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六)

时间:2022-07-10 05:22:44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六)

(接上期)

(三)口味 主要指口中的异味感觉或气味。一般说来,脾开窍于口,其他脏腑也可通过经脉上循至口,故口中的味觉和气味,不仅反映脾胃的病变,亦可测知其他脏腑的功能情况。口味或口气的变化及其病理反映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口淡,即口中无味,饮食不香。多由脾胃虚弱或寒湿中阻所致,也可因寒邪犯胃所致。一般不作主症治疗,可在主方中加藿香、砂仁、陈皮等芳化和中之品。

口甜,亦称“口甘”。口中常觉有甜味,饮白水也甜。多因脾蕴湿热,上蒸于口所引起。《内经》称为“脾瘅”,并谓“治之以兰”。兰即佩兰,有芳香化湿之用。或用泻黄散加减。

口腻,即口黏腻不爽,常伴舌苔厚腻。多因痰热内盛或湿热中阻所致。可用平胃散加减。

口酸,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多因肝热犯胃,或伤食所致。前者可治以左金丸,后者可予以清胃消食之药。

口苦,即口中有苦味,或进食后口苦。多因肝胆火热所致,可用龙胆泻肝丸。若心烦不眠伴有口苦者,则为心火上炎之故,可用泻心汤。若热性病中见有口干口苦,不作主症治,热清则口苦自除。

口咸,口中有咸味,多因肾虚火炎或肾虚寒水上泛所致。前者用滋肾丸,后者用八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口涩,口中有涩味,犹如食生柿子般。为脏腑热盛,气火上逆所致。可用泻心汤。

口臭,口气臭秽,多属胃热偏盛。常在温热病及“牙宣”、“口疮”病中出现。可用清胃黄连丸。若臭如馊腐,则为消化不良,不可作纯热证治疗。经常口臭者,可用藿香煎汤含漱。肺痈或肺癌口臭者,应治疗主病兼清胃热。

八、问二便

二便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肝之疏泄、肾之气化、肺之肃降及三焦的通调功能有关。询问时要注意二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次数、时间、便量、排便时的感觉等。

(一)大便 正常情况下是每日或隔日一次,成形,色黄,无脓血、黏液及不消化的食物。异常情况包括便次、便质及排便时的感觉异常。

便次异常包括便秘及泄泻。

便秘,又称便难。包括便次的间隔时间长,如三四日或五六日一次。或虽时间不长但排便困难。便秘而大便干结者,称大便秘结,多属实证;大便虽秘而不干结者,称大便秘而不结,多为虚证。便秘的病机可因肠道积热,燥化太过;或阴津亏耗,精血虚损,致使肠道失润,传导不利;或气虚,阳虚,推运无力;或腹中肿块阻结,或气机阻滞不畅,大肠传导迟缓等,均可导致便秘。就病证而言,可见于温热病过程中、过服燥热之品、肠外肿物压迫、腹部手术之后、身体虚衰、病变等等。

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稀薄不成形,或如水样,又称腹泻。其中,泻下溏薄如酱,或如鸭屎者,称为“溏泻”,亦称“鹜泻”。泻下稀水样者,称为“水泻”,也称“濡泻”、“飧泻”。腹泻可因外感风寒湿邪、饮食所伤、食物中毒、情志失调、肝郁气滞、肠道寄生虫、脾肾阳虚等不同病因,导致脾运失健,小肠不能分别清浊,大肠传导亢进,水湿下趋而发生,询问时尚需结合不同兼症。临床有暴泻与久泻之分。前者多实,后者多虚。

便质异常,是指以上介绍的便秘、泄泻均表现有大便性质的异常。尚有以下几种:

完谷不化,即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有虚、实之分。虚者,便稀如水,完谷不化,腹痛绵绵,饮食入胃,即欲下泻。轻者属脾虚,重者属肾虚。也有仅在天明时作泻者,谓之“晨泻”,俗称“五更泻”,属脾肾阳虚。实者,多为食滞肠胃,特点是,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气味臭秽,嗳腐吞酸,纳食不振等。虚者多久病,实者多为新病。

时硬时溏,即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所致。若为初硬后溏,则多属脾虚。

脓血便,大便夹有脓血黏冻,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多见于痢疾或肠癌。多因外感湿热或疫毒之邪,内生冷饮食,积滞于肠道,络脉损伤所致。痢疾可分为寒湿痢、湿热痢两种。寒湿痢初起挟有粪便,后来均为白冻白沫,亦称白痢,表现为腹痛绵绵、苔白腻;湿热痢多为赤白黏冻,兼有发热恶寒,腹痛较甚。

