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县植被现状调查分析和对策

时间:2022-07-12 10:45:53

金沙县植被现状调查分析和对策

摘要:分析了金沙县第2次土地调查的影像数据、图件资料、技术路线、技术方法、数学基础,根据调查成果,对金沙县林地、园地、草地等植被地类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具体的量化流向探讨,从加强生态建设和加大环境保护角度对金沙县的植被生态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调查;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0903

1 引言

由贵州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承担的金沙县第2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工作,从2008年11月10日开始,至2010年7月结束,经历了技术准备、资料分析、调查底图制作、内业解译预判、外业调查、预判底图修改、内业建库、资料分析、编写成果报告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实施了内部质量检查,保证了土地调查技术应用与资料成果获取。该成果已经贵州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审核检查,并应用于该县的土地变更基础数据。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界于东经105°47′~106°44′,北纬27°07′~27°46′之间。全县总面积2 528km2。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年均气温12.5~16.5℃。境内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6.59万hm2。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东部和中部平坝、河谷、丘槽相间,西部山崖陡峻,山体连绵,形成险、峻、奇的自然景观。境内有煤、硫铁矿、磷、硅等矿藏,以煤、硅、铁、磷藏量较大,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中等以上。

2 数据分析与利用

2.1 影像数据

调查区所用的SPOT5卫星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为2.5m。金沙县所用的SPOT5卫星影像(DOM),清晰度较差,但考虑到该SPOT5卫星影像数据的完备性及方便获取与利用,以此为基础数据容易在全省推广应用,故决定采用SPOT5卫星影像(DOM)作为基本的调查工作底图资料,进行金沙县第2次土地调查工作。

2.2 图件资料

(1)调查区1∶10 000地形图资料;调查区1∶10 000和1∶50 000国家基础地形图。

(2)数据使用。作为工作底图参考数据使用。

2.3 其它数据

金沙县土地详查数据、变更调查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农村土地权属等数据。数据作为本次土地调查的参考,可在对这些资料分析后充分利用。

3 调查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和数学基础

3.1 技术路线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相关技术标准,结合调查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金沙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技术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开展调查工作,其主要技术路线为按照《规程》及《技术方案》的要求,以纠正的SPOT5卫星遥感影像为工作底图,参考区内其它数据进行预判,再以影像为基础对各种要素进行全野外的调查核实,保持土地信息的现势性及图形、属性数据、实地3者的一致性,利用区内其它数据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并经充分的外业检查与核对,形成外业调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进行建库,最后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进行全面检查和成果数据分析,整理后形成金沙县土地调查(农村部分)的最终成果。

3.2 技术方法

围绕第2次土地调查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运用卫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以及二次调查专用软件等技术和系统,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县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金沙县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

3.3 数学基础

金沙县第2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为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金沙县行政区域跨越35和36两个带,本次统一投影到36°带,中央子午线为108°;成图比例尺为1∶10 000。面积计算按国家二调办的“图幅理论面积图斑椭球面积计算要求”计算图斑椭球面积。

4 植被现状构成与分析

截至2009年12月31日,第2次土地调查植被类的土地面积为园地910.12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36%。其中果园485.57hm2,茶园41741hm2,其他园地7.13hm2;林地122 877.08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8.75%。其中有林地77 387.48hm2,灌木林地35 183.87hm2,其他林地10 312.39hm2(可调整其他林地3 336.26hm2)。草地920 4.08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5%。其中天然牧草地347.15hm2,其他草地8 856.92hm2,人工牧草地为0hm2,见表1。

4.1 植被地类变化趋势分析

在二次调查的植被地类中,总的趋势是林地、园地在增加。草地在减少、具体变化情况与2005年植被变更数据比较,园地增加16.19hm2;林地增加10 086.37hm2;草地减少500.05hm2。与2008年植被变更数据比较,园地增加28.89hm2。林地增加10 234.50hm2,草地减少547.23hm2。

4.2 植被地类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4.2.1 耕地减少林地增加分析

金沙县2005年耕地面积为87 835.38hm2,2008年耕地面积为87 858.46hm2,二次调查耕地面积为85 726.68hm2,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2 10870hm2,与2008年相比较减少了2 131.78hm2。退耕还林减少耕地。据金沙县林业局统计,该县2000~2004年间,共退耕还林7 300多hm2,这部分土地在变更调查中没有及时进行地类变更,以至于二调数据中的其他林地(033)与2005年相比较增加了7 11225hm2,与2008年相比较增加了7 113.49hm2,增加的林地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退耕还林地。

