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班规治班的实现路径

时间:2022-07-11 02:02:30

【摘 要】制度对集体管理的重要性,现代管理学多有论述。班级是不断成长的集体,以班规治班是班级管理自主化、民主化的具体体现。相较于其他方式,班规治班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班级管理 班规 自学生主体性

俗话说:“无规矩难以成方圆。”马卡连柯也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即使是民主也需要法制来保证。”教师行业(尤其是班主任队伍中)经常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有班规的班级只有一个班主任,无班规的班级则每个任课教师都是班主任。”借鉴“让校规看守哈佛”的哈佛理念,我们可以说,让班规治理班级,比用其他方式治理班级似乎更合适。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班级虽然是一个小集体,但如果在管理中不重视制度建设而单凭自己的热情和好恶来处理班级事务,那必然会带来班级管理的无序和混乱,进而无法达到正向教育和引导的目的,尤其无法对后进生进行跟踪管理、督促和激励。

一、制定班规的理念导向:学生主体性

新时代的班主任被戏称为“万金油”。这一比喻在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小学生,班主任必须具备十八般武艺,才能游刃有余。儿童教育无小事,作为班主任,必须随时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先贤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又说“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些都告诉我们:看似一件小事,往往是儿童思想品质的真实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小事抓起,由小见大、由表及里,要在“小”字上求实绩。当然,光有“小”还不行。因为“大处着眼”比“小”其实更重要。如果说“小”侧重强调小处着手的具体的方案和行动的话,那“大处着眼”就主要强调对宏远视野和境界的追求。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这两个方面加强融合,学生才能在大小相通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学会自我成长。更为关键的是,由于班主任不是学生的影子,不可能如影随形地监督学生的言行,所以让学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也就倍显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作为全面体现学生管理自主性的班规,无论是制定,还是运行和完善,都必须切切实实地把学生“主体性”落到实处。

首先,班规的制定过程既是调动学生教育自主性的过程,调动学生全面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过程,也是逐步唤起学生主动自省自身言行的过程。因此,制定班规时,如果班主任包办代替,独断专行,让学生机械接受,不但无用,反而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而且班主任如果没有广泛地接收学生意见,还会产生不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规。

其次,为了让班级管理有章可循,就需通过班会课充分谈论各种制度,由每个组列出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具体条款,再由班委一条一款地提炼出来,让全体同学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只有经过这样一些流程制定出来的班规,才是全体同学可能自主遵守的班规。

二、执行班规的主要原则:自主与互助相结合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现代民主管理启示我们,班级管理就是要让学生从外来的强制和不平等的管理关系中解脱出来,让每位学生既作为一个被教育者,又作为一个教育者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负责;在此过程中学会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同时学会管理他人,教育他人,并且在互相教育中完善自主,共同进步。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班规执行中,逐步学会自主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去帮助别的同学。

不过,由于班规执行本身是个规章与行为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把握这个动态过程,至少需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奖惩细节上的量化要充分体现精确管理与模糊管理相结合。管理学理论特别强调精确管理与模糊管理只有相互补充,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管理效果。如果班级管理完全模糊,学生则不知所云;反之,如果过于精确,学生就很难有回旋的余地而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班规运行必须从学校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实际出发,通过精确管理与模糊管理的有机结合,逐步达到师生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如对阶段性上升幅度较大的加分奖励,执行中可以以弹性空间的方式向中等生倾斜;而对后进生,则可用上课被老师、班委点名批评的弹性扣分来体现模糊管理;对打扫卫生这种相对直观的事,则在扣分规定中体现精确管理。

二是奖惩执行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魏书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教育,使学生自主认识、自主克制。”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的管是为了不管,最终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所以,班规运行要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执行中还有必要切实采取措施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实现的精神,运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他们逐步学会自主教育。

教育学告诉我们,自主教育是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如班规、道德准则、榜样等作为参照,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的过程。自主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机制来进行自主分析、自主解剖,从而“攻克”自主,“再造”自主。在班规运行中,多让学生学会惭愧自省,就是实现自主教育的具体体现。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或未能尽到责任或给他带人来损害而内心不安的时候,这就是惭愧。惭愧心理的产生是因为这个人已经意识到了他的行为与道德标准不符合,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然后朝着符合道德标准的方向努力。由此可见,惭愧会使一个人主动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当学生违反班规之后,他们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惭愧,这样既避免了一味说教而引发的逆反心理,又能帮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确改过方向。更为关键的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

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不断强化在执行班规过程中的学生自主性,让学生习惯于做事时“三思而后行”,习惯于权衡利弊,习惯于进行思想斗争,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学生说话做事,就不再随意而为、率性而行,从而减少了行为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外在约束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进而约束自己、管理自己。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对照规章制度、准则、榜样等找差距、找不足、找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对比、鉴别、取舍,他们就会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在这个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会自我反省、自我陶冶、自我提高,从而效仿榜样并向榜样看齐。

三、完善班规的必要路径:引导与发现相结合

在管理意义上,班规是为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个可循和可依,落实到执行上也就表现为操作性。只有具有操作性的班规,才能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否则就是形同虚设。所以,从班级管理的完整性上说,任课老师和学生心中都要有班规。任课老师吃透了班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要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学生吃透了班规,才能相互管理和相互监督,以充分体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的特点。所以,一个班级,能够做到用班规作为核心准则来治理班级,方能做到管理育序;班主任管理起来也不至于工作繁多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逐步形成遵纪守法意识。

不过,由于班规始终是服务于学生和班级成长的,所以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对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儿童来说,班规的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尤为重要。完善和调整班规,除了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之外,班主任的引导和发现也很重要。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掌舵人,对班级和学生阶段性、长远性的学习目标,都了然于胸。这也就意味着,不断发现班级新动态,及时调整班规以适应新动态,是班主任最基本的职责之一。

经验性地看,要把握班级新动态,班主任必须做到“四勤”――脑勤、眼勤、嘴勤、腿勤。“脑勤”就是“会想”,就是多考虑儿童的思想动态;“眼勤”就是“会看”,多利用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嘴勤”就是“会说”,把道理讲到实处;“腿勤”就是“会跑”,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一定要出现在他们身边,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及时上升为班规。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 冯建年.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

[3] 张乐天.教育法规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2.

上一篇: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下一篇:浅析童话对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