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时间:2022-07-10 11:43:02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摘要: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化学为生活服务,让生活推动化学的发展,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对此作了研究。

关键词: 生活 化学 情景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闽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课改后初三化学教材编写的设计思想和重要特点之一。《化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观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铁锅为什么会生锈?怎样防止铁锅生锈?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还可以从新闻入手,挖掘新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设置生活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可以首先播放火灾新闻,显示灭火现场,创造学习情景,引出燃烧的条件。在学习《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这一节时,以2006年12月28日《甘肃日报》的兰州城区空气污染新闻为题材,设置学习情景,引出“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等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展示生活化的教具

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而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言简意赅地解释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一点在理科学习上尤为重要。教具的直观性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特别是生活化的教具,会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感到更有兴趣,更好接受,印象更加深刻。在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时,我用学生喜欢吃的饼干、妙脆角、薯片等袋装食品做实物教具,让学生阅读说明,打开包装看干燥剂。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在讲水的净化时,我用数码相机拍摄饮水机净水器的过滤柱和净水过程,并制成电子教具,增加了动感和直观效果。让学生用家中常见的硬纸板自制元素卡片,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为原料参与教具的制作,丰富了教学。

三、采用生活化的课堂语言

在讲授初三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对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的俗名难于区分。我把这两种物质称为两兄弟,哥哥是苏打(碳酸钠),弟弟是小苏打(碳酸氢钠),这种生活化的比喻,使学生迅速活跃起来,笑声一片,并很快掌握了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把枯燥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就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摸、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就能够产生快乐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列举生活化的例子

学习氧气的溶解性时,我给大家举了蒸蛋羹的例子:给打散的鸡蛋加入凉水,蒸出的蛋羹充满气眼,口感不好,感觉太“老”;而若加入适量凉开水,则蒸出的蛋羹鲜嫩爽滑,非常好吃,其原因是烧开的水赶走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我举了蒸馒头的例子,如果碱放多了面会发黄,可加适量食醋,消耗过多的碳酸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碳酸钠与酸反应这一性质的认识,又强化了学生对盐的通性的掌握。学习蛋白质的变性时,我列举了加工蔬菜和水果的例子,加工前先用热水烫漂,可使维生素C氧化酶或多酚氧化酶等蛋白质变性而失活,从而减少加工过程中维生素C由于酶促氧化的损失和酶促褐变,使果蔬色泽鲜艳、口感清新。这些贴近 生活的例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

五、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如学习了充分燃烧的条件之后,让学生动手写一份科学使用家用灶具的宣传单,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学生不仅获得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感到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户。

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习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阶段。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上,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如有一位学生学习了酸能够除铁锈后,问实验室的硫酸能不能除锈,厨房里的食醋能不能除锈,我抓住机会鼓励他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并亲自做实验,寻找答案。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还自发查阅课外书或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问题来探究,如酱油、水果等pH值的测定,粉笔主要成分的检验,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等。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查阅课外资料,学生终于自己找到了答案,从中体验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

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课本知识鲜活起来,使得化学课堂就像一条充满活力的鱼,徜徉在生活的海洋中,使学生在课堂的载体中充分吸收化学知识的养分,快乐成长。

上一篇: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状况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教学原则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