便血,即血从排出。须询问血色鲜、黯及在便前、便后,或单纯下血等情况。如先便后血,色黯红或紫黑,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者,谓之“远血”,多见于胃脘部出血,与脾不统血有关。若先血后便,或大便带血,色鲜红者,谓之“近血”,多见于内痔、肛裂、息肉或锁肛痔(直肠癌)等病变,可因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所致。也有表现为血下如溅者,名为“肠风”,属于湿热下注。便血除见于肠胃病变外,有许多全身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也可出现便血的症状。

排便感觉异常,伴随排便时或非便时,可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异常感觉:

灼热,排便时自觉灼热。与大肠湿热或肺热下迫有关。可见于大便溏薄、臭秽不爽,或“热结旁流”等病症。热结旁流是指大便干结不下,但有臭秽稀液流出者。

里急后重,即腹痛欲便,但大便不爽,重坠,有便意但排不出便。属大肠气滞。多见于湿热痢。也可见于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久泄久痢,体弱气虚,中气下陷者,也可见下坠的症状。当辨虚实。

排便不爽,即大便不畅,有滞涩难尽之感。若便质黏腻色黄如粥糜者,则为湿热结滞大肠,气机不利;若腹痛即便,溏薄不爽,并多矢气,性情急躁抑郁,则属肝火偏旺,脾虚湿滞;若腹泻不爽,大便酸腐臭秽,则属食泻,多因食积化腐,肠道气机不畅所致。

大便失禁,即大便不能自控,滑泻不禁者。多见于久泻不愈,或年老体衰,或督脉损伤等,常与脾气下陷,脾肾亏虚有关。如脊柱外伤、慢性泄泻、休息痢、脱肛、或肠道癌瘤等,都可能发生大便失禁的症状。也有神志昏迷,神机失控而大便失禁的,一般不作脾肾虚损论。

(二)小便正常情况下,成人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一昼夜总尿量约1 000~2 000毫升。尿量及排尿次数与气温、室温、饮水、出汗及年龄等因素有关。

问小便的主要内容,包括尿次、尿量及排尿时的感觉。

尿次异常,主要包括频数和癃闭。小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者,称作“尿频”。伴有尿急、尿痛、尿短赤者,多因膀胱湿热所致;久病尿频,夜间尤甚,小便清长者,多为肾气虚、膀胱失约所致,常见于老年人;若尿频量多,浊如脂膏,或尿甜者,为肾阴虚,肾失濡养,不能固摄所致;妇女尿频数,量少窘急,腹部觉胀者,则为肝气郁滞,不能疏泄所致。

癃闭,即小便不利。点滴而下的为癃,点滴不出的为闭。基本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故《内经》说:“膀胱不利为癃”。癃闭属于危急症状,所以《内经》有“小大不利治其标”的主张。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膀胱湿热、瘀血败精,或砂石内生,阻塞尿路;或肝气郁结、水道不畅所致。虚者多因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脾肾气虚,或肾阳衰惫,导致膀胱气化无权;或久病、热病、耗损津液,肾阴亏虚,水府枯竭而无尿。

尿量异常,包括尿量增多及减少。量多含有尿次也多。若为清长量多,属肾阳虚寒。尿多饮水亦多者,多为消渴,或为脑神经病变。因阴虚燥热,肾阳亢盛,气化太过所致。尿量少含有尿次亦少。主要与津液损伤,化源不足有关。可见于热甚,汗多、腹泻、呕吐等病症;或湿热蕴结,水道不利,亦可见尿少色黄;若阳气虚衰而致脾、肺、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液内停者,则可见尿少,水肿等症。

尿感异常,可见以下几种:

尿道涩痛,是指小便频数,短涩不畅、淋漓刺痛的症状,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湿热下结,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可因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砂石或瘀血阻塞、肝气郁滞、阴虚火旺、中气下陷等所致。病初起多实,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的不同,可分为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问诊中要注意鉴别。

尿后余沥,即小便后仍有滴沥不禁的症状。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肾气不固,膀胱不约的患者。或因湿热下蕴,尿路不畅所致。

小便失禁,是指小便不能控制自行溢出者。多因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所致。又,脾虚气陷,不能固摄尿液,或湿热瘀血阻塞,尿路失约,或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等,均可出现此症状。“中风”见尿失禁属气脱;伤寒、热病及杂病中出现神昏、直视、尿失禁,属热入心包、心神失控。

遗尿,指3岁以上小儿、青少年及成人于睡眠中尿液常不自主排出者。俗称“尿床”。多因肾虚或脾虚气陷,或膀胱虚寒所致。也有肝经湿热,下迫膀胱者。

上一篇:治疗肺癌巧用“原子弹” 下一篇:中医如何治疗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