服务(BPaaS)四大云计算基础架构的企业,从云计算的战略规划、体系设计、平台整合、系统实施到扩展维护,IBM能够提供从咨询、搭建到服务的全方位端到端解决方案。

钱大群在此次云计算高峰论坛上强调,IBM将凭借自己在云计算领域的专业技术、行业洞察、研发和实施能力,为客户量身定做端到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协助中国将云计算的部署和应用落到实处,共同推动区域经济、行业生态、企业业务模式,以及IT模式在云时代的转型。

云计算战略规划关系到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区域在云时代的转型成败,单纯依靠任何软件或硬件的单打独斗都不可能实现。从战略发展的角度,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实施,IBM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在构建自己“云”世界观的同时就开始华丽转身,为战略落地布局了最佳的架构体系。

“智慧云”的能力

在IBM内部,经常与王胜航所在的云计算事业部打交道的业务部门,在云计算领域都有着“独门绝技”,它们组成了IBM“智慧云”的能力,有了各个业务部门的强悍,才有了汇聚成拳的威力。

在IBM系统与科技部,Power Cloud云平台战略的推出,使用户与云计算近在咫尺,IBM系统与科技部中国区行业及重点客户技术支持总经理梁建球说:“Power Cloud涵盖了系统资源池、管理平台和ISV服务,将有效帮助用户快速部署、顺利转型、轻松驾云。”为了更快捷、方便地部署基于Power的云,IBM中国系统与科技开发中心专门推出了IBM基础架构云计算解决方案SKC(Starter Kit for Cloud,云计算快速部署工具包),利用IBM VMControl的扩展方案和多虚拟机平台支持能力,使云应用开发简单快捷,深受ISV和系统集成商的欢迎,并率先在“电信云”中落地,如贵州移动、上海电信等,都成功地部署了“电信云”。

这种与ISV、系统集成商和用户共赢的模式使云计算的部署进入了良性的生态系统。正像IBM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新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毛新生在分析云计算经济学时所举的例子:“在1848年美国的淘金热中,发财的不是挖金子的人,而是在矿井边卖水的人。云计算平台就相当于金矿,基于云平台的各种应用程序提供商就是在矿井边卖水的人。不过,我们更希望淘金和卖水都发财,基础设施和增值服务共存于一个商业生态共同体。”

在IBM,软件对于云计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软件事业部,去年1月推出了面向云环境的IBM Rational软件交付服务和IBM智慧的业务开发和测试两大解决方案,帮助开发人员在公共云和私有云环境中,实现软件开发和交付。IBM软件部云计算开发中心技术总监方兴表示,Rational强调的是云时代的开发团队可以来自全球任意角落,进行基于网络的远程协作;同时,开发应用可以直接运行在云平台上。

“这种开发模式已经在国内取得了成功,我们在无锡建立了云计算中心,就是按照这个模式建设的。”方兴说。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深入和逐渐落地,云计算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平台即服务(IaaS)数据中心的模式,而是逐步上升到行业、区域与业务专业的产业联盟形态。IBM业务咨询服务部应用创新服务中国区首席架构师王静玺认为,云计算真正的价值在于“云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近日,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了“谋在云端,引领未来―云服务助力企业变革与创新”白皮书。面对目前国内很多地区急于投资建设云计算中心的风潮,IBM GBS提出,云平台的战略规划与建立应该基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行业发展优势的深刻洞察上,在云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中要积极引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行业领袖企业等关键角色。白皮书中提出,IBM GBS将为客户提供涵盖咨询规划服务、云平台架构与建设服务、试点与示范工程实施服务、云平台运营支持服务、测试云建设服务的全面云计算咨询服务。

正是集合了各部门云计算的强大优势,才能构建出属于IBM的云模式。“云计算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云计算的应用代表了商业的未来。在中国政府、行业、企业拥抱云计算的今天,IBM将与合作伙伴携手,运用我们的全球经验、技术和资源,共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的云计算之路。”在云计算峰会上,钱大群这样踌躇满志地表示。

上一篇:《计算机世界》第33期新闻素描 下一篇:惠普急转身放弃“后PC”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