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旅游研究简述

时间:2022-07-11 11:15:20

中越旅游研究简述

本文试图在对近几年中越旅游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越跨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中越旅游发展启发新的思考。

2016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49项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第35项世界文化遗产,打破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和壮族世界文化遗产三个“零”记录。中越跨国旅游近年来一直是区域旅游的研究热点之一,花山岩画申遗成功让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这一热点。本文试图在对近几年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越跨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中越旅游发展启发新的思考。

一、数据来源说明

在国内文献获取方面,本研究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以中国知网所含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采用简单检索类型,以“中越旅游”为主题,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起始到2016年9月,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17篇。受时间和能力限制,本文只选取了2011-2016年的文献进行相关分析,因而对文献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和分析不够深入,论据论证不足,说明欠缺等问题,片面之见,在所难所,敬请指正。在国外文献获取方面,以“Sino-Vietnamese tourism”为主题,仅搜到一篇文献,即:Guangxi Promotes Sino-Vietnamese International Tourism Zone。

二、前期研究成果分析:

因收集到的近6年,国外关于中越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仅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41篇国内文献进行研究综述。

(一)中越旅游需求研究

1.旅游感知研究。卢迪、高静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广西客源地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广西边境旅游的概念感知状况以及旅游行为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边境旅游的发展新思路,为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献计献策。阮氏金旺以幸福感理论对中越边境旅游产品对游客积极心理的形成影响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寻找提高中越旅游服务质量、游客的满意度与幸福感,提升中越边境旅游的形象及旅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中越边境旅游的环境改善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2.旅游行为研究。黄玲以中越53号界碑作为文化遗产所蕴含的记忆与认同,以及在边境旅游语境中,地方民众与游客如何通过“空间实践”来进行边疆体认。黄爱莲运用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相关理论,针对合作网络的不同方式提出,中越跨界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应该加强合作者之间社会关系如人员信任、民族情感、政治沟通等要素的培育。黄爱莲还基于引力模型,构建了中国与越南入境旅游的理论模型。孙浩、伍进选取桂林中越大学生其旅游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发展大学生旅游市场的4条建议。

3.市场分析和开发研究。韦朝晖对广西开展跨境自驾游的重要意义、目前现状、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推动了跨境自驾游实现常态化运行。廖静娴从中越两国出境旅游合作的背景、现状入手,提出促进中越两国出境旅游合作的建议。王飞对广西北部湾区域旅游业合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的合作提供理论参考。李伟山、孙大英以跨境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对中越边境的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带进行整合开发。薛珊珊运用旅游产品昂谱(RMP)分析广西生态旅游产品。简王华总结了基于资源优势的广西乡村旅游四条发展策略。

(二)中越旅游供给研究

1.中越旅游吸引物。安德明建议构建以“边关风情"为主题的旅游体系。张庆梅对中越东兴口岸开展自驾车旅游业务进行了分析,钟珂剖析了越南文庙在开展中越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与旅游交往。吕红艳认为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崇左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打造崇左市节日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对于促进该市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刘建民以广西东兴红木制品为例,分析了边境旅游商品是文化互动的典型代表。谢雄健、黄艳菲、赵芳、刘闯、黄礼娟等以广西中越双边龙舟赛为个案对体育旅游有所涉及。文丰义、凌莉对以胡志明为代表的越南革命先辈们在桂林、柳州、靖西、龙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的事迹和居留过的地址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开展相关红色旅游提出建议。

2.中越旅游资源评价。时雨晴、钟林生、陈田通过测度与分析我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水平,认为广西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强。卢卫对广西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了分析。

3.中越旅游开发。梁福兴,罗丹探讨了对中越两国骆越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等问题。梁福兴、杨洁认为“侬智高历史的共同记忆”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可成为中国―东盟国家间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的重要基础。袁珈玲提出构建中越跨境旅游区要率先实现在旅游服务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圈两个突破,使之成为环北部湾旅游圈集散中心、中越自驾车旅游服务基地和无国界旅游试验区。

