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基层沃土 联动市长热线

时间:2022-07-12 05:28:36

植根基层沃土 联动市长热线

【摘 要】机遇和挑战,对都市报而言更多的是挑战。都市报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必须立足本土,扎根基层,创新方法、强化服务,为百姓办事,为群众解难。

【关键词】都市报 热线 创新

近几年,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海量等诸多优势,使得受众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而手持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完成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与互动。“人人都是记者”已不再是纸上的理论,而是成了许多人每天自觉或不自觉的是实际行动。

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阻挡。作为以普通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在受众群问题上遇到了却是实实在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都市报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发挥自身采编专业化、新闻内容原创化等优势,立足本土、扎根基层、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利用纸媒可信度高的优势,真实反映百姓生话,准确报道百姓遇到的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说百姓话,办百姓事。

创办于本世纪初的《蚌埠日报·淮河晨刊》,十年来坚持探索和创新,通过不间断地改扩版,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蚌埠报业市场最受读者欢迎的都市类报纸。我们积极应对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势头,未雨绸缪,提出“办一张新鲜靓丽的都市新闻早报”,明确“主流、责任、公信、服务”的宗旨,突出立足本土的办报理念,发挥其作为党报子报的优势,一方面深入社区基层,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与沟通;一方面围绕市中心工作,强化舆论引导,为百姓排忧解难,提升报道的深度和档次,彰显主流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将“贴近读者,主打民生”这一都市报生存之本,进一步深化、具体化。

一、植根社区深处,与市民贴得更紧

像大多数都市报一样,《淮河晨刊》创办之初也一直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受众的主攻对象。但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人、社会人也已相交融合,社区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大单位”,社区群众已成为都市报不容忽略的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基于此,2012年《淮河晨刊》创办了“社区深处”专版,近两年的时间,从全面反映社区百姓的生活,到有选择地引导社区话题,帮助解决社区难题,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1、记者包区,全面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社区新闻虽多、杂,但普遍新闻价值不高,记者采访难度大,分数低,有时因细微的名称、字词不准确,还会有读者上门提意见。记者报道社区新闻积极性不高。如何报道好社区新闻,引导记者关注社区新闻,从而提高《淮河晨刊》的贴近性、服务性,发展和壮大这一读者群,“社区深处”专版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淮河晨刊》的每个记者都指定负责2-3个社区的新闻(包括问题和意见建议)采集、归纳和报道。创办的第一年,以每周一个整版的篇幅集中报道一个社区(街道、居委会),全方位反映社区群众的生活,看社区新变化,听居民的心声,呼应居民新需求。

今年1月4日,首期“社区深处”专版报道了“席家沟社区”。该社区数年前因污染问题而被媒体曝光。我们的编辑、记者深入到社区,详细了解了社区近年来的变化,采写了《席家沟的幸福变化》,配发了反映居民生活的《社区花鼓灯舞进北京》、《老太长寿秘诀:捻棉线》,以及《居民期盼:修好圈堤西路》,整版报道图文并茂、点面结合,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上级领导和基层社区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在“社区深处”专版的组织策划和采写编辑中,我们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区(街道、居委会),既反映社区的发展变化,更注重发现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居民的诉求。如蚌埠正在进行大建设,征地拆迁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街道、居委会正是这一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他们所面对的各种具体困难和矛盾,其中的苦衷和困惑,让他们感到压力巨大。在做好正面宣传报道的同时,如何反映好这一问题,分析成因,寻找对策,促进工作,4月18日,在安平社区的采访中,记者采写了《一位社区书记眼中的“拆迁难”》,从“租不起房,拆了以后咋住?”、“年纪这么大,谁愿意租房给我们啊!”、“拆迁拆出了一些‘官司房’”三个方面,反映了基层拆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报道不仅道出了社区干部的部分“苦水”,也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为全市的征迁拆违的科学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每期的“社区深处”专版,还设置了“社区名片”专栏,读者通过简短的介绍可以了解其基本概况,对读者了解市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解剖麻雀,积极为社区排忧解难

今年,在几乎对本市所有社区进行全面报道的基础上,对办版思路进行了调整,或集纳社区生活亮点,或发现社区建设中有代表性的问题,精心策划选题,以更广阔的视角,深化社区报道。

