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11 06:38:14

对“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的几点思考

摘要:就建设单位而言,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工程质量和工期目标。无疑,“最低价”满足了“最小的投入”,而是否能实现工程质量和工期目标就需要通过对投标文件的评审来把关。现在有些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的工程出现了施工单位不积极、质量标准降低、决算纠缠不清等问题,引来对这种评标办法的置疑。本文就“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与这些问题的关系谈几点个人的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字:招投标最低价 双赢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资格预审是保证“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不出问题的基础,在资格预审时,应严格把关,不徇私情。首先要审查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往业绩,履约率、资信、质量验收等情况,而不是只看企业是几级资质,只看企业的营业执照、资质证、取费证等,还要查看企业以往工程的合同、质量验收情况、是否有经济纠纷和事故等详细情况,为以后工程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奠定基础。其次,应要求企业报名时提供拟委派的项目部成员名单和以往业绩,在考察时与拟委派的项目部主要成员见面,当面考察其理论与业务能力。最后,还要规定企业必须提供工程担保,确保投标人有足够的现实财力,以保证建设项目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一、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中不难看出,招标控制价应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功能。

1、限价功能,对于招标人而言,它是能够接受的最高交易价格;2、拦标功能,对于招标投标监督机构而言,它是遏制哄抬标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力武器;

3、衡量功能,对于评标专家而言,它是客观合理地评审投标报价的重要工具。

为实现这些功能,建设单位在编制招标控制价时就要综合考虑施工现场实际、工程特点和常规施工做法,切实保证控制价符合客观现实,既不能过高,造成资金浪费,也不能过低,造成投标单位为中标而不计后果的盲目报价。这就要求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人员有丰富的工程预算经验和相应的施工知识,而现在多数单位的基建部门正是缺少这样的人才,而上级单位的主管部门,人员编制与承担的审核工作量不成比例,省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计价依据与实际相对滞后,造成审核人对审核地的实际市场、人工情况了解不深,从而造成招标控制价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实际有所偏离。

二、评标质量是保证“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不出问题的关键

1、切实保证技术标评审不流于形式

技术标主要是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向人们展示企业与技术密切相关的诸多指标及其相应的能力,它很难象综合评价法那样按规定的标准评分来进行量化确定。在评审中,技术标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回应招标文件提出的各项实质性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评标专家的责任心及对建筑工程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的认知水平。所以,进行有效的技术标评审比单纯的商务标评审更加复杂、费时,且更难掌握。也正是因为如此,技术标在低价中标法中一直充当的是配角的角色,甚至被评标专家忽略,从而造成有的施工企业的商务标价格明显与企业本身的综合实力不相符合,一些实力较差、管理混乱、甚至不符合工程基本要求的施工企业和个人(他们的技术标往往套改其他项目技术标书,施工方案的措施项目与对应的商务标支出不符),通过挂靠有合适资质的企业实现中标。中标后,施工企业会在施工中通过一些其他手段,如采取变更材料、增加现场签证等办法,迫使建设单位增加工程款项。这种方法如果能够得到同意,事情便可得以解决;倘若得不到认可,施工企业无力继续施工,就会将工程丢弃,被挂靠的施工企业负债收拾烂摊子,势必引发工程合同纠纷和经济纠纷,造成有的工程完工后无法结算,或者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以降低工程质量为代价,最后形成“豆腐渣”工程。

2、切实保证商务标评审质量

商务标评审主要是完成综合单价详细评审,其任务是要将投标人投标报价中的综合单价与招标控制价中同一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进行价格比对,鼓励低报价,考察投标报价中综合单价组价时所计列的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使用等单价尤其是主材单价是否与市场实际相符合,考察投标报价中综合单价组价时所计列的主要消耗量与其所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之间是否存在不对应、不匹配的现象,考察投标报价中综合单价组价时所计列的主要消耗量及各种消耗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乎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的要求。在评审时间短、评审任务重的情况下,要保证评审质量,就需要在技术与方法上加以改进。首先,应增加计算机辅助评标,以大大减轻比对分析的工作量,保证详细评审时间。其次,保证抽项考察比例。在评标时间短的情况下,仍要保证抽取不少于清单项目总数 60%且不少于影响总造价 60%的清单项目进行评审。最后,要做到逢低必评。评标时应将所抽取的各投标人投标报价中的同一清单项目进行逐个比对,列出最低的综合单价。对于靠近或者低于“成本单价临界点”的综合单价都要进行详细评审,以确定其是否低于成本单价。如:“当投标书中的某项材料的单价低于最低控制线时,投标人则应提供该材料供应厂商的内容,包括该材料价格、数量、质量的承供承诺书,以及该厂的营业执照等证明材料。又如企业的消耗量标准低于最低控制线时,则应要求投标人提供足以说服评委的定额测定资料,包括方法、时间、地点、鉴证等证明材料。”

三、施工过程管控是保证“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不出问题的保证

施工过程是实现工期和质量目标的实体阶段,也关系到决算、审计能否顺利完成。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的管控,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严格按规范、图纸施工。施工企业在中标后,为了弥补低价中标的损失,在施工现场常常用偷工减料或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等行为来降低工程的成本,也会在施工过程中想方设法通过一些设计变更修改报价,从而使设计变更大量增加。另外,承包商会利用隐蔽工程(特别是基础工程)事后难以核实的情况从中做手脚,利用现场签证来增加工程造价。这就要求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审查施工单位的“材料、工法、措施、安全文明”能否满足规范、图纸要求,堵住施工中可能利用的漏洞,保证施工质量。

2、慎重对待签证、变更。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设计变更、进度加快、标准提高、施工条件和材料价格等变化,从而影响工期和造价。一些施工企业正是利用设计变更、工程签证这些环节的漏洞,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增强填写签证单的有效性,使签证成果得到合理的固定,并通过变更设计增加项目或提高价格等手段来增加其利润。这就要求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在审查签证时注意区分情况,做到科学、准确、及时。例如有的施工企业为减少工序而要求简化复杂工法,就要核实规范是否可行;有的施工企业将一些无法计算工程量或某些特殊的项目以双方商定的具体金额来签证解决,且故意标明“……列入直接费”,就要改为“独立费”(前者可以参加取费,后者只能收取税金);有的施工企业为钻空子而对隐蔽工程采取先实地验看再拖延上报签证,就要在验看时对工程量进行准确记录,并要求其及时签证。 3、做好合同的跟踪管理。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合同跟踪管理,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背合同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招标答疑、图纸会审时的记录要全面了解,利用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及时催要施工方案、检查项目部成员在位、核实各项施工组织措施是否落实。

4、抓好文明施工。有的承包商中标后又以更低的价格进行恶意转包,为了节省开支提高自己效益,不惜牺牲工程安全为代价,减少工程安全投入,本该围护的不围护,本该加强的不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使得安全隐患大量出现而得不到及时解决,致使安全事故频发,换来的是惨痛的生命代价和巨大的财产和经济损失。

总结:

从国内外成功使用的大量事例证明,“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是一种理论上最优、实际中可行的建筑工程招标方法,但需要在整个工程建设项目周期的各个环节都有规范的操作来保证。相信随着国家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建筑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建设各类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必定会受到各方面的肯定,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带来“双赢”。

上一篇:对新形势下地勘统计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剥离主业,湘鄂情转型互联网胜算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