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上奔驰的骏马

时间:2022-07-09 07:44:40

一、是谁创造了奇迹?

在云南企业界,他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几年前,有家媒体组织了一次云南财经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时为大理骏马工贸集团董事长的他毫无争议地上了榜单。而此前他已被评为第十届云南省优秀企业家,荣膺大理州劳动模范。

准确地说,此时的他已经无暇去顾及这样那样的评选活动了,他正在汽车生产基地废寝忘食地干着。他并没有躺在自己已取得的成就上睡大觉,他想着的仍是努力一些,再努力一些。这位功成名就、敢想敢干的白族汉子又将目光投向了硝烟弥漫的汽车制造业。

要想造汽车,可不是闹着玩的。当业界很多精英都正在观望时。当很多专家和权威人士都在对他的冒险行为持否定态度时,当同行都在怀疑他是否有实力铺开那么一个大摊子时,他旗下的云南力帆骏马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大批汽车、拖拉机已开向了越南市场。

他又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他的汽车制造销售速度被业界称为“骏马速度”。《云南日报》以大篇幅推出了《看准大市场,“力帆骏马”跃东盟》的专题报道。2005年3月7日,《云南日报》又推出《东有一汽红塔,中有美的客车,西有力帆骏马。三大制造基地推动云南车轮滚滚》的头条报道。经过三年的稳健发展。一直持观望态度的汽车业界对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企业家竖起了大拇指。国内众多省市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到大理考察,邀请马伟亮投资建厂。而今,“力帆骏马”已具备了年产3万辆各型汽车和3.5万辆拖拉机的生产能力。预计至2010年,“力帆骏马”将实现年产各式力帆牌汽车10万辆、拖拉机5万辆,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云南力帆骏马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伟亮。

一时之间,人们惊诧,马伟亮何许人也?

市场经济时代,也是奇迹不断发生的时代。剃平头、身形剽悍、大嗓门的马伟亮,一看就是一个敢想敢干、雷厉风行的人。由于长年累月的四处奔走。他的肤色显得有些黑。他操一口带着浓郁白族乡音的普通话,笑声豪放爽朗,阳刚之气十足,和他在一起,总会使人感到精神为之一振。

其实,如今骄人的业绩和数十亿的资产是靠一点点地积累而来的。只要了解马伟亮的经历就会明白这一点。他曾经当过拖拉机手、仓库保管员、采购员、物资站站长。凭着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精神和审时度势、开拓进取的努力,这位昔日的拖拉机手如今成为了云南汽车制造业的领军人物。

二、三次改制,成就了骏马工贸集团

追溯到源头,骏马工贸集团和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洱源县物资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曾让很多人黯然神伤。该公司始建于1978年2月,是一个国有商贸流通小企业,主要担负着洱源县指标钢材、水泥的供应。在实行改制前,企业整体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年销售总额和实现利税微乎其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日趋加剧的市场竞争。公司发展举步维艰。职工的吃饭问题都难以得到保障。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势在必行。洱源县委、县政府决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于1997年5月对物资公司进行了第一次改制,使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在此次改革中,马伟亮首次得到了广大股东的信任。以选票总数的98%成为企业的第一任“民选”董事长。

自此。崭露头角的马伟亮带着员工的殷切期望和沉甸甸的责任。带领全体员工踏上了企业二次创业的征途。他知道,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必须不辱使命,带领大家走过坎坷和泥泞。

在上任之前。马伟亮就已知道前面的路并非坦途,但现实比他预想的更严峻。这种由国有企业改制的股份制企业和一般的民营企业不一样,不仅包袱重、体制不顺、管理粗放、机制不活,关键的是长期的国有企业机制把员工宠坏了。在原来的“国有企业”牌子下,员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端着“铁饭碗”,安心吃“大锅饭”,根本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言,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意识。而长期的懒散拖沓,不思进取,使职工整体素质堪忧。这样的企业连基本的竞争力都不具备,怎么谈发展?但就在这样的前提下,马伟亮仍没有失去信心,他说,大家的信任就是我前进的动力。他以全新的经营思路,全新的营销策略,全新的市场理念带领全体员工解放思想、知难而进。他左冲右突,风餐露宿,不断开拓市场,在全省各地建立销售网点。他终不负众望,硬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站稳了脚跟。当年企业的销售总额、利润、税金、拖拉机销售量、下属经营网点、员工数量、人均工资都比改制前大幅度增长,企业实现了第一次跨越。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必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让大家都动起来。马伟亮深知这一点。然而,他面对的却又是这样一个现状:股东们认为日子比以前好过一点就行了,不必苦了。由于股权平均,又形成了新的“大锅饭”。“小富即满,温饱即安”的思想在员工中占了大多数。股份合作制运行了3年后,弊端日益显现,企业活力仍不强,企业发展乏力,而市场竞争却更加严酷。要想在第一次改制基础上有大的提升,不改革是不行的。

