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时间:2022-07-11 03:23:21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关键词】动手操作 数学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113-01

【关键词】动手操作?摇数学课堂?摇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113-01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氛围,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谈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在操作活动中,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表述不够准确,但教师应给予他们正面的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引导学生拿出两根小棒放在第一行(强调要一下拿出两根,两根为一份,摆为一份),再拿出三次、每次两根小棒放第二行,然后提问:“如果第一行的两根看成一份,第二行有几份?”学生们说出答案后,笔者明确强调:“第二行明显是两根一组的三份,我们就可以说第二行数量是第一行数量的3倍,也可以说第二行里有3个2。”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什么是一份,几份是什么进行了重点感悟,对倍的含义有了清楚的理解和认识。随后笔者又引导学生们拿着实物卡片做了相应的练习习题,使他们对“倍的认识”知识内容得以巩固和深化。

二、营造温馨的操作氛围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争论,激发学生自己探索新知的动机。通过运用“量一量、搭一搭、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和剪一剪”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各自准备的三角形学具通过割、补、拼等方式,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在学生们实践动手操作以后,适时进行点拨,接着让学生说出割、补、拼的操作程序及结论。随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并从中取长补短,促进动手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巧设情景,诱发操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论证“疑”的方法是操作与实践。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将问题的解决置放于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数学与实践的联系。例如,练习题“李师傅锯一段木头用8秒钟,现在他要把一根3米长的木头锯成6段,需要多少时间?”在出题时,笔者巧设情景,要求学生迅速答题,结果很多学生得到的答案是“48秒”。笔者再巧设评价情景(如,得到答案是“48秒”的同学站到一边,得到另外答案的同学站到一边),结果全班学生都处在答案不同的“疑”的氛围中。全班学生开始争议,自发进行论证“疑”的操作实践,最终通过动手模拟操作,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正确答案是40秒)。这样既使学生体验了生活中的数学,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认识和能力。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圆的性质,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前,笔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圆形的物品(学生搜集到了橡皮筋、圆形配饰物等圆形的物品)。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拿出这些圆形的物品并仔细观察,同时,让学生拿出圆形的纸片进行折叠,并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发现无论怎么折叠,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随后,笔者进行了总结:这一点就是圆心,这折痕就是圆的直径。至此,圆的一个基本性质――“直径都通过圆心”就得出来了。最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折痕,探寻其中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圆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同时还得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等。

四、联系教学内容实际,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操作活动

联系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先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教师再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结合新课内容,创造性地进行操作活动。如,在小学一至六年级均有几何形体知识,若教师只单纯地讲解特征、公式就显得比较抽象,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亲自尝试与体验,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印象深刻。如求圆柱体的容积时,可让学生量出口缸、茶壶、水桶等圆柱体物体的内半径和高,再计算它们的容积。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经历了计算前数据测量的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而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与动手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除思维能力的培养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如何提高“数学广角”的课堂实效 下一篇:用真诚的倾听打造智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