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的D家人

时间:2022-07-12 06:26:38

海口的D家人

D民源于古代南方越族,是以“采海”为生的古南蛮的一支。据《隋书・南蛮传》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K、曰俚、曰獠,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辞源》:“蜒亦作D,本作但。”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为D人也。

一、旅源概术

古代,D人泅水采珠,皆绣面文身,状如蚊龙,以防恶鱼为害,故D户亦称“龙户”,D民自称是“蚊龙之子”。晋代张华《博物志》卷十载:“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出珠。”鲛人织的布,名曰“鲛绡”、“龙纱”。“合浦民善泅采珠,儿十余岁,便教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盗者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故有“鲛人织绡”、“鲛人泣珠”的神奇传说。

D民向来以采海为生而“濒海而居”、“编篷水居”或“舟居水上”。粤地水上D民,唐代称为“鲛人”,并开始对他们编户课税。宋代始把“以艇为家”的鲛人称为“D家”。明初洪武时,D民编户立里长,设河泊司于广东治之。

D民历来被歧视。清代雍正间,始准D民与齐民同列甲户,但仍被视为贱民。民国初年,D民才与国民平等。解放后,人民政府对D民关怀备至,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走上了兴旺富裕的道路。

二、历史变迁

居住于海口市海滨沙洲自称为“D家族”的水上人家,历史上为数不少。海口东郊攀丹村,相传为唐时番舶D人聚居之地,故《琼台志》卷一“琼山县境”图有“番诞村”的记载。宋末,浙江水军为元兵所败,祥兴余卒有不服于元的统治者,流亡海上,化为D民。

元至元初,“附马唆都右丞征占城时,纳番人降,并其父母妻子发海口浦(今海甸)安置,立营籍为南番兵。”设“D民所在海口浦即今海田,……今子孙尤有者,俱为D人。”(明・正德《琼台志》卷二十一、二十七)。该志又说:烈楼都有图二,第二图系D民,烈楼即今长流地区。D民向来濒海而居,故第二图D民应是今新海(天尾)、后海(镇海)一带沿海的渔户先民。正德七年有183户,迄今已被“临化”了。

清末民初,居住在外沙尾、韭菜园沙洲的D民有四五十户,迄今已被同化为海口市民。盐灶海滨的捕捞队,八十年代有110户。据入琼张氏第十八代孙张行深(任捕捞乡书记)介绍:其始祖原籍福建莆田,迁入广东三十代矣!始迁阳江,后代亦皆舟居,环海南下,曾住湛江、吴川、乌石、硇洲滨海等处;入琼十八祖,已十二代。今尚存手抄“族谱”,阳江、吴川等地尚有亲戚及祖坟,居琼已三百年矣。今捕捞新、旧二村,张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有奇,向来舟居水上。六十年代,响应政府号召,构建“白鸽寮”定居盐灶村北滨海沙洲上,近年都盖起了瓦房。后因城建征地建滨海街,部分D迁居海口港门东侧,称捕捞新村。

清朝乾隆年间,白沙门曾经是海口地区的繁荣海港,商业兴旺发达。白沙门下村是当时闽粤沿海D民的聚居之地,全村有9姓,37户。迄今仍操粤语系的D家话。其刘、梁两姓,原居顺德;周、李二姓,原住高州;其余各姓,经湛江、安铺、确洲、海安等地迁来,至今大都六至八代了。百年来,自本村先后迁入市区定居的D民也不少,语言上已同化,一般是难以分别的。

今海口D民居有捕捞新村、捕捞旧村和白沙门下村等三个村庄,计197户,944人。他们依然操D家话,但对海口话也较为谙练。

上一篇:全省首富村―官塘 下一篇:“九家口”的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