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7-11 05:36:07

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分析了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制定了生物农业发展目标,并提出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采取培育(引进)动植物品种、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主导农业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生物农业的投入、建立有利于生物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加快生物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措施,以为推进生物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农业;现状;措施;安徽凤台

生物农业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资源型产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安全与农业环保意识的提高,生物农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凤台县生物农业资源丰富,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农业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与省级科研、大中院校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物技术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局限,全县生物农业产业还处于较低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为此,客观分析凤台县生物农业的现状与问题,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对做大做强生物农业产业、提升全县经济活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生物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作物育种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凤台县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聘请省内外有关育种专家为顾问,整合县内技术资源,积极开展稻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皖稻68、皖稻89、皖稻90、富麦9606等稻麦新品种和凤科0204、凤科022、凤科003小麦新品系及凤粳5号、香粳18、中粳糯99-13等水稻新品系,其中皖稻68、富麦9606的选育获得淮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省科技厅批准在凤台县农科所建立了 “淮南市沿淮稻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农作物育种工作拓展了空间。

1.2生物农药在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占一定份额

在凤台县推广应用的生物农药有井冈霉素、井腊芽、阿维菌素、bt共4类,年使用量在20 t以上,防治面积约13.33万hm2。生物农药使用量约占全县农药使用总量的10%,赤霉素、苏云金杆菌等品种使用量较少。

1.3生物秸秆综合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

针对目前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难题,通过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腐熟还田、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新型农艺措施、秸秆培育食用菌、秸秆加工企业原料开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措施,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提高15%以上。2008—2009年凤台县农科教办公室在岳张集镇、新集镇新建生物质气化炉680台、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1个,以户用沼气、节柴灶、生物质气化炉、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等建设为重点,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在开发利用生物秸秆中取得了新进展。

1.4环境生物技术利用开辟新领域

1.4.1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该项养猪技术通过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把有益微生物菌种应用到养猪中,开发了无污染、零排放的环保节能养猪新模式。全县已在3个乡镇建设发酵床1 200 m2,结合推广应用生物饲料、垫料,利用生猪的翻拱习性,将猪粪尿的有机质充分被微生物菌群分解和转化成菌体蛋白以及多糖纤维,部分菌体蛋白可直接供猪食用。应用该技术年发展生态型养猪已在1 000头以上。

1.4.2秸秆生产沼气技术。利用植物秸秆及人畜粪便生产沼气已在凤台县取得成功经验。现阶段全县已建沼气池5 100口,年沼气产量近28万m3,有效处理人畜粪便和作物秸秆1 000 t以上。

1.4.3作物嫁接技术。利用生物抗性与经济性状的差异,将西瓜与葫芦嫁接,培育植物新个体,提高西瓜产量,改善品质,解决了西瓜不能适应重茬环境的技术瓶颈问题。由于此技术有效利用生物能源,技术标淮较高,利于发挥技术优势,推进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已发展嫁接苗种植面积666.67 hm2以上,商品种苗交易额在200万元左右。

2前景与目标

面临人口逐年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日趋紧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现状,“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是无可非议的主题。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推进农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农业生物工程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的发展,生物农业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将成为今后拉动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随着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生物技术集成研究与创新,生物技术开发将保持其强劲的创造力。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将经济价值、人们消费需求、生态安全融为一体,建立现代生物农产品生产格局,将为生物农业发展营造广阔的空间。

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高生物技术在凤台县农业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建设农业生物技术育种基地666.67 hm2,培育1~3个动植物品种和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到2015年前后,努力将生物农业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3应对措施

3.1成立专项工作组织

成立由县政府牵头,农业、科技、财政、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共同参加的生物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为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由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在县农委成立生物农业技术领导小组,由农委主任牵头任主任,分管主任为副组长,县农技中心、农科所、蔬菜办、植保站、农科教办、畜牧局、水产中心等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该组织机构负责研究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年度计划,做好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工作,开展生物农业资源调查、评价和生物产业统计工作[1]。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为生物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3.2积极开展培育(引进)动植物品种工作

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育种队伍建设[2]。在县农科所建立水稻育种室和小麦育种室,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育种专家作为带头人专门从事育种工作;组织育种人员到省内外学习先进的育种技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改善育种手段;进一步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业务联系,共享种质资源,并在现代育种技术上得到支持。二是结合项目实施改善育种条件。结合生物农业和其他农业项目的实施,完善育种技术试验研究和相关育种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仪器设备,充实原材料,改善育种工作条件,提升育种技术水平。三是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凤台县农科所每年承担“国家北方水稻品种试验黄淮粳稻组试验”、“安徽省中粳组联合鉴定”、“安徽省中粳组区域试验”、“安徽省江淮地区水稻主推品种区域展示”、“安徽省淮南片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的“超级稻品种适应性试验”、“超级稻钾肥运筹联合试验”、“杂交中籼水稻氮肥需要量与利用率试验”等试验课题研究任务,加之相关品种、品系试验与示范的配套技术研究,有效熟化育种成果,实现育种与生产的衔接,推进育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3强化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

