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问题思考

时间:2022-07-09 03:13:09

关于开发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问题思考

[摘要]保护与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如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则可实现良性互动,笔者因此提出开发式保护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保护时应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载体作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应大力发挥旅游功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保护、应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护。同时,笔者就开发式保护宁波民间表演艺术、民风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对提升宁波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对策;宁波

遗产是先人的伟大创造,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们生活在遗产的传承和创造之中,人类发展到今天能够成为人们栖息的星球的主宰,正在于她的文化和创造是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或民间传统,是大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文化中也享有自己的重要位置。因此,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让我们的后人看到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研究现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说法较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表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民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专门对“保护”(Safeguarding)一词做出了解释,“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生存性,这些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记录、保存、推广、传播以及复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发展以及重要意义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美国大众文化及文化遗产研究学者Kurin Richard(200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作出评估,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到了非常迫切、刻不容缓的时刻。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2003)指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遗产比较丰富,但是消失得比较快。

法国著名民族学家乔治•康多明纳(GeorgesCondominas) (2004)在其文章中提出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观点。墨西哥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Arizpe Lourdes(2004)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一致性的观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2004)进一步提出“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涉及民族命运的重要问题,同时是建设全人类文化,使人类文化得以多样性发展的基础。比利时社会学家Rudy Demotte(2004)研究了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文化研究学者翟凤俭认为:“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同时得到提升与升华,并成为一种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以此区别于其他国家与民族,并认为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意义与目的”。

2. 深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独特价值以及研究其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马来西亚研究文化遗产的学者Ahmad Yahaya(2006)在其文章中探寻了从有形遗产到无形遗产,遗产定义及范围的扩大。国内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宁认为:“非物质遗产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和浓缩的民族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取代的唯一性的价值”。美学研究学者刘玉清在列举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具体的实例后,认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形态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大类。刘魁立也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国际背景作出分析。

3. 从原理上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为其保护寻求深层次的理论支持

阿尔及利亚外交部长Bedjaoui Mohammed(2004)提出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提高国家与民众保护意识中所起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的主任Smeets Rieks(2004)提出了语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在其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性。而美国民族学学者Okawa,G Y(2004)进一步提出语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保护的重要性,牙买加西印度大学名誉副校长、文化研究学者Rex Nettleford(2004)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移植与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的青岛泰之提出通过教育方式来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祁庆富等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结合保护实践提出了各自见解。而Laura JSmith等针对研究个案提出了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就上述研究成果来看,有对单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概念、内涵、价值、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原则和措施等方面,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的研究,如贺剑武的《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布洛陀文化为例》、万永林的《试论云南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陈炜的《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以壮族嘹歌为例》、兰英的《川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由此说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以及对开发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因此,笔者以宁波为例,对保护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注意的问题和开发式保护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以期抛砖引玉。

二、保护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注意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是非物质,是一种民间文化或文化传统。在旅游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化的东西,纳入旅游吸引物的行列,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开发,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实处,是研究者们一直面临的挑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就保护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载体作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

