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时间:2022-07-10 04:30:01

浅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际上成熟的理财服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就是专家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人投资建议、帮助客户合理而科学地将资产投资到股票、债券、保险和储蓄等金融品种中,以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满足客户对投资回报与风险的不同要求。从消费者角度讲,个人理财服务就是确定自己的阶段性生活与投资目标,根据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承受能力,在专家建议下调整资产配置与投资,并及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账户及相关信息,以达至个人资产收益最大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金融服务,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目前还处于新兴阶段,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规模小、基数低、增幅快,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第二、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从单一产品发展到组合套餐,出现了个人理财中心、个人理财工作室、金融超市等形式;各家银行纷纷创立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在我国当前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如代销其他非银行金融产品以及为客户提供资金转移等服务,使客户在个人理财活动中得到便捷服务。

第三、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大。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应国际趋势,在个人理财业务中大有可为。

第四、监管部门为推动个人理财业务做了大量的工作。银监会正式实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并配套下发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允许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从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可以看出,真正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理财业务内容并未能开展。目前,个人理财理念及业务发展还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将理财作为竞争手段。商业银行推行理财业务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储蓄存款的方式销售理财产品,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变相高息揽储的工具。并且个人理财业务在银行经营战略中尚未占据重要地位,大多被作为基本服务之外的一种增值服务.。

第二、从个人理财业务本身来说:首先,产品单一、趋同、无差异性和个性。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传统经营模式之下,大多限于为客户提供银行已经设计好的固定产品,还不能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特需的金融服务。其次,个人理财服务层次还较低,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是停留在为客户设计理财方案,接受个人咨询,提供信息资料,给客户提供理财建议,还不能代替个人进行理财操作。再者,个人理财专业人才还很匮乏,目前国内银行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师专业人员队伍。基本上停留在咨询、填单,引领的层次。最后需要培育核心的客户和目标群体。

第三、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定价和风险对冲方面,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风险。体现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上。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建议

第一、做好个人理财业务环境建设。个人理财业务环境建设和培育,既包括政策环境的建设与培育,也包括市场环境的建设与培育,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第二、进行个人理财业务技术性研究。商业银行作为专业机构,在信息、设备、人才方面有优势应该作好理财业务技术性研究,提供关于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资产的最佳组合方案。做好个人理财业务技术性研究其包括: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内容的研究、客户个人理财业务产品个性化需求的研究,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财理念。

第三、.品牌营销和业务的创新。银行要在服务上进行创新。要完善银行的电子化系统,做到使客户满意;从销售推广向面对面、家访式的社区营销方式转变,培养从业人员与客户的感情,建立相互信任、稳定持久的业务关系。

在树立品牌营销的同时,还要进行业务的创新,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

第四、分步骤、分阶段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一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应采取由点到面、由大到小、由重点客户到一般客户的思路,真正使个人理财业务在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和增值的同时,为银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为客户提供以差别化服务为手段的理财建议到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投资咨询业务到成为代客投资理财,需要政策上、技术上、环境上、人才上多方面支持和配合。

第五、重视个人理财业务金融风险防范,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科学的定价机制及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上一篇:国际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展望 下一篇: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