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通胀形势分析及未来展望

时间:2022-07-09 10:29:10

近期全球通胀形势分析及未来展望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小幅下跌,发达经济体物价涨幅趋缓,新兴市场经济体涨幅加快。展望全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状况可能比上年略有改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全年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将呈先跌后升态势,下半年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再度抬头。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不断充实工作预案,有效应对全球通胀形势变化对国内物价稳定和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

一、今年以来的全球通胀形势

从主要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看,普遍呈小幅下跌格局;从主要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看,呈明显分化态势。

(一)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

一季度,涵盖全球19个商品期货品种合约价格变动的CRB指数从最高时的305.82,回落到收盘时的296.39,3月末同比下跌3.9%。分品种看:原油价格。1—3月,纽约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期货价格波动范围是每桶98.2—89.5美元,3月末收盘价每桶94.5美元,与1月初基本持平,同比下跌约10%。工业金属价格。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波动范围是每吨8316—7490美元,3月末收盘价每吨7645美元,同比下跌8.9%;铝价波动范围是每吨2182—1900美元,3月末收盘价每吨1924美元,同比下跌约11%;锌价波动范围是每吨2230—1886美元,3月末收盘价每吨1910美元,同比下跌5%。粮食价格。1—3月,美国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分别下跌6.6%、21.5%和10.7%。铁矿石价格。1—3月,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下跌6.5%,3月末每吨137美元,同比下跌8.5%。

一季度价格持续上涨的大宗商品是金属钯(主要用作净化汽车尾气催化剂装置)。因产地南非持续罢工导致产量下降,各国不断提升尾气排放标准使得需求增加,1—3月伦敦金属交易所钯价上涨约9.7%,3月底收盘价同比上涨18%。

(二)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物价走势

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美国、欧元区的CPI涨幅回落,日本的CPI持续负增长。但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CPI涨幅普遍较大,其中印度物价涨幅目前已经超过10%。(参见表1)

(三)当前全球通胀形势的原因分析

大宗商品方面。供求关系变化、作为商品结算货币的美元走强和资本市场回暖对资金的分流,是今年一季度国际市场价格震荡下跌的主要原因。(1)供求关系改善。比如石油,一方面,发达经济体需求下降,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2012年世界第一大原油消费国美国的需求比上年下降2.08%,欧洲国家石油日均需求量也比上年下降50万桶;另一方面,美国页岩气开发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产量占美国天然气产量的比重达37%,比本世纪初提高35个百分点,改善了美国和全球的能源供应状况。又比如粮食,2011—2012年全球播种面积增加,有利于库存增长、抑制粮价。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12—2013年全球粮食产量24.19亿吨,超过使用量0.43亿吨,导致库存达到1.71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再比如工业金属,当前铜、铝、锌、铅等多个品种在全球都处于高库存和产大于需的状态。(2)美元汇率上升。近期美国经济脱困复苏信号引人注目,美国政府已连续两次上调去年四季度的经济增速估计值,3月份公布数据为0.4%,比首次公布的数据高0.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美国实体经济数据继续向好,2月房价同比上涨7.1%,环比已连续13个月上涨。4月份ISM制造业指数50.7,连续5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今年1月份美国失业率“破八”,4月又下降到7.5%,为2009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都促使国际市场更加青睐美元资产,推动美元走强。一季度,衡量美元兑主要西方国家汇率的美元指数上涨4%,对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产生抑制作用。(3)资本市场活跃分流了炒作大宗商品的资金。去年下半年以来,美欧日股市总体呈牛市格局,特别是美国股市稳步上涨,一季度主要股指均已回到甚至超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其中道·琼斯指数在5月一度达到15000点的历史高点,目前比年初上涨了14%。这显示当前国际投机资本的主攻方向是证券市场,对大宗商品炒作有所降温。

全球物价走势方面。发达经济体CPI涨幅回落主要是内因的作用,而新兴市场经济体CPI涨幅扩大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1)从发达经济体看。2012年,欧洲深陷债务危机被迫实施紧缩政策,日本灾后重建进展缓慢,物价增长缺乏需求动力。美国经济好于欧洲和日本,但页岩气、页岩油开发为美国稳定油价提供了基础,自动减支和增税计划的启动实施减少了消费需求,股市转牛把资金从商品市场分流到资本市场,美国通胀压力也未明显上升。(2)从新兴市场经济体看。内因方面,经济增速快于发达经济体,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更加旺盛,存在需求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去年底为稳增长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滞后效应正在显现,存在流动性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外因方面,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显著。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近3年来,新兴市场私人资本净流入规模每年都超过1万亿美元。花旗银行认为,美国QE3推出后北美占全球资本流出的90%以上,亚洲地区吸收了其中的80%以上。巨量的资金流入,势必显著推高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品价格,并最终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全年世界通胀形势展望

