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点石斑鱼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及关键控制点

时间:2022-07-10 06:23:16

棕点石斑鱼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及关键控制点

摘要 从基础设施、养殖过程和模式关键点控制等方面介绍棕点石斑鱼深水网箱养殖技术,以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网箱;养殖;关键控制点

中图分类号 S965.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37-02

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又称褐点石斑鱼,俗称老虎斑、虎头斑,为暖水性岛礁性鱼类[1-2]。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资源量稀少,由于其肉味鲜美、生长快、市场潜力大,养殖前景看好[3]。深水网箱养殖棕点石斑鱼具有生长快、饲料转换率高、养殖产量高等优点[4]。

1 基础设施

1.1 养殖海区条件

选择避风良好的或风浪相对较小的水域,海底地势平坦,坡度小,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水深要求在15 m以上[5]。水环境因子要求:水温18~30 ℃,盐度25‰~32‰,pH值7.8~8.5,透明度8~15,溶解氧5 mg/L以上。

1.2 网箱构造与布局

网箱框架由双主浮管和扶手栏杆构成,双主浮管采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制作,直径250 mm以上,扶手栏杆的直径110 mm,每只双浮管采用一次成型注塑工字架连接,工字架间距2.0 m左右。

网衣采用PA(聚酰胺)材料制造,圆台形设计,上下周长视网箱规格不同而定,有效网高至少达6.0 m。网目尺寸要依据养殖对象的规格而定,以破1目网时箱内饲养的鱼不能逃逸和尽量节省材料并达到网箱水体最高交换率为原则[6]。

固定系统采用铁锚或水泥墩固定的方式,每个铁锚或水泥墩的重量依放置网箱海区海况情况而定,绳索连接到框架固定处,有效长度以保证与海底平面夹角不超过25°。网箱排列组合应根据不同规格设置,每只网箱之间应留间距5 m左右宽度的通道,以便作业船只进出。

1.3 配套设施

配套海上作业平台、渔用码头作业渔船、饵料储藏室、大型冰柜或冷库、饲料吊装设备、网衣冲洗设备、水质检测设备、小型发电机组、捕鱼工具、大型玻璃钢桶(1 m3以上)等设备。

2 养殖过程

2.1 前期准备

选择体长12 cm以上、个体整齐、健康活泼、体表整洁、体形正常无缺损的鱼种。放养前应检查网衣,鱼种经试水后投放。放养选择潮流平缓时,低温季节选择在晴好天气的午后,高温季节宜选择天气阴凉的早晚。

鱼种投放前用淡水浸浴5~10 min,或用20 mg/L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5~30 min。

2.2 投饵管理

一般在每日7:00―8:00、17:00―18:00进行投喂,可结合养殖情况进行调整,尽量选择海流较小或平流时段进行投喂。

根据不同养殖阶段选择合适的型号人工配合饲料,用清洁淡水将饲料充分拌湿,晾干30 min后投喂。尽量定点定时投喂,投喂点选择在水流上流处,先投喂少量饲料引诱大部分鱼聚集摄食后,再大量投料;饲料尽量撒开,尽可能保证所有的鱼都有摄食机会;密切观察,鱼摄食活动减弱时,停止投料,避免饵料浪费。

要遵循的原则:避免投喂过饱,阴雨天减少投喂量,水质条件差或风浪大的情况下减少投喂量或不投喂,冬季水温较低的情况下减少投喂次数或隔天投喂1次,成品鱼选择2 d投喂1次。

2.3 分箱及换、洗网衣

鱼种投放密度以20~30尾/m3为宜。经一定阶段的养殖后,需根据鱼体规格进行分筛,使同一网箱中鱼种规格相同。每10~20 d使用水面或水下洗网的方法清除网衣、框架、缆绳上的污损生物。一般3~6个月更换网衣,换网时操作小心,避免损伤鱼体。

3 模式关键控制点

3.1 管理措施

养殖过程中,需要在网箱上加盖网,防止鱼种逃逸;在网箱养殖区安装警视标志和灯具,防止过往船只对养殖设施的损害,并注意鸟类和水生动物对养殖鱼类的危害,及时清除垃圾和大型漂浮物[7]。

定期检查网衣有无破洞、破损,框架、浮子、缆绳有无松动;定期潜水检查网箱设施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潜水操作应遵守健康和安全规则,潜水设备应消毒,并且记录所有的潜水操作和设备状况。

3.2 灾害预防

应制订灾害预防方案,建立灾情通报制度。方案内容应包括连续的水温剧降或盛夏高水温要采取的措施,针对突发性污染要采取的措施,赤潮前后要采取的措施,台风或洪水应急预案等。

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之前应加强安全检查,加固网箱的拉绳和固定绳;检查框架、锚、桩的牢固性,尽量清除网箱框架上的暴露物,养殖人员、船只撤离至安全处。在强风暴过后应及时检查网箱有无损坏,发现问题及时修复[8]。

3.3 病害预防及治疗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病害流行季节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在预混合配合饲料粉料中添加大蒜素、免疫多糖等,加工制成软颗粒饲料投喂。不同的发病症状,根据表1进行治疗。

3.4 检测与记录

每天对水温、盐度、天气、风浪等环境因子,饲料投喂种类、数量,鱼摄食、生长,病害防治情况及死鱼、病鱼数量,网箱安全程度等进行检测、记录和对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参考文献

[1] 尹绍武,陈国华,张本.点带石斑鱼生物学研究与养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陈国华,李永振.南海主要珊瑚礁l科鱼类的组成与分布[J].南方水产,2005(3):18-25.

[3] 黄进光.棕点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术[J].水产科技,2007(3):19-21.

[4] 雷从改,林海城.老虎斑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初探[J].科学养鱼,2011(2):36-37.

[5] 梁超愉,张汉华,郭根喜,等.圆形双浮管升降式抗风浪网箱及养殖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3(2):6-8.

[6] 王玉堂.我国的海水网箱养鱼技术[J].海洋渔业,2001(11):182-184.

[7] 何庆.深水抗风浪网箱斜带石斑鱼健康养殖应用技术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8] 常抗美,吴常文,吴剑锋.论深水网箱鱼类养殖技术[J].现代渔业信息,2005,20(3):26-28.

上一篇:L+―酒石酸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快速HPLC同步检... 下一篇: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