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开发霁虹桥与摩崖石刻的思考

时间:2022-07-10 07:26:11

关于保护开发霁虹桥与摩崖石刻的思考

霁虹桥飞架于大理州永平县杉阳镇与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之间的澜沧江上,桥下是开辟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兰津渡,桥西岸的摩崖石刻题满了历代过往显宦名流的诗、联、题词,风骨高古,雄浑壮丽,构成了澜沧江峡谷古渡、桥梁、摩崖相互辉映的一幅山水人文景观。然而如不加以保护,到2008年这一切都将随着小湾电站的建成蓄水而永沉水底,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笔者认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固然不能阻挠,但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不容忽视。

一、保护好霁虹桥和摩崖石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

霁虹桥不是一座寻常的桥,它见证了2000多年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是古代文明和人类进步的象征。据《永昌府志》记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开辟了兰津渡,用沿江竹木扎成舟筏往来。两汉时开始用篾绳为桥,攀援而渡,也即“溜索”。至唐代,已支木渡江,“桥始鼎建”。元代也先不花西征时,又用巨木造桥,题名“霁虹”,后桥被毁,又以舟楫渡江。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95年),在两岸山崖上铸有2根铁柱,用以牵引舟渡,然而“岸陡水急,时遭覆溺,行者视为畏途”。至明成化年间(公元1475~1487年),江顶寺僧人了然募资建铁索桥(一说为弘治年间王槐建),以木为柱,用粗大的铁索横牵两岸,上钉木板,上无所倚,下无所凭,飘然悬空。行走时,上下颠簸,左右摇晃,让人心惊胆战。后将木柱改为铁桩,在桥上建廊,以使行者安全。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时,见桥两端设有石门和关卡,东崖建有武侯祠和税局,两岸建有楼台并记创桥者,可谓“迤西咽喉”,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后铁索桥多次维修,清康熙帝曾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东岸建有“御书楼”。

西岸是汇聚了杨升庵、张含、张学庠、孙人龙、汪如祥、顾纯、担当和尚等历代名家才思慧想、与霁虹桥浑然一体的摩崖石刻。诗、联、题词齐备,隶、正、行、草共辉。诸如:“兰津渡”、“霁虹桥”、“金齿咽喉”、“天南锁钥”等题词。有“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诸曲盘山多”等对联,还有描写兰津古渡的诗文。如郡人张含的(兰津渡)诗云:“山彤充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直从双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染得有此,绝顶飓尺樊相公”。这些题刻多数字大盈尺,风骨高古,雄浑壮丽,颇有气魄,它既是历史、文学、书法的宝库,又为山川增添了光彩,给游人增加兴致雅趣,具有独一无二的较高的文物价值。

霁虹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作,是世界古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佐证。

二、保护好霁虹桥、摩崖石刻符合保护文物的宗旨

霁虹桥于198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拆除。”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所以,在实施好国家重点项目小湾电站建设的同时,必须选择合适地点对霁虹桥、摩崖石刻等珍贵文物实施整体迁移保护,按古貌对其进行原样修复,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保护霁虹桥、摩崖石刻具有较高的科考、旅游及经济价值

霁虹桥桥身总长115米,净跨56.2米,宽3.8米,由18根铁索组成,其中承重底链16根,呈2、4、4、2形式排列;扶链2根,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链与底链相连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1道铁夹板,将16根底链锁住。底链上依次铺有4米技木板,用铁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又用木条和抓钉扣牢。桥石礅以条石倚崖筑成半圆形,长25米,十分坚固,铁链穿墩而过,铆死在崖缝中。该桥一直享有“天南锁钥”、“西南第一桥”等盛誉。霁虹桥是云贵川藏陕五省区有实物史料的95座古铁索桥中最古老、最大、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国最宽大的三座铁索桥之一,是我国古桥梁建筑的代表作,今天撰写中外科技史和桥梁史无不提及此桥。世界著名学者、美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编撰的《中国科技史》里写到:“霁虹桥为世界现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铁索桥”。其建筑物以及建筑风格为汉、明代建筑风格,是具有较强地方做法特征的古桥梁,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的实物,是研究桥梁在中国地区传播、发展、演变的实物载体。同时,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经济合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小湾电站建成蓄水,保护好霁虹桥、摩崖石刻等珍贵文物,依托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结合博南古道开发,打造极具潜力的博南古道澜沧江霁虹桥摩崖石刻的旅游环线。其中,霁虹桥、摩崖石刻以“世界之最”和独特的人文奇观,必将成为该旅游线路的重中之重。所以,保护好霁虹桥和摩崖石刻这一珍贵文物,在推进滇西旅游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以搬迁等形式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霁虹桥和摩崖石刻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短暂的四年时间供人们观赏,四年后会如何呢?我们十分关注它的命运。

(民族文化论坛主持 廖惠群)

上一篇:梅乡松鹤赏梅 下一篇:大溪地,假如还有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