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肺结核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临床N分期的影响

时间:2022-07-10 01:29:52

陈旧性肺结核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临床N分期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陈旧性肺结核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临床N分期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陈旧性肺结核患者146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临床N分期与患者完成手术后病理分期二者相符合的程度。结果:CT针对患者在预测其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时,表现的特异性显著低于相关文献报道CT对患者的评估。在对患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的过程中,CT预测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假阳性率以及较低的假阴性率;通过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发现,CT预测的常规指标与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二者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在进行CT预测肺门纵隔淋巴结状态的过程中,因为陈旧性肺结核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预测的特异性,进而表明陈旧性肺结核在进行CT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分期评估的过程中,会对评估情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常规的CT预测指标不能有效预测出患者肺门以及纵隔淋巴转移的情况。

【关键词】陈旧性肺结核;非小细胞癌;CT;临床N分期

非小细胞癌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针对患者对其淋巴结转移的状态进行评估并且研究有效方法加以治疗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通过胸部CT检查对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评估时,主要根据患者淋巴结的直径以及对患者进行解剖的位置等,局限性较为严重。对于陈旧性肺结核,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出现淋巴结慢性增生(反应性)的情况,因此对CT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1】。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陈旧性肺结核患者146例,比较对患者进行手术前患者CT临床N分期的情况以及完成手术后患者的病理情况,探讨陈旧性肺结核对CT临床N分期产生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陈旧性肺结核患者146例。所有患者在准备进行手术之前均进行CT检查,对患者的临床疾病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对患者完成手术后,病理均证明患者患有非小细胞癌的情况。在所有患者中男104例,女42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1岁,患者最大年龄为81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1.3±1.6)岁;患者完成手术后病理分型的情况:患有腺癌的患者88例,患有鳞癌的患者50例,其他类型的患者8例。在右侧出现原发肿瘤的患者70例,在左侧出现原发性肿瘤的患者76例;将患有慢性肺部基础疾病以及出现肺部感染(急性)的患者全部有效排除。

1.2 方法

1.2.1 CT机扫描

CT机――PHILIPS Brilliance 16。针对所有患者对其进行常规平扫以及进行静脉造影增强扫描。对患者完成平扫后,根据对患者进行平扫的层面实施增强扫描。扫描层距为5毫米,层厚为5毫米,螺距为1比1。对所有患者完成CT检查后,在14d内准备进行手术治疗。

1.2.2 手术方式

针对所有患者全部选择进行肺叶切除手术并对患者进行淋巴清扫(系统性)。对于发生不同位置肺病变的患者,有效确定对患者进行清扫的淋巴组织。将患者叶间淋巴结以及患者肺内的淋巴结当作此次实验标本的一部分全部有效切除。对于完成清扫的淋巴结以及患者的肺标本在完成手术后均对其实施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2】。

1.3 统计学方法

比较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淋巴组织病理学的最终检查结果以及准备对患者进行手术前CT的评估结果,最终有效确定CT检测对患者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的敏感性、具有的特异性、具有的阳性与阴性预测值以及最终的准确率等。利用卡方检验表示CT常规的检查指标是否能有效表示出患者肺门纵隔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以P>0.05为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针对患者N分期采用CT完成评估后的结果

针对本次研究所有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在准备进行手术前CT临床分期的情况以及完成手术后患者病理分期的情况,得出CT预测值对N分期情况具有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等相关特征。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2.2 单因素分析采用CT对患者肺门以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采用CT对患者肺门以及纵隔淋巴结状态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主要将形态学指标作为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利用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淋巴结的直径、发生肿大淋巴结的站数、淋巴结是否出现了融合的情况、淋巴结是否出现了钙化的情况等相关形态学指标同患者纵隔淋巴结发生转移之间的关系。最终的检验结果表明上述的一系列指标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发生转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选择对其进行治疗的模式时,临床分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初诊信息的评估过程中,主要通过X线以及CT诊断等一系列方法完成检测后的结果。采用CT对患者的淋巴结状态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选择的形态学指标主要为患者的淋巴结直径,因此存在很大的局限性【3】。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陈旧性肺结核患者,采用CT对其准备进行手术前肺门的状态以及纵隔淋巴结的状态进行评估时具有较低的特异性,在进行CT评估的过程中,将形态学作为基础不能够成功预测出患者肺门以及纵隔淋巴结当前的情况。因此针对患者,如果在准备对其进行手术前实施CT评估后,发现患者的肺门以及纵隔淋巴结出现了肿大的情况,此时存在极大概率出现了假阳性患者,并且需要相关检查最终有效确准患者临床分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张国庆,韩峰,樊喜文.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生存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1(30):135-136.

[2]云冰.陈旧性肺结核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8(10):221-222.

[3]佘科霖,李小东,李振轩,等.陈旧性肺结核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临床N分期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9(15):99-100.

上一篇:移民“卡壳”,你又想去哪儿 下一篇: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