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抑或“毁灭”的境遇与抉择

时间:2022-07-11 04:15:38

[摘要]时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与其语言矫正师莱诺·罗格之间的深厚友谊一直被传为佳话,2010年经由汤姆·霍珀指导,科林·费斯主演的影片《国王的演讲》将二人的相识、相处戏剧化地浓缩在一年的时间中加以展现,弥漫整部影片的英伦气息及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形象设置进一步凸显了乔治六世在极端情境中“生存”选择的困苦与坚毅。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生存;毁灭;演讲;口吃疾症

“生存”与“毁灭”之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当自幼患有口吃疾症的乔治六世在语言矫正师莱诺·罗格的治疗室中流畅地朗诵莎士比亚的这段经典台词时,他正身处于“生存”抑或“毁灭”的极端情境之中。在莱诺·罗格的帮助下乔治六世毅然踏上了追寻“生存”之路即直面自己的身心缺陷及纳粹德国的战争威胁,期间与平民莱诺·罗格建立的深厚友谊也被传为佳话恒久流传,这段国王与平民间的真挚情谊由莱诺·罗格的嫡孙马克·罗格于2001年通过整理祖父的个人资料撰写成为《国王的演讲》一书。

2010年经由汤姆·霍珀指导,科林·费斯、杰弗里·拉什、海伦娜·伯翰·卡特等著名演员参演的影片《国王的演讲》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进一步凸显了乔治六世在极端情境中“生存”选择的困苦与坚毅,并将乔治六世与莱诺·罗格的相识、相处戏剧化地浓缩在一年的时间中加以展现。弥漫整部影片的英伦气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形象设置以及诸位演员的出色表演使该片一举荣获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12项奖项提名并最终包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奥斯卡核心奖项。此外,该片还获得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公会、导演公会和影视演员公会奖等多项提名和奖项,并折桂第 35届多伦多电影节的最高荣誉即观众选择大奖。

“生存”与“毁灭”之择

影片开始于1925年大英帝国展览会的闭幕现场,时任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次子约克公爵即后来的乔治六世将代表父亲致闭幕词,英国广播公司帝国服务的国家频道将利用最新的无线电技术将此次演讲传遍整个英国乃至全世界,然而听众在静静的期待后听到的是乔治六世颤抖滞涩的声音,口吃疾症让乔治六世的演讲在众人失望与惊异的眼神中以彻底的失败告终。正如乔治五世曾对其怒言,如果不能顺畅读出讲稿,面前这个邪恶的话筒和机器就会毁掉你,乔治六世正处于一个“生存”抑或“毁灭”的极端情境之中,在挺身反抗命运的不公与默默忍受现实的残酷之间他必须做出抉择。存在主义者萨特在其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基础之上,善于在戏剧创作中构制极端情境以拷问主人公的抉择,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个体不同的本质,乔治六世正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情境之中选择了谋求“生存”之途,经历了由口吃胆小的约克公爵——坦然面对身心缺陷的伯蒂——坚毅自信的乔治六世的追寻过程,最终决定了自身的王者本质与地位。

(一)趋向“毁灭”之态

由海伦娜·伯翰·卡特饰演的约克公爵夫人莫琳是一位典型的英伦淑女,多年来莫琳一直悉心陪伴在因口吃疾症而时常暴怒的约克公爵身边并极力为其四处访医,然而近十年来诸如弹珠疗法等治疗方式对约克公爵均毫无疗效。相对于沉迷女色的长子温莎公爵,乔治五世寄托更多希望于约克公爵能在家族与国家的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当1934年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威胁时,乔治五世命约克公爵发表鼓舞民众的圣诞广播演讲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压力使约克公爵逐渐顺利地克服口吃疾症,然而约克公爵依然因严重的口吃而难以成章。不同于以前只需安坐于马鞍之上的国王,君主立宪制后的英国国王必须主动迎合大众的需要,而能够代表、鼓舞全国民众的演讲即为国王的重要职责之一。正是在这样国内外的压力与父亲的失望中,约克公爵几近自暴自弃,他悲伤地认为自己将会像乔治三世一样终身口吃疯癫并留下“结巴国王乔治”的讥讽名号,可以说约克公爵的内心存续状态已接近“毁灭”。

