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究

时间:2022-07-11 05:42:05

化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水平的逐步提升,新材料、新物质的不断应用,化学的作用在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中日益凸显,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当前有关化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聚集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光。当前化学学科的课程教学逐步向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同时这样的教学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和欢迎。只有通过在实际教学中不懈努力和探索,才能实现化学学科的不断创新进步。

【关键词】化学;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化学是一门通过对自然界中有关物质构成、相互影响变化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及实质进行研究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之一。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水平的逐步提升,新材料、新物质的不断应用,化学的作用在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中日益凸显,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对于现在的化学学科的教育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关注和要求。就当前化学学科的建设情况而言,加强学科的建设,进行新的教学改革探索,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是目前化学学科建设的热点研究内容。

1化学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学校开设的化学学科课程多是其他专业课程的相对应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之前奠定一定的基础,导致学生对于化学的印象只有关于课程本身,而对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没有直观的了解,是学生认为它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对于自身专业学习也没有太多关联。当学生以这种态度学习时,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对于学习之前的课程预习、课后作业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没有对化学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听不讲、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出现学生逃课不上的现象,教学质量严重受到影响,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也就更说不上在现有的教学情况下进行化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究。

1.2学生的化学学科基础有差异。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因为学生生源各异,各个学生原有的化学基础差异性大,对于化学学习以及理解的能力和反应有所差异,导致学习成绩受到影响,积极性受挫。其中最明显、也是最常见的是:学生的作业出现的许多问题和错误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乃至基本的计算和公式。在教学过程中都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采取有效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那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化学学科过程中出现两级分化的结果: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越来越轻松,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感觉过于困难,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1]。

1.3化学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科教学中,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重要的补充和升华,是学生最直观感知理论知识、将理论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化学学科教学中,不同专业对于化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进行化学的教学设置时,特别是在实验课程方面,部分专业的实践部分只安排了很少的时间,乃至有的就没有安排实践课程。众所周知,理论最终用于实践才是真正的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因此对于化学这个实践课程对于整个学科学习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学科中,单纯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同时学生没有养成以化学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就更不用说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了,影响化学学科的教学的没有序进行。

2化学学科课改的探索创新

2.1构建针对性、适应性教学体系。

以加强基础知识,增强专业知识为原则,构建针对性、适应性教学体系,使化学的教学学习融入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要结合具体专业的专业性以及化学在专业方面的实用性,重新设计安排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联系专业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科课程体系的综合性以及系统性,体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教学理念。实现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化学学科的设置应以就业单位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为基本导向,将化学学科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学习与学生自身的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相紧密结合,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教授的知识重复或者脱节,有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2.2不同的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综合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安排课时相应减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被打破,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启发性、讨论性教学以及课外讲座等不同形式进行教学,令教师主导的作用以及学生主体的作用得到行之有效的结合,以适应当前新的教学环境。

一方面要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对比的进行教学,并且注意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要适当安排学生进行自学,课前提出课程的学习提纲和学习目的,通过现场讲授答疑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自学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相宜的目的。

2.3多媒体功能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利用电脑多媒体功能,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以多媒体图像、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不但会令课堂理论教学更生动形象,活跃气氛,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大大增加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一些实验操作的内容由于需要进行操作细节的展示,如果是只靠实验课上老师的现场示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和目的的,一次可以利用模拟实验来进行学习,不但可以教导实际操作的要点,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常见的错误,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都大大提高[2]。当然,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白,多媒体功能的意义是辅助,不可能也不可以取代具体的理论教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学的质量。

3化学学科课改的目标

3.1教会学生学习。

化学学科的开设的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关于学习目的和专业思想的教育,令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教师要保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3.2改变以往单纯讲授方式,培养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仅是通过感性认识而没有拥有扎实的知识理论的人终究是不会有创造力的。但是只是具有足够宽广的知识而缺乏具体实践的人终究只是一个空想主义者[3]。课堂教学为主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侧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习惯于对已知或类似问题进行解释,却没有探索、解释未知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3.2.1理论学习: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分解,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讨论、思考,最终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将学生引向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向,为今后学习更深层次知识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在理论学习中试行学生轮流讲课的方法,让学生从被迫被动的学习转变成自主积极地学习,不但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更浓,更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还提高了个人能力。

3.2.2学术讨论:针对当前化学学科与专业学科的结合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开展讨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与当前的发展进程,在讨论会上,学生通过发言,抒发个人见解看法,不但增加学生的个人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是令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4]。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论文写作,表达个人的见解和观点,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论文写作计划,并且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进行课程论文写作,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3加大化学实验的创新。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验学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验教学不但要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表现、机理、本质的理解,同时要对实验的方法以及技术都有所了解,学会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解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专业性质,挑选合适的实验项目,同时结合专业学习设置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但提高有关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同时还可让学生准备相关资料,组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手段,实时监测学生学习的情况,评估教学的成果,是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讨论,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促进化学学科的建设和课程的改革。并且要学生参与到化学学科的建设和改革中,让学生表达他们在学习中的感受,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意见建议为参考,调整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实现化学学科的新进步和发展。

4结语

化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通过对最近几年的教学监测和对比,当前化学学科的课程教学逐步向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同时这样的教学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和欢迎。学生调查的意见结果以及学生对于化学的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都肯定了课改的成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化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化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还有很多工作以及待改进的问题,等待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去发现和解决,例如根据化学学科与专业学科的特点,在考核形式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加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实现化学学科的不断创新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敏,程发良,苏小欢,等.普通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13):398-401

[2]陈慧平.普通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4):125-128

[3]沈宗洋,洪燕.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5):106-107.

[4]张秋荣,可钰,孙默然,等.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海峡药学,2009,9(13):22-23.

上一篇:浅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探究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