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联外引跨册整合自读自悟探究学习

时间:2022-07-09 03:51:40

内联外引跨册整合自读自悟探究学习

x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在人教版义教实验教材中。虽同是九年级学习的两篇课文,却不在同一个学期当中教学,《范进中举》在上册第五单元中学习,《孔乙己》在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学。但这两篇课文体裁同为小说,故事情节、环境背景都涉及到封建科举制度。刻画的都是灵魂被封建教育制度扭曲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虽迥然有异却又殊途同归。这是内容相关联的两篇课文。将其整合到一起学习,学生很容易对它们各自刻画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的相同点、不同点加以比较,进行整合理解,展开探究性阅读。

鲁迅先生对吴敬梓的推重更是让我找到了将这两篇课文整合到一起的契合点――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做了精辟准确的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上课伊始。我直接用上边鲁迅先生评价吴敬梓《儒林外史》的那段话导人新课,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我随即下发课前印好的《孔乙己》原文及阅读提示(《孔乙己》属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要求学生用我们经常在课堂上运用的“自主尝试。自读自悟一自主交流,质疑解惑一自主读写,积累运用”的自主阅读学习模式先对两篇课文分别进行自主阅读。在读通读懂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再将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探究性的阅读。课后,要求学生抽时间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药》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小说,还可以写写阅读《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感悟,想啥写啥,不拘形式。不拘长短。写好以后,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将自己写好的文章展示在教室后边的自主学习交流栏中。

本来我对自己这种近乎撒手式的阅读教学所提的写作要求是没抱什么期望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这次感悟的交流小文章却是精彩纷呈:

“当范进在胡屠户的辱骂中走近我们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空有男儿之躯、猥琐、懦弱、自卑自贱的奴才。”

――喻溪

“范进: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孔乙己:二十世纪初封建教育熏陶的畸零人。前者疯疯癫癫,一脚穿鞋。一脚光着,由炼狱跨入了天堂;后者凄凄惨惨,孤苦寂寞。拖着断腿,用手爬进了墓窟,他们殊途同归,用同样辛酸的泪水,浸透了自己饱受戕害的一生……”

――祝荏荏

“范进终于中了举人,这意味着他将和穷困告别,但悲剧的浓雾却由此迅速弥漫。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的报帖挂在范家破旧的茅屋中间时: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筻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别人用水把他灌醒,他又起来又拍着手狂奔乱呼,跌倒在塘里,挣扎起来,两手黄泥,浑身是水,鞋都跑掉一只。此时的范进,已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被科举功名异化了的可怜虫。

范进是可悲的,他如痴如醉地速恋这条道路强化了悲剧的力量。当他由炼狱跨入天堂的时候。同时也把悲剧推上了顶峰。”

――张亦川

“封建教育把孔乙己摧残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青白的脸色“蓬乱的胡须”皱纹问的伤痕’无不透露着他酸楚的身世。但他自己却浑然不觉。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说过:‘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往往等于他不自知的程度。’

他不了解社会更也不了解自己,他的经济地位使他只能像‘短表帮’一样站着喝酒,他的思想意识又使他穿着长衫。他至死不肯脱下那件标明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尽管这件长衫又脏又破。十年没洗没补。他满口都是一些失去生命力的语言,为知道毫无用处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而自鸣得意。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落魄文人就像人世间的一个孤独过客,独自负着空虚的重担,埋葬了自己被破旧长彩裹着的残骸……

孔乙己的道路无疑是悲剧性的,他‘不自知’地炫耀自己终身不幸的一切,使他的悲剧在炫耀中升格。”

――奚青

读着这些文字,我不禁为我的学生们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存在,有太多独特又让人惊叹的意外和神奇。但要收获在这个过程之中的意外和神奇。在教学上不仅要善于思考、乐于思考,更需要做的准备是相信学生和赏识学生。

上一篇: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浅议 下一篇:把脉问诊寻症结对症下药增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