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印,昆明人心里的家

时间:2022-07-12 12:34:47

“一颗印”,顾名思义,就是一块印章。昆明“一颗印”民居属四合院住宅,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周均是房屋,天井围在中间,整个平面外观方方整整的,如同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开始是一层,后来慢慢演变为两层或更多层。在“一颗印”中较为常见的是“三间四耳倒八尺”。三间指正房为三间两层,正房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卧室,常为家里的老人居住。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如果走进一户人家,常可见祖堂正中央墙上挂有“天地国亲师神住”字样的中堂,桌上则供着祖先牌位。楼上其余房间则供主人和储存农作物用。正房底层常有单层廊,称为报厦或游春。在“一颗印”民居建筑中,正房是一个肃穆的地方,平时小孩不许在里面随便打闹或大声说话,可见在居住者心中地位很高。正房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底层各有两间,称为“四耳”,一般用作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通常,在农村,“一颗印”民居在设计上几乎没有厕所,厕所与“一颗印”是分开的。而在城镇,那些大户人家常在楼的后面盖上厕所,方便实用。 “一颗印”民居的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又称门廊),进深为八尺,有楼,无侧门或后门,有的在大门入口处设屏风一道,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每逢喜庆节日便打开屏风,迎客入门,使倒座,天井,堂屋融为一个宽敞的空间。这便是所谓的“三间四耳倒八尺”。要是家里儿子长大,成家立业了,而房子太小住不下了,则可以在原来“一颗印”边上横向再修房子,中间打通,两个院子之间可以往来,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如果是有钱的大户人家,则常常是纵向扩展,有几个院子相通,显示着自家的富贵和气派。 “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则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屋顶用很厚的筒板瓦,此瓦形状有点像切开的竹筒,拱形,比北方的瓦厚重。因为云南地区风大,筒板瓦利于通风,防风性能好。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漏雨的麻烦。这种类型属于原汁原味很原生态的“一颗印”了,正房与厢房屋顶不一样高,错开,这样下雨时从较高的正房屋顶流下的雨水正好落在了较矮的厢房屋顶上。雨水经过几级跳,落在地面上,而屋子里不会漏雨。先人的智慧设计便体现在这错落有致的屋顶上了。

“一颗印”刚开始一般出现在村镇。后来城镇化发展了,“一颗印”也随之有了变化,失去了最原始的生态状。到了近代,特别是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后,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一颗印”也开始发生变化。总的来说,整体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以及门上。“一颗印”刚开始是中国典型的土木结构,后来出现了砖石结构;栏杆以前是粗朴的,简单实用没有多少装饰性,且是手工制作而成。后来出现了装饰性很强的机械加工而成的雕花门窗,窗户则由玻璃代替了绵纸。最为主要的变化体现在门墙上。近代以前是传统的重檐,近代以来,开始出现拱形尖顶或清真寺圆形门墙。有的人家还在门墙上砌一块砖制的十字架,可见外来文化对“一颗印”建筑风格的影响。 “一颗印”民居最大的优点便是因地制宜,很好利用了滇中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等,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滇中地区地少人多,房屋占地不可能像北方那样大,同时这里气候潮湿,尤其是夏季炎热,因此“一颗印”的紧凑,瓦重,两层或多层楼等的设计就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浑然一体。北方的房屋常是坐北朝南,但在昆明,“一颗印”的大门常没有固定的朝向。昆明常刮东南风,同时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有时也会刮西南风,风向的不确定,使“一颗印”的大门朝四个方向的都有。四季如春的昆明,门的开向很少有规规矩矩的。 “一颗印”在建筑风格上的最大特点是大巧若拙。从外面看,“一颗印”封得严严实实的,甚至有些傻乎乎的,而且视觉上远没有四合院的宽敞雄浑,也没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典雅,但只要你仔细看,云南先人的智慧全藏在里面呢。因地制宜且不说,单从原生态的“一颗印”正房与厢房屋顶的高度设计,便可见一般,错落的屋顶让雨水乖乖地流到屋外,而不湿屋内一片地方。建筑真正地智慧不在于华丽,而在于巧妙。 “一颗印”是内敛而宽容的。她的天井小得可以只有3平方米,她的窗子小且朝向内院。然而内敛有时就是一种包容,不太张扬,也不排斥,安然地看着一切,就像在正房里,可以供奉祖宗牌位,也可以请来佛祖...... “一颗印”是温馨的。解放前,一户人家几代人住在一起,三代同堂或者四代同堂,其乐融融;解放后,几户人家住在一起,一群寻常百姓被“一颗印”凝聚在了一起,像是一家人,老昆明有句顺口溜:一家炸鱼全院香,一家有事全院忙;一家吵架全院忙,一家被偷全院乱。冬暖夏凉的“一颗印”里,有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扯不断的根,也有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切和热闹。曾经,昆明就住在这样的家里,曾经这“一颗印”便是昆明人生生不息的住所,是他们的归依,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本有的生活状态似乎早已一去不复返,“一颗印”这种传统的滇式建筑也腐生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禁锢住整个城市;红砖墙青石板灰色瓦片,也随霓虹的充斥被毫无保留地排挤出城市的记忆之中…昆明近年来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使得老城被破坏殆尽,新城却是杂乱无章,这种割裂式的跃升,让昆明看起来有点儿像北京,像成都,像上海……却唯独不像昆明小城。昆明人以往鲜活的生活内容已然被抽走,各种西方片影的复制品,被刻意地安放在城市生活中。往昔岁月未被沉淀和封存,反而被肢解和利用。如今,老建筑就快成为僵死的标本,仅有那几栋历史建筑,零碎的被保护的历史街区,被栏杆囚禁的白塔……他们再也没有了生活这个载体,而是成为某种风向标的暂存之所,与你若即若离。

上一篇:一个人撑起一座城市的时尚天空 下一篇:2012,世界末日生存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