通过相关史料及影片中约克公爵与罗格的谈话可知,约克公爵的这种在特定身份下以强烈的自卑和恐惧混合成的“毁灭”之态延续已久,约克公爵的口吃并非先天疾症,而是源于儿时的诸多痛苦经历和强力压制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外在显现。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儿时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缺失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个体会因儿时欲望的压抑而在成年之后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儿时的约克公爵不仅因腿部弯曲、左撇子等先天身体异形而受到强迫性的改治,而且一直生活在缺失亲情的家庭中,祖母因喜爱长孙温莎公爵而厌弃约克公爵,甚至通过辱骂、禁食、殴打等手段对其进行虐待,以至于约克公爵成年后依然疾病缠身;而与之共同成长的哥哥温莎公爵也经常利用约克公爵的口吃疾症对他进行讥讽;至于父亲乔治五世虽然对约克公爵抱以厚望,但却惯以采用粗暴的方式纠正次子的口吃,种种的强力压制使约克公爵日渐累积了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同时延续着口吃疾症。正是这个原因,使约克公爵的口吃疾症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难以取得疗效,以至于使约克公爵认为自己的口吃疾症是不可治愈的生理缺陷而几近自我放弃、自我“毁灭”之态。

(二)追寻“生存”之路

影片的转折出现在伦敦的哈雷大街,公爵夫人莫琳经语言矫正协会的艾琳推荐寻访至语言矫正师莱诺·罗格的治疗室并希望罗格可以为其丈夫进行治疗。相对于其他曾为约克公爵进行治疗的享有爵位的医生而言,罗格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平民语言矫正师。影片中罗格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与相当财富的澳大利亚人物形象,甚至没有正式的医师资格证的他却以独特的绅士气质打动了剧中的公爵夫妇及剧外的观众,在从公爵夫人口中得知病人的真实身份后,他依然坚持在治疗室内医治以取得真正的信任和平等的对待,拒绝谄媚于权贵的罗格在家庭中并非趾高气扬,而是对妻子与儿子充满了温和的笑容与真切的关怀。同时影片中对于罗格这一人物形象的细致塑造还体现于另一个细节之中,即罗格对于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扮演国王角色的执著与迷恋,虽然他熟记台词并勤于练习,但终因缺少名气、年老体弱而数次被剧组拒之门外,未能获得饰演国王的机会。这一情节设置不仅展现出罗格本人坚毅、乐观的“生存”姿态,而且也为他对约克公爵的鼎力相助暗藏了伏笔与依据,从中可见一位平民成就王者的梦想。在约克公爵对“生存”的追寻当中,他与罗格之间的情谊也日渐浓厚,这一过程在影片中通过二人的三次主要矛盾得以浓缩性地展现。

