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评价

时间:2022-07-12 09:06:55

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评价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期间分娩的初产妇160例,依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各80例,观察分娩方式的不同对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 顺产组的阴道前壁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分别为72.50%、63.75%、32.50%,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顺产组与剖宫产组在孕期、初产后1个月内随访、初产后6个月内随访SUI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产组与剖宫产组比较,在SUI和盆底肌力的影响上无明显差异,但选择剖宫产能有效降低POP的发生率。

关键词: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分娩方式早期

盆底功能障碍(PFD)是由盆底组织损伤引起的,主要包括粪失禁(FI)、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病因与妊娠及分娩的相关性较大,而分娩方式的不同对盆底组织的影响依然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科学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60例分娩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顺产组,各80例。顺产组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7.4±5.6)岁,体重指数(25.7±4.3)K/O,身高(161±3.20)M,新生儿体重(3048.5±483.2)g;剖宫产组初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8.8±4.9)岁,体重指数(26.3±5.2)K/O,身高(168±3.64)M,新生儿体重(3120.5±437.5)g。两组初产妇在平均年龄、体重指数、身高、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初产妇复查时间为产后6~8周,检测方法:妇科检测+手法检测+盆底功能诊断仪检测及盆底肌力分级;并用尿失禁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检测和调查均由培训过的专业人士进行。

1.3 观察指标

①POP诊断参照POP-Q分类法分度标准,分为0~Ⅱ度,Ⅰ度及以上为脱垂;②据Oxford法对盆底肌力进行测试,分为0~5级,盆底肌力小于Ⅲ级则评定为肌力受损;③SUI根据初产妇临床症状和护垫实验诊断,具体为初产妇在1小时的护垫实验中,若尿量>1g则判定为阳性。

1.4统计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顺产组与剖宫产组对POP的影响

顺产组的阴道前壁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分别为72.50%、63.75%、32.50%,剖宫产组分别为56.25%、37.50%、16.25%,顺产组明显高于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表1 顺产组与剖宫产组POP对比n(%)

2.2顺产组与剖宫产组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顺产组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与深层肌力受损率分别为51.25%,33.75%;剖宫产组分别为45%和3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顺产组与剖宫产组盆地肌力对比n(%)

2.3顺产组与剖宫产组对SUI的影响

顺产组在孕期、初产后1个月内随访、初产后6个月内随访出现SUI的比率依次为36.25%,20%,8.75%;剖宫产组分别为32.50%,16.25%,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顺产组与剖宫产组SUI发生率对比

3.讨论

女性盆底器官由筋膜、韧带和肌肉等组织把骨盆出口封闭而成,组成盆底器官的支持系统,让各器官保持正常位置的同时紧密联系在一起[2]。因盆底的特殊结构和位置,受妊娠、分娩和排便等多种重力因素影响,妊娠中会因重力因素而发生位置变形[3],且在分娩中也会因挤压过度而超出组织结构承受的正常极限导致收缩力和肌肉弹性大幅降低,或因直接机械损伤导致神经系统和肌肉损坏,进而诱发PFD。有关研究指出,发生PFD的独立危险因子是妊娠和分娩[4],在妊娠和初产后出现PFD的危险系数是10.8,超过半数出现程度不同的阴道前壁脱垂。分娩方式和POP也有相关性,POP的高危诱因是阴道分娩。本研究结果表明,选择不同分娩方式出现初产后POP发生率不同,其中剖宫产组低于顺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Ⅰ类肌纤维主要位于深层肛提肌中,收缩时间长,不易疲劳;Ⅱ类肌纤维位于会阴浅层肌肉中,反应敏捷,但易疲劳,故剖宫产在理论上对神经和盆底肌肉损伤偏小[5],本研究结果表明顺产组盆底浅层肌力受损发生率、盆底深层肌力受损发生率与剖宫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分娩方式不同对盆底肌力损伤差异不大。

本研究表明,孕期SUI发病率为顺产组36.25%,剖宫产组32.50%;初产后为顺产组20.00%,剖宫产组16.25%;在初产后6个月内绝大部分SUI症状消失。初产后SUI的发生率与分娩方式无差别,大部分阴道分娩的初产妇盆底神经、肌肉的损伤是可逆的,隐性的,初产后在神经重塑后,初产前和初产后的SUI症状会消失。

综上所述,顺产组与剖宫产组比较,在SUI和盆底肌力的影响上无明显差异,但选择剖宫产能有效降低POP的发生率,在PFD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金华.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446-447.

[2] 张慧敏.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3,27(2):300-302.

[3] 王京晨,唐芳,荣风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882-2884.

[4] 黄敬华,周蕾.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妇女盆底肌肉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27(6):502-504.

[5] 黎佩莹,冯珀霖,殷婉萍,吴锦英.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2):1635-1637.

上一篇:两种不同手术路径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比较 下一篇:公允价值会计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