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上海某10所医院管办分离及效益分析

时间:2022-07-10 04:35:32

试论上海某10所医院管办分离及效益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上海10所医院管办分离前后效益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04~2010年连续7年数据报表,以比率分析法和环比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投入产出及成本管理总值逐年持续增长,业务收支结余率年均增长0.43%;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快速,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无形资产产出保持增长。门急诊次数、出院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4%、12.47%;平均住院日、病死率逐年下降,诊疗费用、药占比逐年上涨,环比增长超过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结论:加强资产运营效率,规范医院经营管理自,降低医院管理、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发挥社会效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enefits comparison of 10 hospitals in Shanghai after separation of administration from operation. Method: to collect the data reporting from 2004 to 2010 and conduct analysis for the data by ratio analysis and sequential approach. Results: total value of input and output and cost management continues to grow year by year,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business rises 0.43%;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grew quickly,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above 20%; output of intangible assets sustain growth. Emergency number,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hospital discharges respectively are 12.54% and 12.47%;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fatality rate have been declin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sts and rate of drug accounting is rising year by year, the degree of the growth of sequential growth rate is more than the per capita GDP in Shanghai. Conclusion: it strengthens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standardizes hospital management autonomy, reduces the management and health care costs and improves utiliz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plays its social effectiveness.

关键词:医院;管办分离;效益分析

Key words: hospital;separation of administration from operation;benefit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307-03

0 引言

2012年3月国务院颁发新医改方案[1],可解读为三方面重点突破,其中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管办分离是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实现健康公平目标,行政监管主体与公立医疗机构举办主体之间关系适度分离措施的总和[3]。2005年9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是市政府设立的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帮助医院增值、保值,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是市级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和政府办医的2个责任主体。本文通过研究10所划归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投资运营管理的医院,对比管办分离前后以探讨新医改形势下医院管办分离的效益。

1 资料来源

采用综合和专科三级甲等医院各5所共10所医院的报表方法收集2004~2010年7个连续年度相关数据资料。

2 分析方法

2.1 比率分析法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病床周转次数(次/床)=出院总人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医疗收入+财政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其他收入)×100%

平均每一门急诊诊疗费用(元)=门急诊总收入(元)/门急诊次数

出院者药费占医疗费用的百分比(药占比),即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

2.2 环比法

环比增长率=(an-an-1/an-1)×100%,a为生产率值,n为年份。

3 结果

10所医院2004~2010年成本管理、投入与产出等情况详见表1。

4 分析

4.1 业务收支结余率反映医院除来源于财政项目收支和科教项目收支之外的收支结余水平,体现医院财务状况、医院医疗支出的节约程度以及医院管理水平。7年平均业务收支结余率为0.43%,前3年环比增长率为负值,特别2006-2007连续两年环比增长达负90%以上;2010年环比增长为181.96%,提示管办分离后医院管理转入正轨。

4.2 收不抵支,总支出可代表运营资产的投入。管办分离前后,均为收不抵支,总收入和总支出年均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0.35%和22.05%,有形资产的投入大于产出。同时,医院的房屋建筑物及仪器代表单位的固定资产投入情况,固定资产中房屋和建筑物的年均增长率为37.64%; 100万元以上仪器年均增长率为24.07%;2010年实际开放床位数达8845张,平均每所医院近900张床位。在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10所医院立足把医院做大做强符合国情的总体趋势。

4.3 在无形资产投资上,职工人数和卫技人员分别以年均增长率5.9%和7.64%速度增加,其中卫技人员较2004~2010年上海卫生系统年均增长率4.95%[4]高出2.69百分点。医师人均每日负担诊疗次数增长速度缓慢,年均增长率为3.61%;医师人均每日负担住院床日逐年下降,2010年不足2,说明10所医院更注重从科学管理入手,注重医疗安全、医疗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另外,截止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院士各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各5人。国际重点学科2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卫生部临床重点专业5个,上海市级重点学科(专科)42个。博士点、课题、论文、学术交流祥见表2。

博士点、博士导师增长速度与卫技人员增长速度相近,分别为7.39%和9.93%。课题数及经费、SCI论文、国际学术交流论文数速度大幅增长,分别年均增长率为19.51%、20.06%、32.91%、16.03%,无形资产产出较投入明显。10所医院在注重固定资产的投资,更注重无形资产投入与产出。

4.4 医疗服务的年门急诊人次和年出院人次代表医院产出规模。门急诊次数、期内出院人数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4%和12.47%,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同时,治愈好转率平均为94.1%,病死率由2004年的1.34%到2010年的0.80%,下降了0.54个百分点。管办分离不仅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上勇于探索,逐年降低病死率。

4.5 病床平均使用率为97.55%,年均增长负1.03%;病床周转次数年均增长率为4.87%。平均每一门急诊诊疗费用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7.24%。平均每出院者医疗和药品费用总值逐年增长,后三年环比增长率呈增长趋势,年均环比增长率为11.71%,较同期7年上海人均生产部值年均增长高2.46个百分点:根据上海2011年统计[5],2004~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元)分别是44839、49649、54858、62041、66932、69164、76074,年均环比增长9.25%。出院者药费占医疗费用的百分比(%)虽然有所下降,但平均百分比为46.32%,年均环比增长5.12%。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最终下降至9.83日,与2010年上海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4.24[6]少4.41日。管办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医疗、药品费,降低了住院时间,但真正要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尚需要社会、政府、医院多方面做深层次探索。

5 结论

5.1 加强资产运营管理,完善出资人管理制度。规范重大投资、重大融资、资产重组与处置行为。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加强财务决算审计;加强实施对院长的绩效考核,把履行公益性的职能放在首要位置[7,8,9],进一步降低医院管理成本、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科学管理质量、医疗质量和资产运营效率。

5.2 落实医院经营管理自,规范医院所有者和经营者所有权,下放人事任免权,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加强无形资产的投入与产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发挥社会效能。

5.3 建立合理价格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结构与医疗成本间关系严重扭曲,劳务价格严重偏低[10]。2010年10所附院在职职工人均年业务收入为65.97元/人,在职职工人均年诊疗人次数为963.25次/人,但医院仍收不抵支,迫使医院通过大处方、大检查来弥补亏损,出院者药占比达46.32%,造成医院成本管理提高、医疗服务下降,病人不满。另外,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赶不上医疗费用增长。因此,应建立政府、医保、医院三方组成的合理价格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03月21日18时21分.来源:国务院办公厅.[EB/OL].《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http:///zwgk/2012-03/21/content_2096671.htm.

[2]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十二五”医药卫生改革工作[N].劳动报.2012-2-23第十三版.

[3]牛玉.浅析新形势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体制模式的建立[J].科技创业,2010,(7).

[4]上海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400.

[5]上海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54.

[6]上海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404.

[7]牛玉.浅析新形势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体制模式的建立[J].科技创业,2010,(7).

[8]李卫平,黄二丹.以“管办分离”理顺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公立医院治理改革剖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0,(7):5-7.

[9]吴志兰.公立医院管理办分离改革模式的尝试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0,(33):133-134.

[10]孙洪讯.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浅论[J].经济师,2010,(10):241-242.

上一篇:羊绒,宁夏新名片 下一篇:有效复习中考物理基础知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