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演变趋势

时间:2022-07-11 07:17:59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演变趋势

摘 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城市居民的利益分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社区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也因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社区服务的弱行政化倾向,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社区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关键词:社会转型;城市社区服务;演变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9-02

社会转型通常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混合并存,此消彼长,以工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经济层面转型和以都市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同时并举。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城市居民的利益分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社区服务已经无法有效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之下,探讨转型期城市社区服务的演变趋势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服务的弱行政化倾向

“中国现阶段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机构组织职能有待明确,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社区服务的政府化倾向明显,社区组织行政色彩浓厚。政府部门尚未建立起全方位的管理体制,致使各部门缺乏协调性,政府与社区职能划分不清,工作角色模糊不定。”[1]从社区服务的发展历史来看,政府是社区服务的发动者和倡导者,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浓厚的政府色彩必将难以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在各地形成的市、区、街、居委会的管理体系中,居委会作为一个自治组织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务,事实上已经成为行政权力在基层的延伸,削弱了自治的功能,居民急需的社区事务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社区服务的供给与居民实际的需求相背离。随着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制的建立,各地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以及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了给社区减负,一些地方纷纷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由其承担各类管理职能及公共服务职能,强化了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政府直接干预社区事务和提供服务的现象不断减少,更多地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将过去直接由政府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提供一定标准的资助。对于政府和社区服务的未来走向,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将会呈现出一种弱行政化的倾向而非完全地去行政化。政府将会不断地回收自己的行政触角,将本来归于社区的自治权利交给社区,更多地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介入居民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当然,在社区服务的未来发展中,政府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社区服务的指导者、政策的制定者以及社区服务的总体规划者。因此,转型时期的社区服务将会呈现出“弱行政化”而非完全“去行政化”的特点。

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区服务将会呈现出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社区服务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服务工作之中,建立起一个覆盖面比较广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从而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的资源共享和为社区居民的全面服务[2]。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是社区服务智能化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高档小区开始尝试以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力图实现社区服务模式的优化重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借助于“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使得社区成员能够在家方便快捷地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接受各种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内容丰富的社区服务。如北京市96156社区服务信息网,上海88547社区服务网等。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它们开始突破传统的办公模式,实行网络化的办公,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社区网站上享受所提供的各种公共行政服务。同时,借助社区服务网和社区服务论坛,他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参与到社区重大事务的讨论、决策、监督和管理环节,从而改变传统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单一格局,有效地增进管理者和居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此外,社区居民还可以利用社区网站方便地查询社区的基本信息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有效地拓宽了社区服务的空间。伴随着城市住宅结构的变化,未来很多社区将朝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社区是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由家庭智能控制系统、通信接入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和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来支持和实现的。”[3] 在社区智能化的背景下,社区服务的信息传递将更为便捷,社区不同层次居民的服务需求将会得到更充分地实现,社区服务的资源也会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

三、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与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不同,中国的社区服务业主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才得以启动和发展。从社区服务的规划到社区经费的划拨,从社区服务的政策制定到社区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政府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服务,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社区服务中针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部分,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事实证明,社区服务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完全得益于政府的态度和政策导向。可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仅靠社区内部分居民自上而下的参与,社区服务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或几个社区的发展,而不是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4]然而,在现阶段,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有效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因此,在中国,发展社区服务必须集中社会资源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采用整合的供给模式。对于一些便民利民服务可以由市场来供给,而对于一些福利性、公益性的社区服务,除了政府供给之外,还可以由各类非政府组织、宗教团体、志愿者来供给,不断地拓展社区服务的生存空间。事实上,在国外,广泛的社区参与一直以来就是社区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应该将不属于自己管理权限的职能剥离出来,放心交给社会,以培养社会的自供给能力。总之,社区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未来将朝着多元化的格局演变。“它既包括政府为社区居民直接提供或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包括社区组织为社区发展提供的社会救助、卫生、教育、照顾、文化等多样性的服务,也包括具有社会导向的公民个人服务或社会化的私人服务。”[5]借助于多元化的供给渠道,才能有效地化解当前政府有限的资金供给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四、社区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从1987年民政部正式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以来,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城市社区服务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已初步建立起四大服务系列:一是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其中包括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贫困救助服务等。二是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如美容、理发、饮食、保姆介绍、物业管理等服务等。三是针对辖区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这类服务主要是承接单位体制解体后向社区转移的后勤、娱乐等功能。四是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服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利益格局也面临着重新的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社会贫富差距继续拉大,人们在新的问题面前往往手足无措,充满焦虑。在社会急剧转变的背景下,社区需要承接越来越多的过去由政府和单位所承担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行政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区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各地的社区服务还仅仅停留在一些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传统领域,如家政服务、配送服务等,而一些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服务在很多社区尚未出现或刚刚起步,人们思维中的社区服务还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针对弱势群体的生活服务层面。因此,为了适应转型社会的要求,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城市社区服务必将不断地拓展它的服务内容,从较为单一的生活服务拓展到精神关怀、政治参与和个人发展等领域,从而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五、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是衡量社区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当前,社区服务的从业人员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兼职的社区服务人员,他们的利益基础不在社区,所以无法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和约束。一部分是专职的社区服务人员,他们的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很多是一些下岗或离退休人员,与其所承担的社区重任不相适应,在错综复杂的社区问题面前,他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是社区服务志愿人员。从三类人员的现状来看,以他们现有的能力远远不能有效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距离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目标还很遥远。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城市的社区服务必将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因为这是社区服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国务院办公厅在2011年印发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称《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与此同时,全国有2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些毕业生将有一部分会充实到现有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当中,必将给当前的城市社区服务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各地也纷纷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方式,开始组建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和职业化的社区服务人员队伍,通过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提高现有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许淑萍,孟范利.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2012,(2).

[2] 黎昕.中国社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19-320.

[3] 赵泽红.论城市社区的现代功能:社区服务信息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90.

[5] 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6.

上一篇:德国循环经济立法对中国的启示 下一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