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时间:2022-07-10 09:32:30

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1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1世纪的地理学,将以如何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系充分和谐与协同进化;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为内涵,在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地理人才培养的地理教育,除了少数“基础型”人才外,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中学地理不再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的一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培养能力和渗透德育的学科,其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青少年身上,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学校应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在高中地理有限的课时内,我们不应只限于传授给学生传统的地理知识,而应该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中心任务。它更加有效地符合人的学习认知规律,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力资源含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征在于以人的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资源观及相应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追求人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承接了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功能,更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重点体现在:

2.1 学会认知,追求科学的精神。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知识含量达到目前丰富的程度,并仍以爆炸的速度在迅速增加和发展,传统的未成年期的教育已不再能满足个体一生发展的需要,新的事物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的认知能力,而它绝不局限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兴趣,学会认知是个体发展必须的能力,是教育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认知的必须能力,也是教育的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已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对个体客观认知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学会做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知的目的还在于实现其掌握社会实践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对个体实践能力的要求。

2.3 学会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持续发展观。而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特征在于和谐共处。它既要受教育者学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又要学会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学会生存。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目标,但由于世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分配的不平衡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存在,由此引起的竞争和压力也将持续存在,学会生存对我国受教育者来说是必须的,也是长期的。

3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做法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光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更多的在课堂上学不到、看不到、听不到的地理信息。笔者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或办地理小报,相互学习交流,直接参加到活动中,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很好。

3.1 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3.2 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3 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4 组织学生收听收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电视、广播,了解世界发展的现状,联系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让学生分析得失成败,从而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诸多活动中体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才干。

3.5 根据教材特点,层层推进。从基础人手,内外结合,层层推进,全方位多形式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例如“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6 运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实践。例如,讲自然资源时,首先从本市资源特点及发展状况出发,认识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其蕴藏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利用,会导致数量的匮乏和质量恶化;只有合理利用、合理管理,才能使有限的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树立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渗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头脑中潜移默化地深化和升华,进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点。人的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作为一个地理教师,培养人的工作落到了肩上,应责无旁贷地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

上一篇:试论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下一篇:浅谈家庭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