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膏外敷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及疗效

时间:2022-07-12 09:49:42

活血化瘀膏外敷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及疗效

【关键词】 活血化瘀膏;输液性静脉炎;预防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临床静脉用药不断增多,由于从静脉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反复输液等原因而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相应地日趋增多[1]。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协会颁布的指南中,认为可接受的外周静脉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2]。目前临床上患者输注的消肿脱水的药物多为甘露醇、甘油果糖、皂甙类药物,对血管刺激大,极易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对2011年6月―2011年8月收住入本科的因输注各类消肿用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我院制剂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对照组则按照传统的方法采用改变输液速度来预防,分别评价两组病例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观察发现使用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输液性静脉炎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在2010年6月―2010年8月的住院患者中,将符合用药方案的150例患者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人,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患者种类、心理状态及用药方案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2 方法

2.1 静脉炎分级标准 采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S)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3]。

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2 静脉炎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局部红肿热痛消失,条索硬结完全软化,血管弹性恢复。显效 :疼痛明显缓解,肉眼观察皮肤颜色变淡,肿胀消退明显。无效 :症状无缓解。

2.3 药物的配制 中药活血化瘀膏由各类中草药配制而成。主要成分及配制比例为 :大黄、黄柏、生地黄、白芷、牡丹皮、桃仁各30.3g,红花、泽兰、刘寄奴、地榆、蒲黄、五灵脂、赤芍、丹参各60.6g,调和后装瓶备用。

2.4 实验方案 在对照组中,严格按照无菌技术完成静脉穿刺后,根据药物性质及要求调节输液速度;在预防实验组中,静脉穿刺成功输注药物时,取适量的活血化瘀膏,用30℃醋调成糊状,均匀摊涂于绵纸上,范围10cmx20cm,沿着静脉走行敷于注射的静脉上方及周边皮肤,并用塑料薄膜覆盖,每次3-4小时。严密观察两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治疗效果。连续观察10天。

3 结果

在预防实验组中75例仅有2例发生I度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2.6%,对照组发生Ⅰ-Ⅲ度静脉炎55例,静脉炎发生率73.3%,2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P

4 讨论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静脉输液并发症,往往由于从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损伤感染。临床上静脉炎的发生高于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指出的数值,对于静脉炎,首先应从预防入手,其次是加强合理用药,注意临床观察和护理,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祖国医学认为,红、肿、热痛为热毒所致,其病机是气滞血瘀,毒结凝滞于血脉,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肿硬[4],拒按为实,患者输液过程中局部受针刺,损伤经络,邪毒循之入侵,故局部红、肿、热、痛、经络受损,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故有条索状线及硬结,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而达消肿止痛。本组患者以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输液性静脉炎有效率达到97.4%。活血化瘀膏组方中,红花性温,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大黄苦寒,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蒲黄收涩止血,行血祛瘀;刘寄奴味苦,性温,破血通经,敛疮消肿;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并有抗炎作用;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生地黄苦寒,清热凉血;黄柏热解毒,并有促进血瘀和水肿消散作用[5]; 加上辛温的白芷、五灵脂,辛而行气,通络散结,活血宣窍,消肿泄毒,并用醋作为赋形剂,具有消毒、杀菌、解毒的功效,促进炎症消散,达到治疗的目的。

采用中草药制成的膏剂防治,方法简便,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人输液上方处,疗效明显,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受到病人欢迎,并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护理,因此,运用活血化瘀膏外敷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方法是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箭.静脉注射药液外渗的判断和处理[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8):30

[2]堂映辉,高林春,刘光琼.静脉炎的防治及处置进展[J].护理杂志,2001,18(4):86.

[3]李惠琼,赵洁,曾秀琼.留置针3种不同封管法预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J ]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 ( 2 ) :184-185.

[4]徐玉芹,宋秋珍,孙静,六味醇外用防治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43

[5]张唯琴,张静,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0,8 (7):1947

作者简介:

魏金荣,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上一篇:药物联合治疗进展性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石椒草咳喘颗粒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