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时间:2022-07-12 11:00:34

初三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根据语文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以下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学走出误区,让试卷讲评课充分施展作用:

(一) 锁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需要

总体原则是把备课的重点由“备试题”转向“备学生”,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对广而杂的知识点认真分析,要让试卷“为我所用”,敏锐地分清主次,锁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每节课的目标都应主次分明。如某一段时间学生进行现代文的复习,那么讲评时现代文赏析就该成为主体目标 ;即使是现代文,也应根据需要,有时重点讲评对文章表现方法的鉴赏,有时重点讲评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其次是每一节课的切入点都要小而深,让学生利用试卷讲评的契机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知识建构并机动运用。如在制定期末考试的讲评课的目标时,笔者作如下考虑 :考前学生正进行现代文知识的系统复习,此次考试提供了学生查漏补缺的契机,应将现代文鉴赏方法的巩固确定为首要目标。同时通过对学生平时答卷的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尚不能很好地鉴赏现代文的标题,因此又将标题的鉴赏定为另一个教学切入点,从而有目标地组织教学。

(二) 再现差错答例,重现思维历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犯差错是学生的本性和权利。”学生的错答恰好体现了方法和思维上的差错,这是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上大有可为的教学资源。将差错答案和原因直接奉告学生的做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引发他们对答题规律的探究和思维方法的改善。笔者觉得可以通过答错情景的再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 “致错因素”,并强化正确方法。

如导学手册上有这样一个诗歌赏析题,诗歌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要求学生写出本诗列举了什么物候现象,并写出影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笔者抽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答案呈现给学生,并提示他们由此重新审视自己答案,阐明致错原因:

【例1】 列举了春天的物候现象。主要因素是海陆差异影响着气候的变化(0分)

致错原因:

【例2】 列举了山上面的温度比山下面的温度高的物候现象,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0分)

致错原因:

学生通过笔者的指示分析,找出了答例中的致错原因:答例1属于不懂得“物候”的意思,从而答非所问。答例2所给答案显示学生不能分清问题的层次,从而将两个问题混为一谈。学生将自己的错答写在了改错本上,并用红色笔作了标记,课堂就在“查错――析错――改错”中,通过反复自纠,达到了讲评预设的目标。

(三) 指示自主探究,总结方法规律

教育,如果象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社会的领地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教导该当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是该当努力地寻求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试卷讲评课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换、生生交换的群言堂。在试卷讲评课中不能单纯告知学生结论、事实等,而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拥有表述自己思维历程的时机,才能强化正确思维方法,弥补自己思维方法的缺陷。因此,通过不同层次的答案再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希望,并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正确的答题规律和思维方法,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四) 巧设试题链接,形成知识体系

有效教学的一个首要特点是组织的条理性。试题受卷面、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整个涉及,在试卷讲评时该当从一“点”出发,调动原有知识积累,并适当地补充新知识,把“面”带出来。联系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设以下链接:

1. 试题与旧知识(能力)的链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产生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在多种时机或历程联结时,学生的先前知识影响其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当学生对试题涵盖的知识和规律有必然了解难度时,可以链接原有知识,将零乱、短缺的已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知识的整合。

首先,可以链接课文内容。在试题后巧设课文链接,既能唤醒学生记忆,引发学生有效回顾课文,又能最有效率地加深学生的了解,还能有效指示学生总结方法,可谓一举三得。如有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徐霞客游记》中的《麻叶洞》,有四个加点词的解释,其中一个是“可以侧身矫首”中的“矫”,另一个是“后蛇伏以进”中的“蛇”,笔者在讲评时提到了课文《核舟记》中的“矫首昂视”以及《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这两个句子,一些答错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题目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生通过回归课文,马上茅塞顿开。

其次,可以链接做过的练习。尤其是知识点接洽紧、考核角度较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在对比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某次模拟卷上出现现代文赏析,是周国平的《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考核了文章运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笔者随即在讲评中链接了学生练习过的的考题:有用第三人称“他”来叙事的《意外》,有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我的那些花儿》,还有教材上部分段落使用第二人称抒情的《我的老师》,把总结和归纳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回归和对比,不但将运用不同人称的好处进行了有效归纳,还总结出了对不同叙述人称作用的不同鉴赏策略。

2. 试题与新知识(能力)的链接

当学生能够有效地通过试卷讲评把握某个知识和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范例或者练习的形式适当地链接比试题更新的知识,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达到最优学习效果。

可以链接同一能力程度的新知识。如某次模拟考题的诗歌鉴赏题《峨眉山月歌》问及“这首诗歌在28字的绝句中出现了五个地名,这样的写法对诗歌境界的表现有什么效果”,学生不难体会此诗的五个地名有助于营造开阔的意境。笔者再追问:“除了地名,还有什么要素可以营造开阔的意境呢?”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一些新知识的补充 :意象壮、时间长、情绪烈等都有助于营造开阔意境,并领导学生在拓展练习中加以运用。

可以链接更高能力程度的新知识。如近年来中考出现的新闻概括标题的题型,学生一般得分情况还好,师生共同分析该类题的答题规律,很快就得出了规律性的东西来了。笔者再进行点拨:“可见概括要结合文体特征进行。那么根据语段特征,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体、说明性文体又要注意什么呢?”由此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边练习边总结,从而加深了对语段概括的系统知识的了解。

(五) 精选拓展题型,有效举一反三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克服遗忘的最佳措施是马上进行强化。讲练结合是克服遗忘、巩固知识、强化方法的途径之一。试卷讲评课也是如此,应当抓住知识归纳后学生拥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张教学的深度。

拓展练习在形式上可以是课堂小练也可以是课后作业;在内容上可在原题的根基上借题拓展,也可将答案要点进行巩固,还可将考点扩张、深化、增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领会题型、知识点的发散,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归纳小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说:

1. 用类题巩固拓展

就某个知识点从试卷出现的问题向具有类似性的另一些问题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某年中考作文题为“精彩――”是填空型话题作文,讲评课的重点是此类型话题的审题立意,在讲评之后立刻给出另外两道填空型的话题作文,要求学生各用5分钟对话题进才审题立意,写出作文提纲。学生在认真研讨后,已经有了必然的理性认识,标题正给他们提供了牛刀小试的机会,他们运用 课堂所总结的规律和方法积极思考,进而奋笔疾书,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就过了审题关。他们高兴地说:“原本这种题型审题也不难嘛!”

2. 将原题变更拓展

即在原题的基础上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知识点上的合理的变更,并将之以问题的方式进行链接,引起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如现代文阅读《轻轻地弯下腰》有一题考核的是小说人物的鉴赏。为了加深对这一常考点的不同设问情势和应答策略的了解,笔者将原题“文中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进行变更,设置了以下问题进行拓展:① 请联合原文概括主人公的形象特性。② 请简要评价主人公的这个人物形象。③ 小说是如何塑造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的?④ 请联合文章宗旨谈谈小说设置主人公这一形象的作用。学生通过题目变换,对不同的设问方法涵盖的不同思维角度进行辨析和探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形成了系统的认识,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赵金芬 江苏省江阴华士实验中学 224400)

上一篇:语文自主性学习刍议 下一篇:学好数学 考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