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失控的引进

时间:2022-07-09 03:21:07

关键词:设备与技术引进,流程管理

有数据表明:从1985年到1987年,全国各地共引进115条彩电生产线、73条冰箱生产线、22条集成电路生产线、35条铝型材加工生产线、15条复印机生产线、6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仅广东一省,便引进21条西装生产线、18条饮料灌装线、22条食品面包生产线……

没错,这一年在中国的大地上,一场设备引进热正如火如荼地上演。

英国《金融时报》在当年的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在全中国,即使是很小的工厂,也在寻找外国合资者,以帮助他们实现企业现代化。中国人现在比五年前要有组织得多,消息也灵通得多。美国《新闻周刊》在《中国人搜寻有用的旧设备》一文中,生动描述了中国一批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世界各地寻找旧生产设备回国后就重新组装成生产线的情境,“他们卖给了中国大量劣质设备和过时技术。由于对高技术的狂热,任何称为高技术的都能卖得很好……”

尽管日后大家对这年的引进热给予了很多的批评,但这次失控的引进热对中国轻工产业的更新换代及消费品市场的启动,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它让很多老企业迅速的复活,得以用最快的速度进入正在爆炸的消费品市场。当年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的冰箱、洗衣机等名牌产品,都是最早引进了国外生产线的企业。同时,由于技术和生产线的引入,相应的流程管理、质量管理等自然也提到了企业管理者的议事日程上。

其它

1985年,上任一年的青岛电冰箱厂厂长张瑞敏当众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制造了这家现已是全球第四大白电制造商的第一个“传奇”。其他企业家身上也发生过类似故事:1980年,鲁冠球将价值43万元的产品当废品卖掉;尹家绪刚就任长安汽车总经理时,下令当众砸毁不合格汽车。对此后称雄世界的中国制造业来说,这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在商品短缺年代中国一代企业家质量意识的觉醒。

从1985年起,在改革分配制度上,通过落实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分配制度的改革试验。其中包括企业工资总额同上缴利税挂钩,按比例浮动,国家对企业工资进行分级管理,对工资、奖金突破限额的企业,开征工资调节税和奖金税等等。

克莱斯勒总经理艾柯卡替代松下幸之助成为新偶像。其用三年时间使克莱斯勒扭亏为盈,他的《艾柯卡自传》第一时间被翻译到了中国,迅速得到企业家们的追捧。

张兴让推行“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的人、财、物等要素进行了重新组合,把原来的粗放经营变成了集约经营,这种办法首先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奋斗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布实施,层层落实,与个人报酬挂钩,形成体系。

1985年大事记

“市场经济”这个概念由邓小平在1985年10月23日第一次提出。

中国经济趋向过热。企业的不断创建与需求的增多,使得生产资料的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出现大规模的设备引进热浪。

国务院颁发《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搞活国营企业、发挥企业自主功能的14条措施,更为具体地贯彻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的要求。

年初,国家宣布取消对企业计划外自销产品价格的限制,宣告生产资料的“价格双轨制”正式形成。

《企业破产法》草案在人大会议上正式通过试行。

上一篇:1981,调控下的企业生存 下一篇:1986,联营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