4.2.2 园地流向分析

园地包括果园、茶园和其他园地。二调数据和2005年数据相比较,园地面积增加了16.19hm2,其中:果园面积减少了9.30hm2,茶园面积增加了962hm2,其他园地增加了15.86hm2;二调数据和2008年数据相比较,园地面积增加了28.89hm2,其中:果园面积增加了21.86hm2,茶园面积增加了25.72hm2,其他园地面积减少18.69hm2。园地面积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种植经果林,如茶叶、葡萄、梨、桃、苹果等,因此使园地面积增加。

4.2.3 林地流向分析

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二调数据和2005年数据相比较,林地面积增加了10 08637hm2,其中:有林地增加了4 896.26hm2,灌木林地增加了287.91hm2,其他林地增加了4 90219hm2。二调数据和2008年数据相比较,林地面积增加了10 234.49hm2,其中:有林地增加了4 95902hm2,灌木林地增加了350.28hm2,其他林地增加了4 925.19hm2。

林地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退耕还林、荒山荒坡植树造林,其他林地(033)增加的面积主要来源于耕地、天然牧草地和其他土地里的裸地(二调数据和2008年数据比较,天然牧草地减少了1 311.60hm2,裸地减少了8 708.40hm2)。有林地(031)和灌木林地(032)增加的面积主要来源于草地和裸地,还有一原因是以前的牧草地、荒草地由于植被的生长变为灌木林地,地类发生了变化,引起林地面积增加。

4.2.4 草地流向分析

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金沙县植被地类中没有人工牧草地。二调数据和2005年数据比较,草地面积减少了500.05hm2,其中天然牧草地减少了1 273.29hm2,其他草地增加了773.24hm2。二调数据和2008年数据比较,草地面积减少了547.23hm2,其中:天然草地减少了1 311.60hm2,其他草地增加了764.37hm2。草地减少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金沙县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封禁治理,部分天然牧草地在气候、土壤、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已长成了灌木林或有林地,地类改变,所以草地减少,林地增多。荒山荒坡植树造林减少了其他草地;同时部分天然牧草地已经退化成荒草地,且少部分适宜开垦为耕地的荒草地被开发成了耕地。

5 植被的生态发展对策

金沙县在新一轮的发展和竞争中,生态环境将成为一个重要筹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竞争力,生态效益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恰恰又是金沙县最大的优势和较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努力走出符合金沙县实际情况的生态文明之路。

5.1 加强生态建设

5.1.1 加强生态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正确处理好保护青山绿水与开发、发展的关系,切实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并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区域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的增收问题。进一步加强防护林建设,重点加强乌江水系、重点库区周围和生态脆弱地区的防护林建设和管护。加强县城周边可范围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推进沼气池建设,积极发展大中型沼气池和联户沼气池。

5.1.2 加强生态文明村、城镇和生态示范区建设

生态文明村和生态文明城镇是按照生态学规律规划组织城市(镇、村)的生产活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其形成合理、高效的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城市(镇、村)内部以及城市外部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和谐、高效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金沙县岩孔集镇板桥村,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是省级生态农业、生态能源示范村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也是金沙县生态文明村的一个缩影。

5.1.3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重点巩固金沙三丈水、泠水河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三丈水、泠水河省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和管理机制。

5.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5.2.1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主要污染排放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大对金沙县黔北火电厂、县水泥厂、县煤化工、县食品等重点区域、交通主干线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加强现场监督管理、环保专项督查及超标排污企业的整治力度,强化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进一步减少排放量。加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合理规划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建设,在开发中把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的要求,提倡景区内游览景区外食宿,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2.2 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

金沙县是黔西北重要的煤矿主产县,全县目前有煤矿100多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尤其是煤矿污水治理工作,目前已完成煤矿污水处理建设33座,涉及煤矿64个。加强对矿产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力度尤为重要,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轻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禁止矿山废水、废气、废渣无序排放;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优先考虑闭坑矿山、关停矿山和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矿山。

5.2.3 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

强化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加强对矿产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力度,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环境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环境建设之中,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切实使经济社会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

6 结语

通过对金沙县植被地类的流向分析,金沙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全县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建立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深入宣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建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等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推进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和实施。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TD/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GB/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上一篇:中油桃4号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下一篇:园林植物配置与规划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