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是推进课堂改革的着力点

时间:2022-07-10 05:29:49

模式是推进课堂改革的着力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改革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推广或创建教学模式,这是改革最有效的着力点。

一、模式不是“招牌”,应是支点

近几年来,全国出现了“模式热”,如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山东昌乐模式等,这些模式对推进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余文森教授认为,模式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李镇西老师也认为,模式旨在规范“教”与“学”,让课堂更加贴近教育本质和规律。我一直思考,课改,到底改的是模式,还是思想?我认为模式是为课堂转型服务的,不应成为课堂的追求和唯一,课堂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素质,改善学生的生命底蕴。而不是为模式而模式。我们需要思考新的课堂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支撑,需要思考新的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对生命的感悟能力,到底需要哪一种模式,这就不一而论。这次听课,看到很多老师用模式时有些牵强附会,尤其对“情境探疑模式”的运用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或者课件上,如几位语文老师的课件采用的是“情境探疑模式”,可是实际教学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讲读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看不到探疑的影子,而没有内化成为一种课堂的教学去向,更没有形成一种对学生生命提升的教育理念或思想。因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以模式为支点,用模式引领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二、追求教学的本真,还原学科的韵味

我先后一共听了10位老师的课,其中语文课6节,都是文言文,一篇《爱莲说》,一篇是《芙蕖》,纵观老师对文言文的上法,谈一些我的浅显认识:

不同老师的教法虽然不同,但教学流程基本相同,基本上是“导入――作者简介――文体说明――读课文、解决字词――感知内容――拓展运用”。

在导入环节上,有的老师花费心思、精心的设计。如仙老师精美的语句,富有磁性的诵读,配上清雅的音乐,让人陶醉,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被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是在朗读教学上做的有些欠缺,全部采用齐读或自由朗读,没有让学生单个朗读,这不利于对学生朗读正误的判定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汤老师的课堂上,采用了初读知莲美、再读识莲象、三读赏莲情、四读悟莲魂的教学流程,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同学诵读、男女分角色朗读的形式,琅琅书声,使学生潜移默化,心中的那朵莲花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越长越大、越开越艳。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语文教学朗读是关键,语言训练是重点,尤其文言文,学生更缺乏语言感悟能力,教师要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不是机械的把一个句子提出来翻译或者把某几个词拿出来解释,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不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很难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一些特定现象。抓不住朗读和语言训练,就是没有抓住语文的学科特点,更不可能交出韵味。

三、灵活运用模式是关键

我们常说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那么,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模式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前提。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5月14日,我聆听了雒建华老师、汤希亮老师执教的《爱莲说》,两位老师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小组学习不是形式而要落实到位。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印象更为深刻的知识,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有效的手段。比如在张老师安排的一道写对联的作业题上,老师出上联,要求学生对下联,这样的安排很好,但为什么不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而要在老师的催促下草草结束呢?

(3)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几位语文老师的课堂上,给学生很少或者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老师就要答案,甚至是准确的标准的答案,那么,可想,这种答案在哪里?这道题的训练目的在哪里?

(4)做好课堂练习的巩固拓展。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雒老师、汤老师在执教《爱莲说》结束时,设计了这样的拓展运用:“仿句练习:我爱(),因为它(),恰如()。”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更使学生增加了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上一篇:互动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建筑高职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