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联结概念

时间:2022-07-11 06:26:19

论康德的联结概念

摘要:联结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概念,对应的有几个层次: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象中再现的综合,概念中认知的综合。

关键词:联结;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43-01

第十五节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有非常重要意义。因为康德在这一节尝试从概念分析向对范畴的先验演绎过渡,也就是从纯粹知性的范畴表进入到先验演绎。所谓先验演绎,就是说明概念之所以能够运用到感性经验对象上的根据何在。

由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中在新的框架内、也就是从“自上而下”地从知性的最高统一性出发即“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出发,推演出范畴在运用于一切经验对象时的先天合法性和普遍必然性。而第一版则从探讨人的认识能力之本体论结构出发,“自下而上”地从知识发生的过程中去探索这个过程所需要的主观先天条件。在第一版中,知性的三重综合作用尤为重要:直观中把握的综合,想象力中再现的综合,概念中认知的综合(先验统觉的能动性,即把概念赋予经验对象的能力)。我们以1787年第二版第十五节为准,并参照1781年第一版的相应方法来对该节进行解释。

我们来对1787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第十五节客观演绎进行解释。康德在这一节的第一句是:“表象的杂多可以在单纯感性的、亦即只是接受性的直观中被给予。表象(Vorstellung)在这里是指所有内心变化的总称(Oberbe-griff fuer alle Modifikation des Gemuets)这其中包括直观的表象和概念的表象。概念的表象又可区分为纯粹知性概念的表象或经验性概念的表象。在第二版德文原版编码376页中,康德为表象这个词提供了一个谱系的描绘。而这句话所表达的是:表象的杂多是在接受性的直观中被提供出来的,但是还缺少进一步的规范。第二句紧接着就提出,这种给予已经有先天的成分在里面,这就是所谓直观形式:”而这种直观的形式则可以先天地处于我们的表象能力中,它不过是主体接受刺激的方式而已。“这里说的直观形式是指时间空间。但是,不同于先验感性论的地方在于,时间空间不仅仅是感性直观的形式,而更在于直观自身(它自身包含杂多)并伴随着将这些杂多先天地统一地进行表象的能力。这一点在第二十六节中说得非常清楚。这种直观的能力是我们的表象能力所先天具有的;也就是说,主体接受感性刺激,必须从主体中要有一种形式把它纳入进来,具体说来,就是时间,空间。

第三旬;“然而,一般杂多的联结(conjunctio)决不能通过感官进到我们里面来,因而也不能同时一起被包含在感性直观的纯形式里”;一般杂多联结的层次比感性的接受性更高。我们注意到这个词:“一般”(Uberhaupt)。康德在导言中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都并非来自于经验。经验之为经验另有来源,这就是一般杂多的联结。这种联结的能力并非来自于感性,而是来自于知性,来自知性的自发性行动。这也是为什么康德的出发点之所以不同于休谟的地方。休谟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知觉印象,除此之外一切非真。所以在这个前提下休谟否认理性派所认为具备普遍必然性的先天规律。接下来康德揭示了这种将一般杂多联接起来的能力,即表象的自发性行动:“因为它是表象力的一种自发性行动,并且,由于我们必须把它与感性相区别而称作知性,所以一切联结,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不论它是直观杂多的联结还是各种概念的联结,而在前一种联结中也不论它是经验性直观杂多的联结还是非经验性直观杂多的联结,都是一种知性行动,我们将用综合这个普遍名称来称呼它。”这里的表象力(Vorstellungskraft)主要是指我们知性的概念能力,也就是说,知性产生概念、并用概念去把握事物的能力。概念也是表象的一种,这里康德突出的是概念作为一种表象不同于感性直观单纯接受性的能力的一种自发性的行动(ein Ak-tus der spontaneltaet der VorsteUungskraft)并以此方式区分于感性的直观能力。康德原文的“而在前一种联结中也不论它是经验性直观杂多的联结还是非经验性直观杂多的联结”中的“经验性直观杂多”和“非经验性直观杂多”是根据Mellin的校改的,原文为“感性的”和“非感性的”直观杂多(sinnlichen,order nicht sinnlichen)。根据这里的上下文,康德在这里着重区分的是知性能力和感性能力。那么,有几种方式的联结呢?根据康德,有以下几种方式:(1)直观杂多的联结。这其中包括经验性直观杂多的联结,比如太阳晒,石头热这个例子。也包括非经验性直观的联结,比如几何学中的一些联结。(2)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结。比如,人是有理性的生物。这就是两个概念以定义的方式进行的联结。