2000年6月,公司又进行了以集中股权为主的第二次改革。实现了“股权集中、能人控股、妥善安置、重组企业”的改革初衷。马伟亮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51%以上的股份成功控股,再次以100%的赞成票当选董事长。控股后。马伟亮的底气足了,这样规范化的股份制合作,终使公司在市场经济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经过第二次改革,马伟亮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物资公司终于可以甩掉包袱,扬帆远航了。

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而国有资本对公司的制约与束缚使公司的发展陷入了僵局。2002年2月,洱源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提出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促进物资公司的全面改制。马伟亮义无反顾,敢于担当,作出了一个具有战略转折意义的重大决定,对公司进行了第三次改革,将国有资本一次性退出,公司更名为洱源县物资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公司注册资本为300万元,其中享有表决权的股本为290万元,董事长马伟亮个人股本占表决权股本的93.24%,其他股东49人占表决权股本的6.76%。公司自此由国有企业转变为一个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民营企业。

马伟亮的压力更重了,他知道,只有奋力拼搏,方能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这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像一个起早赶路的远行人,迈着豪迈的步伐一往无前。他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裹足不前”这个词,有的只是前进。再前 进。正因为如此。在第三次改革仅一年时间,马伟亮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

2003年6月,大理骏马工贸集团正式组建。此时的骏马集团,已包括洱源县物资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洱源县拖拉机装配厂、云南阿达俏饮料厂、大理海坝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21个农机销售公司,162个经营网点。至2004年,骏马工贸集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工业总产值92912万元,销售收入92026万元,解决4160人的劳动就业问题,其中下岗职工260人,员工收入在大理州所有民营企业中已首屈一指。

可以说,骏马工贸集团的组建,为马伟亮进一步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快马扬鞭的秘笈

许多年以前,人们大叹“深圳速度”,说那是“三天一层楼”的地方。是“一年变一样,三年大变样”。而在多年以后,云南大理又呈现了“骏马速度”,从一个濒临解体的国有小企业到全省大型民营企业,马伟亮只用了六年。六年时间,只是弹指一挥间,可对于马伟亮和他的企业而言,却已是脱胎换骨了。

人们在慨叹之余,都忍不住要问,马伟亮到底有什么高招,竟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

早在2003年,作为一线记者,我就参加了骏马集团的先进表彰大会。在会上,马伟亮就言之凿凿地说。仅有现在的规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尽快吸纳大批的精英人才加盟,我还要以50万元的年薪聘请总经理。那时,我心里为之一振,这个马董有眼光、有魄力,我看到了云南民营企业的希望所在。

骏马集团成立之初,即建立了一个团结务实、懂经营、善管理、敢想敢干、不断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在马伟亮的带领下,决策、管理层的思路清晰,方向准确无误,使企业始终站在整个中国市场的高度看问题。对于以马伟亮为首的决策层而言,“马不停蹄”是对他们敬业精神的概括,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长年奔走各个销售点。马伟亮的决策经常都是在车上、在路上、在销售点实现的,要到办公室找他,那是一件难事。与此同时,他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大胆选拔任用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干部:实行定员定岗、竞争上岗制度,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良好有效机制,同时重奖企业的有功人员,拉开收入档次。而员工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也是马伟亮始终注重的一个问题,公司创建后,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员工队伍的知识年龄和专业结构上大做文章,力图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过硬的职工队伍。

