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时间:2022-07-10 03:13:40

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 要: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是四川省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公立院校的有效补充。但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6-01

一、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多借鉴或照搬本、专科的培养模式,基础、专业、顶岗实习,这种分段式的培养,或者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学科背景的学分式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学习不能直接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相对接,在教学过程中趋于模式化、程式化,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的与生产过程对接等。究其原因,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步较晚,大部分学校真正建校时间不过几年或十几年,还处在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在内涵建设方面,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无成功经验借鉴,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建立起实用性较强的适用于四川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各个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随着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率也不容乐观。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的增长,专业领域的细分,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但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不凸显,也导致了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始终处于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管和师资队伍结构都有待改善。民办院校的身份特点决定了其始终处在自力更生的状态,在硬件投入上不高,软性建设不够。

二、创新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立足四川,面向西部,当前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四川民办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首先是立足和服务于四川,满足四川省经济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然后面向西南,再不断拓展至整个西部。艺术设计的市场是包括了设计开发与制作等一系列的综合市场,因此,四川民办高职院校在确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时应立足于市场的需求,走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化的道路。

(二)探索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实行的一项育人模式,培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企业的员工。在学徒制中,就学就是就业,学习的过程是工作的过程,学生在完成相应工作之后还可以得到报酬。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学徒制非常适合运用于艺术设计专业之中。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利于学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实现专业的学习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将学徒制运用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是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推进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运用现代学徒制,是时代的要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主要举措。因此,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高度重视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对学徒制的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全面提升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表现,当今的艺术设计不再是机械的再现和重复,而是需要创新和个性的体现。因此,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再现。艺术的生命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体现的,讲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除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外,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十分重要,通识、博雅、拓宽、犁深,基础与专业,专业与职业的对接与发展,课程的开发与完善等使学生后劲十足,不局限于初次就业的满足,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课题名称:四川省民办高职 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标”研究项目编号:14SB0564。

参考文献:

[1]鲁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02).

[2]臧柏荣.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上一篇: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下一篇:浅谈魏晋书法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