这些联结同出自于知性的行动,康德用“综合”来命名这个联结,实际上这个综合概念已经包含了第一版演绎中的知性的三重综合,只不过在第一版中这三种综合是从认识的发生的角度来逐步阐明的;而在这里,康德的联结概念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概念,只不过用已经实现自身的“综合”概念来在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谈论问题。对于“综合”这个问题,康德在第一版(德文版边码All5)中展示了一个关于这个概念的几个层次;“有三种主观的知识来源,经验知识的可能性和与之相关的对象性的知识都建立在这三种来源的基础上之上:感性,想像力和统觉。每一种来源都可以作用在给予的现象之上,每一种来源都是先天要素或基础的组成部分,而这些来源是经验性运用的基础。”

接下来康德还是谈到联结概念;“以借此同时表明,任何我们自己没有事先联结起来的东西,我们都不能表象为在客体中被联结了的,而且在一切表象之中,联结是唯一的一个不能通过客体给予、而只能由主体自己去完成的表象因为它是主体的自动性的一个行动。”在对综合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联结是在语义学上对“综合”概念的逻辑学称谓。它并不与综合的内容直接相关,它只是一个语义学、句法学的使用术语罢了。既然没有任何联结能够逃脱我们的知性行动,尽管我们在客体上建立的联结我们通过感官无法看到。我们只能追溯我们的主体自身的知性的自发性行动,因为只有主体才能赋予被表象的客体以联结的这样一个行动。除此方式,被表象的客体自身不能被表象出来。要注意,联结这样一种最抽象的行动也是一种表象。表象的诸多层次(经验性直观到最高的概念的方式)只有通过联结的这样一个表象才能呈现出来。但是,联结这样的一种表象不能被客体所给予,只能通过主体建立起来。只有主体才能实现这样一种联结的能力并通过逻辑系词“是”(sein)将主词与谓词联系起来的表象方式才给予出诸表象。

接下来康德作了一个总结:“在这里很容易看出,这种活动必定在本源上是惟一的,并且对一切联结都是同样有效的,而分解、也就是分析,看起来像是它的对立面,其实任何时候都是以它为前提的,因为凡是在知性还没有预先把什么东西联结起来的地方,它也不能分解什么东西,因为这个东西本来只有通过知性才能作为联结起来的东西被给予表象力。联结就是杂多的综合统一的表象。”两个东西,作为联结起来的东西只有通过知性才能被给予。感性直观只能给予“花”或者“红”的表象,但无法给出关于花的判断,因此也形不成知识。其实,在第一版演绎里面的三重综合已经包含了知性的因素了。感性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前提就是知性的联结作用,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联结的能力则来自于先验统觉的能动性。先验演绎就是要一层层追溯经验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最终前提。联结这个概念,则对应的是第一版中的几个层次:(1)直观中领会的综合。即通过直观的接受性把感性杂多材料接受进来;(2)想象中再现的综合,即通过先验想像力一方面与感性同质的特点一方面和范畴同质的特点,将接受的感觉材料运用时间空间形式(前后相继和空间内并存的特点)的统一性来对其加以规定;(3)概念中认知的综合:运用实体的概念对在想象中的综合加以统一性地把握。

上一篇:高校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析 下一篇:无意歧义与蓄意歧义语音层面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