了解马伟亮的人都知道,在引进人才方面他是个名符其实的伯乐,仅公司的拖拉机装配厂,就从福建“闽拖”集团引起技术和管理人员21名。引进大中专毕业生320人,在引进的人才中,有的担任了拖拉机装配厂常务副厂长,还有的担任了厂长、总工程师、部长、车间主任等职务。并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做到责、权、利相一致。现在,企业拥有各类管理、专业技术人才514名,他们在各自的管理、技术岗位上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把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技术一部、二部半个月就能研制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2003年,骏马集团即开发出世纪星、世纪虹、大东风、大康明斯、18ZC145、18ZD153精品六缸、四缸、双缸排半、双缸气刹等新产品超过20种,投放市场,占领市场,深受用户的青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这是马伟亮独有的发展战略。因此,紧扣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式,这是骏马集团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面对经营品种单一、市场开拓较为困难时,他果断提出了“瞄准农机销售、及时进行经营转向”的思路,为公司的发展作了资金及策略上的准备。他常说,他的两只手总是“不得闲”,一只手要抓着市场营销,另一只手要抓产品质量。首先加强了经营产品宣传促销力度,及时把企业概况、经营产品、经营规模等摄成专题片上电视播放,把经营项目、品种规格、服务承诺印制成宣传单,在集贸市场作宣传,让潜在的用户准确、及时了解有关情况。而更为重要的是抓好网点建设,将经营的“桥头堡”不断向广度、深度延伸,建立邓川、下关、临沧、红河、昆明、保山、德宏、昌宁、思茅、西双版纳、楚雄、玉溪、曲靖、文山、昭通、丽江、六库、文山、芒市等222个经营网点,产品占领了云南省农机销售市场的绝对份额,还远销、四川、广西、贵州、山西、陕西等省区以及越南、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还成立了售后服务中心,强化售后服务。配备了专业维护队伍,认真履行服务承诺。用户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就近得到解决,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使市场不断得以巩固和壮大。

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马伟亮推出了“强强联合战略”。与国内拖拉机生产质量较好的福建“闽拖”集团、江苏“江动”集团、福建汽车厂等有较强实力的厂商合作,与之建立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多家企业产品在云南省生产销售的总。

市场拓展了,兵强马壮了,产品开发成功了,接下来的顺理成章就是扩大再生产。从某种意义而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总在推着你往前走。马伟亮大手一挥:实施二次创业。他的目光瞄准了洱源县新开发的邓川工业园区,这里交通方便、地势开阔、背对苍山、面向洱海,是一片投资发展的沃土。马伟亮果断投巨资新建占地200亩、年产3万辆拖拉机的生产装配厂,包括三条拖拉机装配生产线、一条汽车检测线、大梁铆接线、货厢生产线等,实现了工艺布局合理、工艺装备齐全、生产有序、流水作业、质量保证、工效提高、增加效益。生产的“农友”牌、“时骏”牌系列拖拉机被大理州质量技术监督协会指定为推荐好产品。现代化的生产装配厂,又为遍布中国西部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营网点源源不断地输送质优价廉、推陈出新的产品,有力地推动了销售业绩,使骏马集团的拖拉机销售占全省农机市场七成的份额,市场保有率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

有人说,在大理,马伟亮已是功成名就的重量级人物,他可以悠然自得地坐享其成了。还有人认为,马伟亮已把拖拉机做强做大做精,只要巩固好现有的成绩,稳步发展就行了。可马伟亮却做出了一个令业界大为震惊的举动:造汽车。对于骏马集团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战略大转移。

四、马伟亮的汽车梦

同大多数从事机动车制造的企业家一样,仅仅生产组装拖拉机显然离马伟亮的人生理想有差距。尽管他已是云南企业界的风云人物。而解决了近5000人的就业和数百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已为地方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每年600万元以上的纳税额又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马伟亮还是那句话,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企业还是要发展壮大,否则,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造汽车,不仅需要足够的资金储备,还得有足够成熟的技术力量,还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正当某些业界的资深人士半信半疑,为他捏一把汗的时候,骏马集团的汽车生产基地已经破土动工了。