老旧小区管理难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今年5月,一位居民致信市长,感谢社区居委会一些女同志经常拖着疲累瘦弱的身躯,坚持为社区清运垃圾,同时信的内容也折射出老旧小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市长的高度重视。市长就此做了批示,要求各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了解到这一信息,报社领导指示,晨刊要全面配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晨刊记者部的同志走访了我市的全部老旧小区,针对小区设施老化、居住人员拥挤,物业费征收困难等了解到的情况,在“社区深处”版组织策划了“聚焦老旧小区管理难”系列报道,探索老旧小区管理难的根源,寻找破解之法。首篇《老旧小区管理难如何破解?》,分《老旧小区的乱象一瞥》、《垃圾费收不足 居委会贴钱代管》、《老旧小区收物业费怎么那么难》、《乐享新生活或许已不远》四部分,对老旧小区现状、管理难的根源和下一步市有关部门将要采取的解决办法,作了深度分析报道。整个系列报道推出后,不仅市民积极献言建策,也推动了相关部门的工作,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今年以来,“社区深处”版受到了市民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反映社区建设亮点的《“网格化”:社区服务新模式》、《“爱心储蓄银行”积攒正能量》,反映社区群众风采的《社区里的能工巧匠们》,还是反映问题的《居民区私自打井成风令人忧》、《社区公章咋就成了“万能章”》、《社区健身喜与忧》、《“社区菜园”该由谁来管?》等等,都成了市民关注的话题,也成了有关部门工作重点,在引导舆论、推动工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注社区,走进社区,融入社区。一周一期一个话题,“社区深处”不仅将《淮河晨刊》的影响力波及到城市社区的各个角落,也锻炼了记者、编辑队伍。现在,许多记者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居民一有新闻就积极向记者反映,或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大大扩展了晨刊的新闻源,提升了晨刊的影响力。

二、与市长热线联动,凸显舆论监督强势

舆论监督、批评报道是都市报服务中心工作、提升影响力的利器之一。过去,大多数都市报主要依靠读者自由爆料,报道社会新闻,开展舆论监督,《淮河晨刊》也不例外,24小时开机的“晨刊热线”在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围绕工作大局,有意识地反映重大问题的线索并不多,都市报的舆论监督的面比较窄,反映的问题不够典型突出,常见的是“窨井盖被盗”、“化粪池满溢”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仅凭爆料开展舆论监督,存在散、乱、杂的问题。都市报如何提升舆论监督的档次,更好地推动工作、为市民服务,是都市报舆论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着强化新闻监督、发挥报纸的社会监测功能与协调功能,晨刊积极探索支持新闻舆论监督的新方式新方法。从勇于担负起舆论监督职能,彰显党报的社会责任出发,经过多次联络与沟通,2010年底,晨刊热线创新性地与市长热线正式建立了联动机制,强力构建行政监管与舆论监督共同推动工作的新格局。

市长热线是政民沟通的重要渠道,其主要职能是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为群众提供咨询解答服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淮河晨刊热线是报社设立的舆论监督平台之一,直接倾听民情、反映民意、辅助民众,获取新闻线索,开展舆论监督,服务广大读者。为有效推动这一创新举措,晨刊开设了“市长热线追踪”专栏,主要报道市长热线问题受理情况和典型问题的落实办理情况。并派一名记者参与市长热线值班,及时捕获信息。专栏的开通,不仅提升了晨刊监督的时效性、针对性、权威性,也更好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联动机制建立以来,我们每天对大量的情况反映,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分析,认真倾听市长热线办公室同志的意见建议,精心选题,组织记者深入采访,并加大追踪报道的力度,使得晨刊的舆论监督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所报道的《珠城“打的难”期待适时破解》、以及相关部门推诿扯皮的《卫生部门:不是我们管理范畴 交警支队:这些车辆有正规手续 民政部门:缺少有力的证据 运管处:解决问题需多方参与——“黑急救车”到底谁来管》等,市长均作了批示,督促相关部门着力解决。现在这些问题的解决已有了初步答案,“黑急救车”已罕见踪影;市区将新增300辆出租车,以缓解市民出行难。

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我们还加强工作指导,要求记者深入采访,核准事实,编辑认真审稿,严格把关,选题着眼发展大局、立足民生改善,找准重点、难点和节点,服务百姓、促进工作。充分借助“市长热线”给力的同时,做到聚焦热点,提高舆论监督的层次;析因探源,拓展舆论监督的深度;加强互动,扩大舆论监督的影响;一追到底,直至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加强了晨刊舆论监督的力度,提高了晨刊舆论监督的档次。

植根社区、强化监督、深化服务,通过对《淮河晨刊》办报理念、办报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这两年《淮河晨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权威性、影响力大大提高,信息资讯更为丰富,发行总量和零售量有了新的突破,广告的承载能力也更强了。

(作者:蚌埠日报社编委、副刊部主任)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新时期做好“三农”报道工作探讨 下一篇:美好乡村建设新闻报道中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