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提问契机,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时间:2022-07-10 02:32:11

抓住提问契机,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从教师具体操作的角度讲,提问契机一般存在于两种可能性之下,一是预设中的契机;一是生成中的契机。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有一些共性是需要注意的。以下逐点进行阐述。

一、寻找兴趣点,确定提问契机

小学数学同行都认同一个耳熟能详的观点,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以直接兴趣为基础的,这意味着如果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即集中过去,如果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则空洞的理论难以将学生引向数学学习,一般只可能通过强制性的语言或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笔者在观摩“分数的认识”这一节公开课时,发现老师有一个较好的设计。首先,老师利用班上的学生虚拟了几个角色,向学生描述了这几个角色遇到了一个具体问题:张某、李某和王某到超市去购物,发现身边的钱如果买普通棒棒糖,可买三根,如果买木糖醇的棒棒糖,则只够买一根……在学生对这一情境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买普通棒棒糖,则一人多少根?学生一起哈哈大笑,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教师故作惊讶,在表扬学生聪明的同时,又问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买带木糖醇的棒棒糖,那一人多少呢?小家伙们一下子愣住了,他们心里虽然知道可以三人分着吃,却不知道一人吃多少,应该怎么说,该怎么用数字表示。

细细品味这一设计,其实授课者是巧妙地先预设了一个情境,通过情境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恰到好处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由于是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题,因而使得一段成功的教学呈现在听课者的面前。

二、寻找知识联系点,确定提问契机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堪称经典的话,即“如果我不得不将全部教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我将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即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辨正的角度看,这样的策略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我们知道凡事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世界上不存在真正孤立的事物,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本就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比如说上述例子当中,教师就巧妙地利用了学生在生活中购物的这一情形设置了一个情境(事实上学生在付钱、营业员找零钱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数学知识,也可以引入到我们的课堂当中来)。学生在原来数学课堂上积累的知识,也可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生长点”,在“生长点”上寻找提问契机进行提问,也可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多场合会用可能、不可能或一定来描述一些事物。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呢?有了这一思路后,笔者就着手进行设计并实施,笔者寻找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如确定了今天的日期之后,让学生分析N天之后是星期几,学生会用“一定”来描述这一结果;随机数出语文书上一页有多少个字,然后判断二十页的纸上有多少字,这时学生会用“可能”来描述判断结果;让学生判断如果让我们去做初中的数学试卷,则我们能不能得到满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用“肯定”来描述结果。

在学生作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判断的过程中,笔者还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以帮学生理顺思路,从而加深对“可能性”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寻找学生的思维灵感,确定提问契机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本质上是面向学生的,在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上时,我们要从多个维度寻找发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的思维在足够大的时间和足够充裕的空间里自由发挥时,教师有可能寻找到提问的契机。例如,笔者在几年的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相遇问题”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规律的现象,即学生对类似问题中存在的一题多解、多题同解(思路相同)的现象非常感兴趣,笔者就想,能否通过一些题目的呈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尝试。

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供了题型不同的相遇问题系列题目,通过改变已知量和未知量,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有所感悟。在学生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原始认识后,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共同的问题?由于前面有了相应的感觉经验铺垫,当学生听到这两个问题后,立即对曾经做过的题目进行反思性思考,努力去发现不同题目所蕴含的共同点。在这样的反思中,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一道题目的解法,而是一类题目的解法,从而为将来的触类旁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显然是有效提问带来的有效教学。

四、对抓住提问契机促进有效教学的思考

问题是小学数学课堂的灵魂,无法想像没有好的问题会成就一节好的数学课堂。我们常常所要巧妙地设问,这里所说的巧妙不仅指问题本身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内容,更包括提问的时机要恰到好处。问题再好,如果提得不当时,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好的问题一定是基于对提问时机的分析而设计的。更重要且更有意义的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能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发现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维火花,当学生的思维有了火花的时候,就是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而要达到这种目标,考验的往往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更包括教师的教学智慧。

当然,不能不提的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提问不能泛化,一旦变成满堂问的课堂,则谈不上寻找教学契机,那是极为低效的课堂,在日常教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并回避。

上一篇:探析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实施条件 下一篇:在“读、看、析”中学会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