在现有生物治病、生物治虫、生物治草的基础上,以生物农药开发应用为重点,在生物农药品种筛选、技术示范等领域进行研究,解决目前生物农药品种少、价格高、见效慢等问题,在5年内,生物农药将取代化学农药量的20%以上。加强与上海农乐公司、美国陶氏公司等农药企业联合,开发引进多个生物农药品种,建立以生物防控病虫为主导的“朱马店15万亩绿色糯稻生产基地”、“城北乡、丁集乡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钱庙乡丰华农业公司5 000亩生态农业立体种养基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实现生物农药研发成果与农业生产的对接,提升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主导投入品中的地位。

3.4抓好主导农业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凤台县生物资源较丰富,耕地面积4.67万hm2,粮食、生猪、蔬菜已形成生产基地,棉花、油料、水果、中药材等具有较稳定的生产面积,乔木、灌木、草本、苔藓等植物以及鸟类、昆虫等动物和微生物品种较多,各种资源与所处气候、土壤、岩石等非生物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综合体,构成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3]。但现阶段凤台县农业副产品相对数量较大而利用率最低的资源是农作物秸秆,根据全县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凤台县农田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的数量占秸秆总产量的66.8%,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损害较大。为此,要在利用秸秆为原料制取沼气、加工造粒为户用秸秆气化炉提供原料的同时,推广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等技术。通过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方式,推广秸秆饲料化养畜技术。以粉碎发酵后的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基料,培育平菇、木耳、香菇、草菇、姬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提高生物转化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试点,建设秸秆储存基地,加快发展秸秆处理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网络,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秸秆收集、打捆、集中处理和销售,提高秸秆商品价值。加快高效低排生物质气化炉推广应用步伐,建设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示范区,提高生物秸秆的利用率。

3.5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一是农田清洁生产。建设农业废弃物收集设施,统一处理化肥、农药等包装弃物;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杀虫;稻田养鱼、虾、鸭控制病虫草害;建立生态拦截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发酵床生态养猪。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建设猪舍,将普通猪舍用混凝土硬化地面改为新型生物发酵床,在猪舍内设置90~100 cm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在垫料坑中填充80 cm左右厚度的锯末、谷壳、米糠或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按一定比例掺拌微生物菌种,并调整水分使微生物菌群繁殖对垫料发酵。生长在垫料上的猪将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4]。同时,将有益微生物菌种与饲料充分搅拌喂养生猪,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预防生猪发病,实现清洁生产目标。

3.6加大生物农业的投入

县政府要将生物农业产业纳入支持主导产业计划,县科技三项资金、支农资金要向生物农业产业倾斜,在财政预算中列出生物农业产业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对国家和省、市级生物农业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给予足额配套。采取财政资金引动、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的办法,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农民加大对生物农业产业的投资力度,广泛利用多渠道资金扩张生物农业产业。

3.7建立有利于生物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各类高等院校对该县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引进生物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重用能人之士,允许县内技术人员保持原待遇领办创办农业生物园区,对在农业生物产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给予重奖,并给予提职或到企业挂职。对新设立的生物企业,县政府在土地审批、相关收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帮助农业生物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相关工作,让生物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按市场需求培育生物产品,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对生物产业的政策咨询、信息、法律、培训、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为生物农业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8扶持企业发展,推进产业化进程

凤台县的“凤台县顾桥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凤台县米王粮贸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恒通伟业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凤台县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凤台县种子公司”等5家企业系安徽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可在顾桥镇新建一家省级水产良种场。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发展产业基地。县政府支持生物企业和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生物技术产品,共享生物技术专利成果。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繁育、新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组建产学研联盟,创新合作研发模式,提升技术水平,物化创新成果。同时,县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在借贷融资、小额担保贷款、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生物产业优先支持。对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生物企业,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积极利用科研机构的专有技术和成果,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产业化进程,促其做大做强。

4参考文献

[1] 李印峰.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物农业发展战略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1998,16(2):13-16.

[2] 林新坚,李善仁,陈济琛.福建微生物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福建农业学报,2008,23(4):450-456.

[3] 杨承训,承谕.科技集成推动生物农业革命[j].创新科技,2008(8):18-19.

[4] 李咏.以生物农业技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重庆市涪陵区清风村新三农模式纪实[j].中国乡镇企业,2009(8):59-61.

上一篇: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学与教”的研究与实... 下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