2004年1月,骏马集团在大理州人民政府开辟的凤仪工业园区内征地473亩,投资2.8亿元,打造骏马汽车城。

马伟亮一头扎进去,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一座布局合理、整齐划一、颇具现代化大工业规模。格外引人瞩目的8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并已全面竣工。一条条面向全国、靠大开放、大整合、以引进最优设备组合而成,建立起来的现代化汽车装配线已全面安装完毕投入生产。起步之初,就已形成了年产3至4万辆轻、重型系列卡车产品、年产3至4万辆各式拖拉机的生产基地。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个生产基地的建设,不仅速度快、效率高,而且令人叹服的是马伟亮运筹帏幄、决胜千里的睿智。不要国家投入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款,建设资金全靠企业自筹,这不仅向世人证明了骏马集团的实力。也显示了马伟亮非同一般的前瞻性。要知道,现在很多企业的强大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那些靠银行贷款支撑起的空架子总要为偿还巨额贷款的本息而烦恼。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稻盛集团的董事长稻盛和夫,他早年创办了京瓷公司。并孜孜不倦地积蓄起大额现金存款。那时日本尚未从泡沫经济的后遗症中挣脱出来,很多企业都投机房地产,企望升值并从银行借贷巨额资金投入房地产,但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很多企业背上了大额的不良债务,濒临破产。而拥有足够资金储备的稻盛和夫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迅速使他的企业争取了发展空间。由此可见,马伟亮不愧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能迅速聚集资金和人才,使企业不断壮大。在云南,能有这般胆识的企业家并不多。

面对新组建的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一位知晓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和建设的专家说,这简直不得了,不可想象!民营企业参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建设,半年能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和规模,这就是奇迹。按过去的建设速度,要达到这样的规模和档次,最少也要有10亿元以上的投资,花上3年的时间。民间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太大了,这将在云南创造出一个新的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东盟大市场的奇迹与辉煌。这一席话又让我想到了被称为“汽车疯子”的吉利公司老总李书福,作为靠摩托车起家的“草根”企业,吉利公司当初只有10亿元的资金储备,李书福将之全部用于投资造汽车。有专家说,10亿元就想造汽车,这是做梦。可李书福不仅干成了,还成了自主品牌的主力军。马伟亮只用了半年时间,投资不足3亿元,竟然也把造车业搞得有声有色,专家自然要惊叹了。

马伟亮之所以敢于在大理造汽车,除了胆识之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放眼当今全球的汽车产业,无论从国内到国外,已经到了跨国经营和兼并、品牌竞争的新时代,其竞争的残酷性,就连许多“百年老店”和国际大公司都不寒而栗。而出身“贫寒”又名不见经传的云南力帆骏马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要参与现代汽车工业市场的竞争,立足的基点何在?

实际上,马伟亮在拖拉机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的管理、技术、市场经验。仅2003年,马伟亮率领骏马工贸公司以洱源县为基地,瞄准农村大市场,凭实力和信誉,凭在市场上抓来的大批订单,在全国引起100多家有实力的配套件生产厂家。共同组成了拖拉机和农用车生产联合体,以面向西部农村大市场。面向东南亚周边国家为战略目标,敢打敢拼,从滇西走向全省,走向了中国西部,走向东盟国家,创造了一年生产销售各式拖拉机22400辆。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的骄人业绩,被称之为“骏马速度”。这一奇迹,使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企业紧紧围着马伟亮的指挥棒在转,广大消费者紧紧盯住“骏马”产品不放。如按照传统的眼光来评判,洱源就根本不可能成为拖拉机的生产基地,马伟亮以市场为根基,以质取胜成功了。

但拖拉机生产销售成功了,不等于汽车制造也同样成功。毕竟这两者之间的技术含量差别太大,而汽车与拖拉机的消费群体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大理能否生产和制造汽车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马伟亮说,一个企业能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最终唯一的评判者就是市场。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求生存、求发展、你拼我杀、你死我活的战场。我是从做市场起家的,市场的需求就是企业最大的需求,市场的选择就是企业最佳的选择,市场的认可,就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急需大批高质量、宽系列、多用途、低价格的精品拖拉机。不存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只有你不懂得机会和抓不住机会的时候。是沙自流,是金自存,只要遵循市场规律,敢打敢拼,谁都会有机会。

