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博弈与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2-07-11 06:12:43

利益博弈与构建和谐社会

利益博弈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现期,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益博弈可分为对抗性利益博弈和合作性利益博弈(本文主要探讨合作性利益博弈)。我们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关注合作性“利益博弈”,正确调处好新时期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从解决群众心理失衡、市场失灵、制度滞后失真、机制失语等问题着手,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群众共享和谐社会发展成果,既是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考验,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调节心理预期 平衡群众心理

心理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发生的一种预想结果,它对理性人的信心和选择及做事原则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呈现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和碰撞,主体意识与多元化社会意识并存,不同地区、行业、职业、岗位等之间人们的心理失衡现象较为复杂。时下人民群众内部矛盾突出,集中反映热难点增多,突出表现在个体利益向整体阶层利益的转变。由于各个阶层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在“急难怨盼”的表达方式和心理预期上也会迥然不同。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利益博弈出发,以选择和合作为目标,调节群众心理预期。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要着眼于信心的树立和信任的确立,以此来调剂解决心理失衡。利益博弈突出表现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社会公共产品缺失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供需矛盾。为此,调节群众心理预期,解决群众心理失衡,应注重对改革、发展和政策目标的矫正。其次,要重新调整价值体系,注重群众心理预期教育。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科学分析群众心理预期,切忌片面简单理解群众心理预期。好高骛远预期终难实现,预期低了难免悲观失望最终无望。因此对待群众心理预期,要因势利导,纠正过激过高的心理预期,矫正畸形心理,形成合理预期诉求,真正把群众心理预期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调节心理失衡问题,让群众心理预期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平衡效率与公平 解决市场失灵

市场是双刃剑,在市场机制作用过程中,解决效率的同时,难以兼顾公平,公平常遭受严峻挑战和危机。市场调动了积极性,却容易陷入无序化和恶性竞争,如城市改造拆迁,原设计通过招拍挂,引入开发商,政府节约了大量资金,加快了推进力度。但实际推进过程中,由于市场的硬性进入,刚性原则太强。难以区别对待,效率不尽如人意,公平也屡遭侵害,难以保障和维护好市民的切身利益。

平衡效率与公平博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把解决市场失灵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着力点。首先,要正视矛盾,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公平相对于生活资料分配领域而言,效率相对于生产资料分配领域而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条件,效率是公平的目标和体现。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丧失劳动力公民生存保障问题、普通群众受教育难、就医难、就业难的问题,城乡差距拉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既要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同时还要依靠市场解决发展缓慢等问题。其次,要突出机制,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公平与效率,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才能达到最佳组合。例如,县域经济发展一般以当地资源为依托,过去政府把资源管得过死,造成资源开发先天不足。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政府必须适当引导,适当放宽资源开发的准入,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有效路径,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发挥、经济跨越发展和市场化机制逐步健全的“三赢”。再次,要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及价格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完备充分的市场机制。政府“公共选择”,就是要用“看得见的手”去矫正“看不见的手”,即政府调节市场机制来弥补市场缺陷。当前,受公共选择、财力大小影响,城市建设、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必须强化并在政府和群众的监督下运营,有效解决社会公共产品、公益事业缺失问题,以满足群众对公平的诉求。

矫正政府职能错位 解决制度滞后失真

在从计划向市场、传统经济向现代化迈进的转型过程中,导致政策无效的重要原因是政策执行中的复杂性与“时滞性”。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侧重于抓大事、抓要事,侧重于宏观调控,采用市场经济的新办法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由于转型期制度、体制、机制设计和市场机制运行上的缺陷和瑕疵大量存在,在实际操作中角色内部结构还存在许多失当之处,存在严重的“职能错位”现象:诸如基层党委、政府几乎是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忽略了市场的主体作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了不少,且管不了、也管不好,有了问题“找市长不找市场”,导致基层党委、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制度失真所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矫正政府职能错位,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政府职能范围。要以博弈为基础,解决制度滞后问题。制度的存在是以时空的不确定性为前提的,如果所有的一切在事先加以规定的话,制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这是多年来研究制度及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用于解读利益博弈,认识制度滞后也是有启发的。对在涉及各方利益矛盾的处置时,博弈的制度应当是健全的,但总体检视,这些制度要么过于原则,要么过于刚性,缺乏弹性和张力,没有制度前提下的博弈空间。因此以博弈为基础,完善、修订、健全制度,是解决制度失真的有效路径。要以职能为导向,进一步解决制度失真问题。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导向作用来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博弈中,政府除按照市场法则办事纠正职能错位外,还要制定市场规则,纠正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必须以合理的制度作为决策、博弈的前提,并不断规范调整制度以行政权威的发挥和经济职能的履行,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制定各种法规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契约关系和市场秩序,以良好的博弈环境来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落实责任主体 化解机制失语

机制失语,本意是指语言障碍表征出的“口吃”生理病状,这里专指政府官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不能合理解释和应答的无语状态。群众上访反映问题,大多带有一定倾向性、普遍性和共通性,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利益划分是影响政策的重要因素。随着权力上收,省市政府掌握了大量行政资源,县级自受限,特别是财力、物力收入上移,支出责任下放,部门争利,县乡谈不上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造成干部在与群众交谈时存在失语现象。干部失语现象,突出表现在干部对群众缺少热情、对工作心中无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敢拍板、害怕表态,在与群众交谈时受束缚而失语。如在解决资源开发中的厂社矛盾纠纷时,本来应该由企业作为责任主体,但却有碍于体制机制影响,无法给予正面答复,群众与政府讨价还价,地方干部在解决这些厂社矛盾时存在失语现象。

化解机制失语问题,关键是落实责任主体。一是要建立干部问责制,着力解决多年、缠访不断、集访越位、解决不力、主体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二是中央、省、市要适当下放权力,帮助基层解决体制机制失语问题。基层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基层,基层在解决问题时,要在经费、政策上得到支持,并适当把部分财政收入专门用于基层走访、接访、息访。三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解决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基层干部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与群众沟通,交流谈心,不断增加与群众的感情,带着感情说话,真正了解群众“急难怨盼”、所喜所忧、所盼所求;要改变作风,尽量减少套话空话、大话虚话,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矛盾解决的主观能动性;要努力创新,不断创新群众利益矛盾解决的形式和手段,做到上传政策精神、下知社情民意,培养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避免与群众交谈话不投机的困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上一篇:我省将连续五年招募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 下一篇:整合“亮点” 打造“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