综观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实践,影响世界通胀形势的主要因素是商品供求平衡状况、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取向和金融市场波动。通过对这些因素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全年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可能呈先跌后升态势,下半年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再度抬头的风险不容低估。

一方面,经济复苏推动的需求增长将为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企稳回升提供动力。主要国际组织普遍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复苏情况可能略好于去年,在美国经济好转迹象增强的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也重拾升势。IMF今年4月预测,2013年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经济增长3.4%、5.7%、3%、2.8%,其中俄罗斯与去年持平,印度、巴西、南非分别比去年实际增速高0.7、2.1、0.3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意味着能源供求关系可能再度趋紧,作为百价之基的油价不会持续下跌。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仍主要依赖传统能源消费,今年对石油的需求量将继续增长。EIA今年4月份预计,2013年全球每日石油需求将比2012年增加100万桶,到2014年,新兴市场国家石油消费量将首次超过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与此同时,世界石油供应仍受到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的制约,增长能力有限。EIA预计,2013年全球石油日均供应量增幅为60万桶,比需求增量少40万桶,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的日均石油产量可能比去年下降40万桶。经济复苏将带动金属需求的增速提升,一些工业金属的价格也会因此企稳。比如美国铝业公司预计,2013年全球铝需求将增长7%,比去年增速加快1个百分点,甚至可能出现供应缺口。

另一方面,流动性持续泛滥仍是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抬头的隐患。从欧元区看,2012年9月欧洲央行宣称要实施没有规模、时间限制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欧元区成员的债券,今年5月又将基准利率由0.75%降至0.5%的历史低点。从美国看,2013年3月份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定继续维持超低利率水平和第三、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不变,并称多数委员认为2015年或2016年才会提升利率,美国年内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高。从日本看,央行已决定通过资产购买和放贷计划在2013年向市场注入101万亿日元流动性,又从今年4月起实施2年内把基础货币量扩大一倍的宽松货币政策,同时每月购买约7万亿日元的日本国债。新兴市场经济体近期通过降息释放的货币供给也相当庞大,比如,南非2012年把基准利率下调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5%,印度2012年以来四次降息,把基准利率从8.5%下调到7.25%。在主要货币大量放水的背景下,全球流动性泛滥的问题迟早会发酵暴露,国际游资炒作大宗商品的温床迟早会孕育出恶果。特别是当前发达经济体的利率远低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参见表2),游资流入新兴市场经济体谋取利差和汇差收益的趋势仍将持续,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隐忧比发达经济体更为严峻。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波动可能推促国际投机资本再度回流大宗商品市场。每年的4月15日、8月15日和10月15日分别是美国纳税人3次申报当年缴税的截止日期,由于美国的企业和个人在这三个日期前后会采取扩大消费和减少存款等各种措施避税,这三个时间点就成为历史上美国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的高发期。当前美国股市迭创新高,而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震荡回落,很可能促成美国企业、机构和个人的获利资金从今年二季度起,以上述时间点为契机,重新流入大宗商品市场,进而产生推高能源资源价格、抬升新兴市场经济体物价等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存在一些抑制全球通胀水平上升的因素,但在世界商品供求形势和流动性泛滥格局未出现明显改观之前,全年全球通胀形势的前景不容乐观,同时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地缘政治突发事件在短期内促发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三、相关政策建议

稳物价是把握好稳中求进总基调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比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绝大多数商品供应充足,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较好的物质基础,但是推动物价上行的因素不容忽视,要从“充实工作预案,有效应对当前,更加注重长远”三方面下功夫,着力防范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充实工作预案。加强多部门协作,增强工作合力,做好充分准备,适时投放各类储备平抑国内物价,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减释通货膨胀压力。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降低启动条件,提高补贴标准。

有效应对当前。加强针对已发生波动商品品种的监测预警,及时实施调控,特别是针对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做好相关调控工作。抓住时间窗口,加快完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更加注重长远。对内,要加快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加强对页岩气开发和利用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与国外油气公司合作经营。对外,要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

(小组成员:施子海、欧阳进、曲永冠、王晓丽、高贺)

上一篇:初中体育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策略探究 下一篇: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运行分析及二季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