马伟亮独到的眼光、闯劲和务实精神,深深感动了“中国民营摩托车大王”尹明善先生,尹先生是重庆力帆(实业)集团董事长。不愿放弃打入东盟机遇的尹明善迅速赶往大理考察。此番考察,令尹明善感慨万千。他说,我真没想到,在云南大理会有这样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东盟是个大市场,我算找到真正的合作伙伴了。身为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著名民营企业家,尹明善以他一生之中最快的速度,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买下“骏马”21%的股份,与“骏马”同甘苦,共患难。共闯东盟大市场。

滇西重镇大理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搞汽车工业,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竞争性大产业。在大理发展汽车工业究竟胜算有多大?马伟亮在经过了一番精心调研,聘请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充分论证后充满信心地说:我今天之所以能有胆量这样做,完全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市场认可的基础上的。没有充分的把握,我决不会贸然发兵的。在大理造车,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其要意决不是一个什么都得在大理从头开始,低水平重复建设,走别人走过的老路的过程。也决不是一个等、靠、要,别人没有干过,我就不能想、不能干的过程。在大理造车的概念,就是一个瞄准东盟5亿多人口的大市场。瞄准中国西部农村和中小城镇近10亿人口的大市场,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纳全国优势,取其汽车制造业的精华,依托云南大通道,外引内联,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让“走出去”优起来,在“走出去”中打响云南品牌的过程。在大理造车的概念,就是一个把全国优质的机电产品集纳起来,以汽车、拖拉机为载体,打“包”推出去的过程。就是一个把“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充分发挥通道优势,加快步伐,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造好产品出口抢抓机遇,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的过程。

今日的大理,正在形成和具备面向东盟,加快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势和通道、口岸优势。云南连接大西南、连接东盟国家的高等级公路网正在全面形成。从大理至国家一级口岸瑞丽,仅有400公里的运输距离。大理的招商引资环境正在得到全面改善,产业开发的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家有实力,有开发创新能力的配套企业,靠市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力帆骏马”形成了稳固共赢的“产业链”。具有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的机遇。据专业部门的权威调查显示,仅在云、贵、川的相邻地区,随着一大批中小城镇的快速崛起、奔小康步伐的加快、公路货运量的大幅增长,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一年就需要3至4万辆各式精品拖拉机的大市场。再看东盟市场,更是商机无限。东盟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滞后,技术人才缺乏,路况差,广大地区特别需要质量好、价格低、维修方便的各式精品拖拉机,其需求量远远大于国内市场的需求。而马伟亮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已在东盟市场建立起了覆盖面广的优质销售服务网络,为进军东盟大市场做好了准备。

大理发展汽车工业的前途和命运如何?回首云南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或许,这是一个很难回答清楚的问题。对此,市场将会作出公正的评判。尽管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会充满难以预料的风险与变数。但中国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春天的确已经来临。事实上,奋发进取的马伟亮已经放手大干了。200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马伟亮照样忙个不停,全公司忙碌换来的是1000多台力帆汽车正式下线。虽然,2004年汽车在骏马的总产量中仅占20%的份额,也许这1000辆汽车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但它却标志着骏马从此取得了汽车生产和销售的资格。至2006年,“力帆骏马”已实现了20.4亿元的销售收入。2007年,实现了32亿元的销售收入。

2007年,“力帆骏马”加大了自主创新力度,全面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120多种车型全部通过了国家的“CCC”强制性认证。8月,力帆牌重型卡车“威豪”系列14款新车在大理面世,填补了云南省重型卡车生产历史空白。随后,成功开发出5大系列近20个品种的重型卡车,均是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产品。目前每辆车价在10多万元至30多万元间,结合市场需求,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2007年生产了2000辆。2008年将突破10000辆,计划到2010年实现生产重型卡车20000辆。

在这些基础上,马伟亮提出了构建“三个平台”的发展思路。这三个平台包括生产平台、市场平台和技术平台。企业将以质量为核心。不断发展壮大生产规模,构建一流的生产平台,为国内市场和东盟大市场提供充足的优质产品。继续下大力加大对市场的巩固和挖掘,着手对西北、西南地区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市场的培育,建立和正在建立140家黄金客户,通过这些黄金客户把企业的市场平台建设好。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含量的提升。企业现已从一汽、二汽、南汽等引入80多名工程师,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以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为目标,全力打造企业发展的技术平台。有了“三个平台”的支撑,“骏马奔腾”就有了希望。