(三)中越旅游综合效应研究

(1)经济效应研究:周淼泉、 杨乐霞认为建设崇左旅游中转站基地将大幅度提高本地区的旅游创汇收入。朱可丹从广西入境旅游的角度选取题目,研究关于空间结构的模式问题,力求为广西的入境旅游业提供参考。(2)社会文化效应研究:滕腾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歌圩文化为例,对边关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机制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3)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刘琳琳通过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独特的喀斯特自然生态旅游景观进行了景观价值综合评价,并提出提升景观价值的相应措施。廖钟迪对龙虎山的低碳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低碳化发展是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于如何实施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对策。

(四)中越旅游管理与调控研究

1.旅游合作方式。如景婧运用帕累托效率这一经济学概念,提出了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实现最优效益的改进路径和建议,为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刘民坤、蒋丽玲、陈湘漪从推进中越跨境旅游合作机构建设和加强中越跨境旅游共生发展两方面,对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开发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俊安认为中越边境地区作为开放开发的前沿,由于国界的遮蔽效应,应通过制度设计、建立跨国营销联盟等,夯实合作基础,采取现代营销手段,促进边境地区景区的跨境合作。吕兢以PEST分析法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越旅游面临的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大环境,找出中越边境旅游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旅游企业层面提出应对策略。陈俊安、麻新华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合作、利益分配与补偿、沟通协调、保障等方面较系统提出了建立旅游跨国合作机制的构想。苏氏妆在分析广西与高平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了双方旅游合作的优势以及合作现状,剖析了双方旅游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加强和深化双方旅游合作的对策。

2.旅游合作领域。赵明龙提出了建立中越老泰缅跨境旅游圈的构想。赵明龙对产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的功能定位、合作范围、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体系、合作区建设的影响及推进措施等进行了一些探讨。林昆勇探讨了依托中国东兴万尾和越南芒街万柱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中越边境城市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思路。

3.调控管理工具。王凤娇认为政府应在广西边境旅游业中扮演重要的推动角色,成为主导力量,并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联合社会各种为量共同推动边境旅游业的发展。陈俊安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思想,以中越旅游相关制度的变迁为主线,实证中越旅游政策的相互作用对双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揭示政策变迁过程中中越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黄爱莲、魏小安通过研究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 德天瀑布和友谊关) 的实践,认为两大合作区合作层面还不够深入,提出双方应进一步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层治理的合作关系。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对国内中越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出,中越旅游作为区域旅游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关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参与中越旅游研究的学者数量多,成果多,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越旅游需求研究、中越旅游供给研究、中越旅游综合效应研究、中越旅游管理与调控研究等方面。而在研究方法上,以采用定性描述的成果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成果少。

(二)启示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同时兼有海陆边界。中越陆地边界线长1449.566公里,广西段为696.125公里。广西有8个边境县市与越南3个边境省接壤。随着边境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越旅游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合作的先导性产业,对稳定边疆、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和拓展国际旅游市场等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与整理,对中越旅游研究有以下启示

1.在研究内容上。中越旅游需求方面,应加强对游客体验、满意度、行为、市场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越旅游供给研究方面,要加强中越旅游“差异性”、中越旅游开发潜力和可行性的评价等研究;中越旅游综合效应研究方面,要拓展中越旅游对当地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中越旅游管理与调控研究方面,更要关注中越边境地区特殊的旅游政策研究,重点包括旅游合作方式、合作领域、调控管理工具等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综合多学科的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旅游学、政治学等,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来解释分析中越旅游现象。同时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国际经验,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和问卷调查、访谈等社会学调查方法,加强研究说明力。同时要注重新技术等在研究中越旅游中的应用。

3.在合作交流上。应加强对发达国家旅游发展和研究中的政策、体制机制以及理论、方法的学习,并与一些代表性的旅游地和研究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探讨中越旅游问题,以促进中越旅游发展和提升研究水平。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上一篇:猪蓝耳病的病因和预防技术探讨 下一篇:基于博弈论的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