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09 08:53:37

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那么如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来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体会。

一、要适应新课改,新教材要求的需要。以新教材作为蓝本,通过新教材中的栏目设置,设计课堂演示、学生随堂实验,以及指导学生自发地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并能在课外自己设计实验,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课外在自己家中主动做兴趣实验等学习方式,进行化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发展意识,在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其实质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教育过程中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遵循这条规律去认识和处理教与学之间的这种问题,教育工作就能有成效,学科教学就是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自奋自立,自至其知”,去找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种“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无论对于我们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当今化学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正处于“转轨的起动期”,面对新教材的实验,进行教学改革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发展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弊端,那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和地位,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完全由教师的思路支配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体性,这种教育仅仅把学生当作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来培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把人降低到了物的层面,忽视了人的独立自主、自觉能动、积极创造的本质特征。由此,我们想到要摒弃一贯的“灌输”知识、照本宣科、以标准答案的“模子”来框制学生的做法,而应做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当前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标志之一就是教学改革发展到学法改革上,学法改革的核心是真正承认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自主发展意识的培养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发展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活动及周围环境关系的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主调控的主体意识的显现。因此,它既重视环境对个体的潜在影响,更重视个体自觉、能动的自主计划、活动和调控的能力,在主体自我调节、自我强化、自我激励中获得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

培养学生主动的发展意识,就是启迪学生个人成功的动机,调动学生追求成才后的积极性,在中学的学习中,围绕自己的发展目标,始终不渝地努力争取。

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创造型人才培养离不开理论的学习,但更离不开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才能提高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走向实验室,走向操作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它就会受到惩罚。

例如我们在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一节时,通过分析,最后从理论上得出。实验完毕,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可是进了实验室,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了,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实验失败。这就充分说明理论运用实践过程中还有一定距离。“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做到有心,那么就能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21世纪需要大批人才,更需要文化知识基础雄厚的优秀专为人才。实践证明,基础学科不扎实的学生,决不会志为出类拔萃的人才。“3+X”模式强调“单一”向综合“均衡向特长的转换,就是引导学生要依据自己的实际,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再发展自己的特长。当今,社会知识,信息交叉综合必然要求,体现了社会对通才的需求。综合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综合考试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融会贯通,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习惯的借鉴,只有打好各学科的基础,才能考好综合。

开阔视野,拓展认知空间。“综合”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考察,所用材料都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许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学生都需要了解和关心,一些社会常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更应该了解和掌握,这需要学生博学,因为聪明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博,然后才是精通和运用的娴熟。

重视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要在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过对既有材料的整理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感悟,并且增加实验课、实践课。

(作者单位:陕西成阳市秦都区马泉中学)

(责任编校:石良)

上一篇: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成绩的评定 下一篇:设疑激趣,提高政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