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生成契机 创设教学情境

时间:2022-07-10 12:21:09

抓住生成契机 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挥集体智慧,又开展合作学习,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好形式。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的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是体现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方面。怎样开展课堂讨论呢?教师把握讨论的契机是开展课堂讨论的保证之一。课堂讨论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契机的捕捉和确定。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讨论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课堂讨论要及时捕捉契机,错过良机,就要影响讨论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一)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的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龟兔赛跑》一课,我采用的辩论赛的形式:第一次赛跑,由于兔子骄傲,结果乌龟得了第一名,那么龟兔的第二次赛跑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同学们说出了两种结果,我分成了两组进行辩论,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的教学设计生动新颖,学生非常喜欢,在整个辩论中,大家情绪高涨,就连平时最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也参加了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加之教师的及时表扬,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最后达到都能说,都能讲的学习境界。

(二)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读书与生活联系紧密,语文课堂上生活的作用更不可忽视。记得那次上完《初冬》一课回到办公室,就听到老师们议论:“《初冬》学生的朗读也太勉为其难了。想想也是,不禁苦笑.天公作美,第二天,天空飘起了小雪,学生也来了兴致.语文课上,为了弥补上节课的遗憾,我让学生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美美的读一遍课文,这回有那么一点感觉了。可学生问:“什么时候才能大雪覆盖大地呢?”那满脸期待的表情,我真的无法回答。过了几天,一场大雪在夜里悄然而至,期待已久的学生一早来到学校,放下书包冲向操场,后来的学生被我拉回了教室,可是他们那有心情读书呢?他们的心早已飞到了操场上。于是一声令下,众学生如放飞的鸽子般欢呼着下楼去了。许多老师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教师里空荡荡的,而此时操场上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第一节课语文上课铃声响过好久,许多同学才及不情愿地跑回教室,余兴未尽地与同学交谈刚才的情景。有些同学头上冒者热气,分不清是汗还是雪水。原来打算复习语文的我,马上改变主意,对大家说:“场雪下得可真大呀!大家玩得可高兴,能不能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序的写下来呢?”音刚落,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来了,不见往常的咬笔头、冥思苦想与交头接耳,我边巡查边鼓励,绝大部分学生写得篇幅之长、质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交上来以后,我马上进行批改,改着改着,字里行间我仿佛又看到了那热闹非凡的场面,听到了那充满“争味”叫喊-“雪--我心目中最棒的玩具”子们是这样写的:

“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雪的到来.”“天早上,雪把我们家门口的景物都染白了,染白了花草树木,染白了屋顶、阳台,还染白了真正的冬天。”“今天的学校好象穿上了一件雪白的服装,正要去参加全球小姐的选美比赛呢!”

“刚跑到操场,我就被同学的雪球打中了。我忍气吞声地采集了两个拳头大小的雪球,朝那同学进攻。”

有的同学顽皮的写到:“我们掷了一个大雪球,扔向对方,打中了。对方被打得落花流水,摔了四脚朝天.我仅仅地追逐着,大家玩得大汗淋漓。”有的发自内心的说:“我想,今天真开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么开心的一天。”

以上是部分同学的作文摘要,我感觉全体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写出了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有极其强烈的表达欲望,像最后一个学生以前最讨厌写作文,可这次也用上了好几个成语,如“狼狈而逃”等我给绝大多数学生打了个“优”。

这是一则多么活生生的生活教育的实例,学生把自己一直期盼下雪的心情通过学习课文《初冬》而被激发成强烈的愿望,从下小雪后产生的短暂的失望情绪,直至大雪覆盖时的惊喜万分,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都是这次写作的催化剂、原动力。

书本是死的,书本里的知识也有既定的顺序,但不表示教师只能被动的把书本知识作为“填塞物。”活用书本的关键就在于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这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中说:“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中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

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可见,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把变化的生活变成我们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生活中的东西引入到课堂。这也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区别。我更深深的感觉到,我们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着的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源头。我们应该捕捉生活中活的东西,适时地与教育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促进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不懈努力。

上一篇:良好的倾听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下一篇:让双语教学稳步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