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岛屿制度的解析

时间:2022-07-12 09:18:42

关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岛屿制度的解析

摘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121 条的岛屿制度规定,岛屿可以拥有自己的领海及毗连区,第 3 款还规定那些能够“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岛礁可以享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但由于《公约》第 121 条的规定比较模糊,使得各国在依据该条规定处理关于岛屿法律地位等实际问题时理解不一,在实践中导致产生诸多争议,造成国际间的矛盾与纠纷,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解释。

关键词:岛屿制度;争议;解释

一、《公约》第121条关于岛屿制度的规定

岛屿制度规定于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生效)第八部分,但仅有一条,即第121条。尽管岛屿制度的规定只有一条,却是目前国际海洋法中关于岛屿制度最全面、最权威的规定,在各国解决岛屿问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第121条共三款,三个条款相互联系、构成了岛屿制度的整体,不能割裂:1、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2、除第3款另有规定外岛屿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应按照本公约适用于其他陆地领土的规定加以确定;3、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公约》第121条第一款可以看作是关于岛屿自然条件方面的规定,即岛屿需同时具备“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陆地区域”这四个要点,才能被称之为广义上的岛屿。但要想成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岛屿,仅仅符合第一款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款可以视作对岛屿法律地位的规定,同时强调岛屿与其他陆地领土具有相同的海域制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岛礁能够成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岛屿,它就可以拥有 12 海里的领海、24 海里的毗连区以及远至 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第三款既是核心条款也是争议条款,是对岛屿法律地位的补充规定,它规定了能否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两个标准来区分岛屿与岩礁。同时满足第一款和第三款规定的岛礁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岛屿,才能享有第二款规定的岛屿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水域,满足第一款却不能满足第三款规定的岛礁是岩礁。从条款的逻辑规定来看,此条款暗含着岩礁可以拥有领海和毗连区,所以它们也应有确定领海与毗连区的基线。

二、对《公约》第121条的解析

由于《公约》第121条第1款和第2款的内容,都只是对以前已有的国际公约或国际惯例的再次肯定,经过长时间的国家实践,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习惯法,被世界各国广泛遵守。因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未出现太多问题。《公约》第121 条第一款起到了定义要素的作用。“四面环水”则排除了半岛;“在高潮时高出水面”则将低潮高地会和水下暗礁排除在外,并且《公约》第39条对“低潮高地”有专门的规定不其不是岛屿;“自然形成”作为定义岛屿的必要条件之一,排除了人工岛屿。但由于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岛屿和人工创设的岛屿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如在当今自然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岛屿国家以及部分沿海国为避免本国领土被海水淹没而采取的保护性人工措施。这些措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岛屿的自然属性,所以不能就此认为这些岛屿不能享有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第二款强调岛屿与其他陆地领土具有相同的确定海域制度的办法。根据《公约》第3条确定的领海范围,如果岛屿位于该范围之内,则会影响到领海的外部界限;如果岛屿位于该范围之外,则它不会影响到此领海的外部界限,而是形成了自己的领海。

《公约》121 条第 3 款却是对既存国际岛屿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但是第 3 款的表述宽泛、模糊,提出的时间又较短,并没有太多的先例和国家实践,使得各国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难以得到明确的具体问题。《公约》第121 条第三款:“维持人类居住”和“其本身的经济生活”二者为选择关系,只要能满足其中一点即可。但对于“人类居住”和“经济que的界定却十分困难。那么何为“不能维持人类居住”,何为不能维持其“本身的经济生活”呢?

1、“维持人类居住”应解释为虽然不是必须有人类实际正在居住,即无需岛上实际有居民。但必须满足能够维持人类在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居住的条件。即岛上有供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足以维持岛上人类的日常生活,无需外界的补给。关于维持“人类居住”的标准,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岛屿上有淡水供应;2、岛屿有食物生长;3、附近有材料建造庇护所”。

2、“维持本身的经济生活”应理解为不能依靠外部输入的资源,但可利用其周边海域中的渔业资源、石油矿产等生产生活资料来维持其本身的经济生活。岛屿应拥有一种“功能”,这种“功能”能够带来经济收益(如旅游业、捕鱼等),其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能够负担岛上居民的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开销。另外,“经济生活”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一个沿海国出于保护海洋环境的考虑而对岛屿采取的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环保措施也应该属于岛屿可以“维持其本身的经济生活”之列。因为环保设施本身也能带来经济收益。对于维持“本身的经济生活”,有两个标准:一是岛屿具有可以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功能”;二是岛屿上建立了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环保设施。此外,基于鼓励海洋环境保护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即使环保设施带来的经济收益无法完全支撑岛屿本身的经济生活,只要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达到一定比例,也应是被认为符合维持“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标准。

只要岩礁有能力维持人类居住或者其本身有经济价值,则可认为其不符合第三款的规定,不需要在某一岩礁上永久居住,也不需要维持该岩礁整年的经济生活。只要岩礁经济性开发取得的收入能够通过外部渠道购买必需品来维持自身的经济生活,而且可以是在未来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维持将来的经济生活,就可以不受第三款关于岩礁规定的规制。

三、结论

虽然《公约》对岛屿的界定存在问题,但岛屿在海洋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致使其在国际实践中不能被忽视,因此,完善岛屿的界定同样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为了保证对《公约》第 121 条对于岛屿制度的解释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切实实施,可以设立专门的岛屿界定委员会,通过科学数据调查和经济分析来判定争议岛礁是否符合《公约》规定。同时,还应加强区域间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与合作,《公约》的这些不足和缺陷,经过世界各国的不断实践,终将被修订和完善。(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桂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家实践.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2]高之国,张海文,贾宇.国际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3]万鄂湘. 岛屿的法律地位问题初析. 江西社会科学,2012

[4]王泽林.试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岛屿制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王艺. 对海洋法公约中岛屿制度的几点看法.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

上一篇: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效果分析 下一篇:\析副~“往往”的~x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