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

时间:2022-07-10 10:28:08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屋,淳朴的人,是西塘的真实写照。

西塘,一幅淡彩的宣纸画;西塘,一册泛黄的线装书。

在江南诸多的古镇中,西塘并不太出名。但在我去过的古镇中,她却是最值得玩味的。当你漫步在这古镇刻满了岁月痕迹、湿漉光滑的青石板路上,穿行在那一条条古巷中,会给人一种恍如回到上几个世纪的感觉。当你徜徉在橹声悠远的河边,斑驳的古墙为你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宛如随画家的一滴墨汁不经意间融入一幅美丽画卷。

西塘,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修筑水利所凿伍子塘之水直抵境内市河,也称“胥塘”。远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就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唐宋时这里始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经过千年历史长河的冲涤,穿越了历朝历代时光的西塘,越发显得剔透玲珑,空灵隽永。在这里有着极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保留完整的徽派古民居和人文景观,这独特的水乡风情在江南诸多古镇中难得一见。

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著称,一路走来,古镇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与纵横交错的河道相映成趣。

这个不大的古镇,有着古厚淳朴,风韵各异的一百零四座宋代和清代古桥。如望仙桥始建于宋代,来凤桥、五福桥、卧龙桥、永宁桥建于明清,这些已倾听了千年的流水低吟、桨橹浅唱,阅尽了两岸人世间变迁,用一块块石头砌就的拱桥,固执地连接着六百年古镇的历史。数百年来,静静伫立,迎来送往历朝历代拾级而上又拾级而下的人们。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经过百年千年的沉淀,已无人知晓这些无言的石桥封存了多少悲欢与离合,承载了多少梦想和希望。直到现在,这一百零四座石桥仍在聆听河水的低吟婉唱,无论风雨如何飘摇、岁月如何轮转,始终默默地为人们守望。

若是有机会雨中观桥,这雾雨中的古桥全然不像架在水上,倒像是飘浮在流云走雾之中,真可谓“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河中偶有乌蓬小船静静驶过,像一管巨大的毛笔在绿绸上划动,留下的是道道优美的波纹。刹间波纹消失,一汪碧水又恢复了平静,依旧悠悠地无声无息地淌着,慢得深邃,慢得很重。

引我百般遐思的,还有寂寞立于高墙隅的弄,这曲曲长长的小弄,颇有些与人生相仿。一百二十二条深幽奇妙的明清代古弄,把小镇勾画出一股宁静的氛围,而清淡淳朴的民风也就隐约地从小弄深处流泻了出来。

西塘,像一条深邃的时光隧道。窄窄的石皮弄,夹在两侧高耸的风火墙中,可能是最值得发呆的地方了。站在空无一人的弄口向深处望去,古弄幽深、清寂,高墙被雨水浸湿,泥沙斑驳,显现着岁月留下的沧桑。路面虽已被岁月磨得很是光滑,可脚下仍能感觉到当年工匠锤凿留下的粗糙。深深的幽巷被雾样的雨笼罩着,恍惚间,一个瘦长的背影飘忽在雾气之中。

古镇中最与众不同的就是蜿蜒达1000多米的烟雨古河廊了。这清一色墨瓦盖顶的廊棚,不仅是西塘最独特的标志,也是诸多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景观。廊棚有的居中,有的临河,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有的在沿河一侧设有靠背长凳,上面总三三两两坐着歇息的行人。如果你走累了,那就一脚踏进沿河古朴的小茶馆里吧。在细雨霏霏的时节,沏上一壶好茶,河边找个位置坐下,倚栏享受微风吹拂,自然会是诗意无限。

西塘最诱人之处,还在于她“小河穿市过,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独然的情趣。清晨薄雾似纱,两岸墨顶粉墙高耸,瓦屋倒影。桨声四起的流水,青瓦灰墙的人家,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在薄雾的晕染下恰如一幅淡彩的宣纸画。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那重重叠叠的古徽派建筑,被洒下一抹好看的金黄。在不经意间,晚霞消残的余辉已倒映在水中,这时河岸上的廊棚亦将长长的影儿胶附在了上边,幻化出水乡古朴的情态无数。而河岸边一个个石砌的河埠头,婉如一排排的古琴键,若有雨水滴落,便会发出江南丝竹的清音。入夜,古镇廊棚上的红红的灯笼也慢慢亮起,红烛忽明忽暗,幽幽地随风轻舞,缓缓流动的河面上映出一串串闪动的红色光环,在黑夜的映衬下特别艳丽。沿烟雨古长廊一路走来,身旁偶有载着游人的小船划过,就着微风、飘柳、流水、小桥和几对男女、灯笼、红烛在古镇的陪伴下就是一幅完美浪漫的画卷。

向远处眺望,这上千只红灯笼伴着微风,向你眨巴着神秘的眼睛,河岸上的人家也亮起了昏黄的灯光。此时古镇的水就像一面镜子,再一次将这里的安静、古老、淳朴、自然、神秘,一一演绎在你的眼前。千年的西塘,沉浸在千年的夜色中。

上一篇:没有“历史”的黄桦路 下一篇:美食藏在小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