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古城空间形态浅析

时间:2022-07-11 09:29:09

雷州古城空间形态浅析

摘要:近年来对雷州古城的保护一直在有序的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作为雷州半岛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古代山水城市建设、空间环境塑造的特例,雷州古城特殊的历史价值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以史料研究为基础将古城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分析,为雷州古城今后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雷州演变空间形态古城保护

一、研究现状

1.1古城概况

雷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我国雷州半岛中部。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北接遂溪县与麻章区,南接徐闻县。两千多年来,雷城一直是历代州郡之治的所在地,是雷州半岛的政治、文化、商贸的中心。1994年,雷州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由于民国时期的战乱,近代城市建设对雷州城古城肌理产生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城市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近年来雷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一直在有序的进行,并且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其特殊价值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1.2文献史料与研究要点

关于雷州的记载,有官方修篡的《雷州县志》《海康县志》等,历史地理文献,亦有苏轼、秦观、寇准、文天祥等历代政客文人描写雷州地景风貌与亭台楼榭的诗词歌赋;有散布于雷州古城遗迹内为数众多的历代碑林与石刻,记录着古建筑的始建年代、建造目的、使用功能、营建过程、设计施工者等趣闻典故;亦有近年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雷州》等人文科普书籍和导游读物。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开发粤西南部资源及对历史文化名城遗产资源进行保护的需要,雷州市出台了《雷州城市总体规划》。

图1 清代雷州城地图(清嘉庆版《雷州府志》)

1.3分析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首先依据文献对雷州历史上的天文学家、道家、风水人物对城市规划、空间营造的影响的记载,揭示雷州古城的规划理念,进而明确指出各历史阶段城市建设的特点;然后根据城市中不同功能的设施分布状况,分析判断古城空间的职能分区特征。

二、古城的空间构成与分析

古城雷州的建城史可大致划分为3个大规模的

营建时期:历史上雷州为百越之地,肇始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先秦时,雷州是越、楚的势力范围。直到唐代为止,作为军事要地,古城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建,这是城镇形成及初步发展时期。宋代到明代是古城大规模建设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古城基本格局形成,城市地位也得到了奠定。清代和民国时期,古城得到了大规模的修葺扩建,保持了宋明格局,增其旧制,辟其规模,这是古城近现代城市基本格局发展及奠定期(见图1)。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各时期雷州古城的规划、营建特点进行分析:

2.1城市选址

城市平面展开形状以及其空间形态和它所处于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在人为力量还不足以改变自然的农耕时代,城市的发生与发展和其所依附的自然山水紧密结合在一起,自然山水的形态造就并限定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态。雷州古城位于雷州半岛中部,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楚豁楼”,以表其界,这是雷州半岛现存最早的古城记载。

古城以北面的英岭山和东、南、西三面环绕的南渡河为第一道防线(天然防线),城墙为第二道防线(人工防线),这体现了古代城市“设险防卫”的建城原则;其次,商代出现了“中央”的概念,《荀子・大略篇》中:“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儒家思想的“择中观”也是选址于雷州的主要原因。

2.2街巷布局与街区特征

在城市中心以东西、南北“十”字形交叉的大街为主干,沿东西方向展开,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街道南北长而宽,东西短而窄。大街直,小巷曲,大小相连,路路皆通。明、清年间对古城的修葺和扩建保持了宋代格局。水运的畅通促进了商贸的往来、文化的交流、宗教的传播,使城内街巷逐渐组成了不同特色的区域:南洋风格骑楼街区(包括二桥街、曲街、南亭街、龙舌街、镇中东街、镇中西街、广朝南街)、明清历史建筑区(夏江巷、关部街、十三行街)、古民居生活文化区(柳絮西巷、柳絮东巷、马草街、大新街、苏楼巷、伏波巷、夏河里、灵山里、犁头插巷)。

2.3公共设施的分布

自建制以来,雷州一直是郡、道、州、府的治所,衙署林立,商贾云集,会馆众多,寺塔遍布。建筑的选址、风格与功能奠定了城市空间景观的独特格局。

2.3.1行政设施

作为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国的古代城市大到都城,小至县镇,无不将官厅衙署设置在城市的中心。唐宋以来,历代知府衙门等行政机关,火药局等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投资兴建的县城隍、府学宫、浚元书院、雷阳书院等均遍布于城中显要位置。

2.3.2祭祀设施。

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对事

图2雷祖祠拜殿(董昊昱摄,2010)

物的规律性变化进行观察、总结,以及对事物的祭祀、崇拜上。天后宫位于雷州城南之夏江,始建于宋,重修于明,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三进深,天井两侧有廊房等附属建筑物,庙前有清代戏台。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祠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祠堂(见图2)。

2.3.3宗教设施

雷州的交通便利,山水地景独特,颇受宗教人物的青睐。天宁寺原名报恩寺,又称天宁万寿禅寺,位于雷州古城西门外。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是粤西最古老的名寺。真武堂位于雷州城南亭街口。为湛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乾兴元年(1022年)四月,寇准贬任雷州司户参军居于雷城桂华坊时,秋夜有流星坠于寓前池塘,他从池中找到一块陨石,便于寓前创建此堂,收徒习艺,传授中原文化。现建筑及“南合武当”石坊皆为明万历年间重建(见图3),既有明代宫殿建筑风格,也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图3真武堂山门(董昊昱摄,2010)

2.3.4其它人文设施

雷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一

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化名人。他们成就卓著,流芳千古。宋代有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王岩叟、任伯雨等十位名相贤臣,先后蒙冤被贬雷州或路过雷州,他们的雄才大略和高风亮节,一直为雷州人民所敬仰,在外城西建造了十贤祠来纪念。伏波庙位于雷州城西南隅,汉武帝时,南越王相吕嘉谋反,伏波将军路博德出征平息。光武帝时,交趾郡征侧、征贰叛乱,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征伐。两位将军平乱有功,造福雷州,雷人建庙祀奉。

三.结论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考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汉唐的风水学说丰富了雷州城的规划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城市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空间的构建。

(2)城内街巷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轴线明显。明清传承了唐宋格局,使城内形成了不同特色与功能的街区。

(3)官厅衙署等行政机关被置于城内的显要位置;祭祀设施、人文设施被置于城外。这体现了合理的城市功能与职能的区分。

古城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如何本着地域、文化、历史的特色,在保护的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保护模式,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雷州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变发展进行探索,有助于了解雷州城在自身发展中的特殊性与得失,这也可以为古城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性资料和建设的依据,实现古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明万历《雷州府志》

[2]清嘉庆《雷州府志》

[3]陆元鼎.广东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董鉴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郭天祥.外来移民与雷州半岛的土地开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06)

[6]麦家顺.论雷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J].建材与装饰,2007(0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铁西工业区功能置换中的生态安全评价初探 下一篇:洪涝灾害后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