在约克公爵与罗格的第一次会面中,罗格称呼约克公爵为伯蒂这一只有公爵家人可以称呼的名字以取得平等和信任,力图为伯蒂打造一个放松愉快的环境进行治疗并希望通过了解伯蒂的生活经历以找寻其口吃疾症的根源,然而伯蒂却因怀疑罗格企图窥伺皇室隐私而拒绝配合并终止了治疗。当1934年的圣诞演讲再次失败后,沮丧至极的伯蒂回放了在罗格的治疗室辅助《费加罗婚礼序曲》音乐进行的诵读,当听到自己流利地朗诵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戏剧台词的录音后,伯蒂在对罗格的信任中重新开始了治疗,但此时的治疗依然因为伯蒂不能直面自己口吃缺陷的根源而停留在肌体训练的表层。两年的治疗使罗格与伯蒂之间的信任与友情逐渐升温,而乔治五世的逝世这一契机最终使伯蒂对罗格敞开心扉,诉说了自己的童年经历与亲情的缺失。罗格凭借在战争中医治口吃患者的经验,认为口吃绝非遗传而多形成于四五岁的儿童时期,这一症状的真正原因是个体在长期的外界强压下不能表达自己的反抗意志而产生的强烈冲动,大脑无法在遵从这一强烈冲动的同时表述元音与辅音而形成了口吃疾症,根治这一疾症需要挖掘个体潜意识中被禁锢的欲望,这种被禁锢的欲望表现在口吃患者身上多为对权威的追寻,同时由于口吃疾症与权威缺失的相互作用使口吃患者产生了自卑感与恐惧感,根据自身的经验与伯蒂的叙述,罗格终于找到了伯蒂口吃疾症的真正根源并进一步萌生了一个帮助伯蒂重拾权威、成为王者的梦想。

乔治五世逝世后,其长子温莎伯爵继承王位即为爱德华八世,但爱德华八世终日沉醉于有妇之夫辛普森夫人的温柔乡中而不顾饱受战争威胁的国家。伯蒂在宴会中劝诫兄长爱德华八世顾全大局却遭到冷漠讥讽的回应,在罗格得知此事后便鼓励伯蒂勇敢地从父兄的阴影中站起来出任英国国王,然而罗格真切的鼓励却引发了二人的再次矛盾,伯蒂不顾情谊地指责罗格不仅是一个毫无地位的酿酒师之子,而且预谋教唆自己篡夺王位。英国议会坚决反对爱德华八世与辛普森夫人的婚姻并认为爱德华八世缺少国王应有的献身精神,而在战争迫在眉睫之际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王代表民众的心声,不久爱德华八世便被迫退位。而命运再次将伯蒂推向了极端的情境之中——成为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大战在即,通过登基仪式及战时演说激励国民团结奋战成为乔治六世的重要职责,在这样的困境中乔治六世再次找到罗格并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登基仪式前,乔治六世与罗格会见大主教并熟悉仪式过程,乔治六世给予罗格王室成员的待遇将其安排在国王的包厢中就座,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罗格的同时引发了以大主教为首的众多官员的不满与猜忌。在大主教等人的调唆中,乔治六世发现罗格只是一个没有经过训练、没有考取文凭、没有行医执照的大胆狂徒,二人的矛盾再度爆发。镇定的罗格借助乔治六世的愤怒运用激将法成功化解了矛盾并激发出乔治六世作为国王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他顾自地坐在象征权威的爱德华椅子上并对乔治六世的驱逐不以为然,因皇室尊严受到侮辱而盛怒的乔治六世打破了长久以来自身口吃疾症的制约,怒吼出:“我是你的国王,我有发表声音的权利!”片刻静寂后罗格欣慰而激动地说:“是的,你有这样的权利,你是我认识的最勇敢的人,会成为一个相当好的国王!”乔治六世终于在罗格机智而勇敢的帮助下重拾了一位王者的自信。

面对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的行动,英国于1939年被迫向德宣战,乔治六世即将在播音室内发表登基以来的首次战时演讲。由于演讲前的试读不甚流畅,罗格在乔治六世的演讲稿上进行了发音提示的标注,当看到这些红色笔迹的标注时,乔治六世的眼神中不仅流露出对罗格的诚挚谢意,而且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坚定。最终国王虽然并未在这九分钟的战时演讲中完全摆脱口吃的束缚,但广播中沉厚而有力的声音表征着他成功地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一种王者归来的风范。

[参考文献]

[1] [奥地利]弗里兹.直面内心的恐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2]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沈志明,主编.萨特文集·文论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让·保罗·萨特.萨特戏剧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

[5]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音(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

上一篇:电影《断臂山》的叙事张力 下一篇:浅析电影《指环王》的内在文学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