五、坚守良知,回馈社会

出身寒微的马伟亮是洱源县茈碧湖镇中炼村人,他自小在农村长大,对生存的艰辛体会颇深。正因为如此,才铸就了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品质,他敢想敢干、勇于开拓,表现了少有的胆识。他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善待长辈,在村里口碑很好。

这几年,马伟亮兴办企业成了名人、富人。但他为人很低调。回到村里,他仍是尊敬长辈、谦逊有礼。他致富不忘乡亲,村里很多年轻人都是他带出去培训后,进入他的企业工作。村里的水、电、路、学校等硬件设施的改善,他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尽管他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回家,但只要有时间,他都要回家看望老人,在村里转转,看看有哪些公益设施需要完善。村里谁家有困难向他提起,他总会热心帮忙。村里人提起他,都会说他良心好。

马伟亮阔了,可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他衣着简朴,和普通的工薪阶层没有多大区别。他吃饭也很简单,一日三餐能饱就好。即便就是一些接待场合,他也力求节俭。有次他到省外下属的销售公司检查,公司经理热情款待,还买了茅台酒。他不高兴了,对那名经理说,几十块钱一瓶酒也就够了,你要喝茅台我就不吃这顿饭。那名经理把酒换了他才作罢。他常说,公司的资金是靠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是大家没日没夜苦干积攒的血汗钱,怎能铺张浪费?

面对公益事业,他却表现了少有的慷慨。他把资助弱势群体当成了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责任感使然。仅2000年至2003年,骏马集团即安置了大中专毕业生82人。企业在招工中对下岗职工特别眷顾,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下岗职工,共吸收洱源县水泥厂、百货公司、供销社、贸易公司、邓川采供站、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外贸公司、北衙铅矿、楚雄红旗机械厂等企业的下岗职工280多人。而在职工2460人中,大理籍的就占了1682人,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2002年,大理市上关镇大把关村发生了惨不忍睹的特大火灾,全村30多户群众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00多万元。马伟亮在得知受灾消息后,当即拿出4万元资金用于捐助受灾群众,帮助群众共度难关。当年,他为公益事业捐善款11.2万元。2004年,马伟亮又捐助大理市教育局建立助困专项资金20万元。2005年3月,他又向大理市强制戒毒所捐赠了4辆“力帆牌”汽车。

2007年8月20日。对于大理州刚考上大学的100名贫困学子是一个特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马伟亮拿出50万元,给来自州内各地的贫困生每人捐助5000元。帮他们圆大学梦。大理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马建全在捐赠仪式上说,这一善举,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企业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同时也为大理州社会各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扶贫济困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考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巍山学生段志红深情地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不会忘记马伟亮叔叔对我的关心和帮助。面对记者的提问,马伟亮由衷发出感慨,作为一个正在努力拼搏的民营企业,我们非常需要人才,这次捐款,算是为这些贫困大学生做点小事,希望他们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报效国家、报效社会。

看到这个消息后,我伫立窗前沉思良久。我想,马伟亮不愧是一名坚守良知、具有使命感的企业家。这次捐赠仪式的意义已经远远高于捐赠本身。100名贫困大学生接过5000元钱的价值也远远大于票额本身。当这些将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接过这沉甸甸的5000元时,他们一定会想到很多。他们终会明白善良、正直、无私、责任感等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

在我即将结束此文的时候,我仍然被马伟亮的精神感动着,他忙碌的身影总在我脑海中晃动。作为知名企业家,马伟亮有很多头衔和荣誉。此时,他或许在奔往销售网点的路上,或许在公司与客户洽谈业务,或许在制定着新的发展规划,或许在车间检查生产情况。我们愿他扬鞭奋蹄,再铸辉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苍山含翠,洱海凝碧;骏马奔腾,纵横四海。愿马伟亮脚下的路如草原一般悠远辽阔!

上一篇:峡谷中的“马蹄井” 下一篇:远去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