浙江省博物馆蔡琴研究员在200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会上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概念。她说,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生态博物馆强调文化遗产原状地、动态地、整体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中,包括自然景观、建筑物、生产生活用品等有形文化遗产和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文化因素均在保护之列。蔡琴说,采用生态博物馆这种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形式、内容、风格、特点等才能得以保留下来。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张翔说,博物馆在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宁波建立生态博物馆将自然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动态地保存,尽量在文化的原生地传承,不失为开发式保护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之一。如1996年贵州六枝特区梭戛乡建立了我国首个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开发了生态博物馆旅游并且加以广泛推广,使游客除了关心苗族的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之外,还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特殊文化,这一措施使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笔者建议,宁波市文化部门应将焦点以平等或者优惠的态度投向以往被忽略的宁波民族民间文化群体和资源,充分利用文献和田野材料,利用现代电子数码科技,尽可能客观地录制梁祝故事等口头传说,甬剧、姚剧等地方戏曲,奉化布龙、象山鱼灯等民间表演艺术,尽可能保存骨木镶嵌、朱金木雕、竹根雕、泥金彩漆、越窑青瓷、剪纸等传统手工艺的遗产状况,同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演变的过程。普查采录资料可由博物馆保存、展示,鼓励一部分如宁波走书、四明南词、宁海平调等濒临失传的口头文化和传统表演艺术开发价值较小的遗产持有者,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保存技艺,传授技艺,使之成为博物馆艺术;对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等后继乏人的民间技能,博物馆的首要立场是力求原貌呈现,同时不放弃自身的诠释功能,从文化角度提高旅游吸引力,使生态博物馆成为旅游开发的中心区域之一。同时,有必要设立“宁波文化遗产日”, 而文化遗产日的活动要面向公众、尤其是要面向青年人。宁波文化局可以主办“大学生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大赛”,可以是来自浙江甚至省外的大学学生代表踊跃参加比赛,旨在通过比赛能够使广大青年朋友们了解宁波文化遗产、热爱宁波文化遗产,参与到保护队伍中来;也可以策划宁波文化遗产动漫大赛,启动公众运用传统元素和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动漫创意的潮流,将会受到广泛关注,取得良好效果。此外,除了象山县竹根雕之乡、奉化市现代民间绘画和布龙之乡、余姚泗门镇犴舞之乡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外,还可命名“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之乡”,发展一批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做大一批民间艺术品牌活动项目,建设一批民间艺术展示场馆,建立一批民间艺术产业基地,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生态博物馆开发式保护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大力发挥旅游功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保护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国际旅游业中增长较快的项目。面对这股热潮,世界各国的文化旅游开发者纷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他们的开发范围,作为其开发的重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火爆旅游项目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例如,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白蛇传”的传说就为故事发生地杭州西湖断桥和镇江金山寺注入了活的灵魂;到广东梅州的游客常常陶醉于客家山歌的旋律中;二人转、川剧、吴桥杂技、傣族泼水节等是旅游者非常喜爱的节目;景德镇瓷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是一项重要的旅游参与项目;旅游购物中最大比重的就是传统的地方手工技艺品,如湖笔、宣纸、刺绣、剪刀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性、顽强的生命力等特征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其作为旅游资源在旅游界是早已认可并且有之的,它们不仅自身得到了积极的保护,而且还为旅游所用,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保护方法。宁波旅游资源相对较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是对宁波短线游的巨大推动。随着国家法定假日的调整、“黄金周”的减少,两三天的短线游受到大力追捧。当地旅游部门应突破固有的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模式,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为契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新的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从而提高游客的文化品位、鉴赏能力和满意度。只要开发合理,方法得当,这是一个双赢的办法。比如,梁祝故事已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民间文化,为旅游所用的价值还很大;奉化布龙、宁海平调、甬剧等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业发展结合,可以丰富游览内容和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利用朱金漆木雕等手工技艺可以开发具有宁波特色的旅游商品;利用丰富的渔港文化和渔风渔俗可以开发海洋旅游产品;利用宁波缸鸭狗汤团等传统餐饮老字号可以弘扬宁波饮食文化。

3. 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护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切入点是对文化传承人的关心和帮助。笔者以为,对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效保护,应是教育先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乃系统的普及工程,保与被保者都要从头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理论,使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对“传承人”,不管是顶级、亚顶级还是普通级都应命名挂牌,并通过传媒扩大影响,对其所怀绝技进行深入发掘、录音录像,继而及时整理为旅游所用。鼓励年迈体衰的挂牌“传承人”从速收徒,倾力传授,或者采取多种教育培训形式,分期、分批培养一批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队伍。政府应鼓励和吸引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专业工作人员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活动,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入宁波市普及读物,从而让学生从课堂上积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进而培养全市民众热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和意识,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可以逐步推广在中小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课程,在宁波所属高校大学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开展本科、研究生等学历教育,建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实践和研究基地。同时,要加强对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政府部门可以和宁波高校联合建立非物质文化研究机构,努力构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体系,对宁波市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求有重大突破。

三、开发式保护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应当承认,开发和保护是有矛盾的,“开发本身就意味着破坏”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能够正确规划、科学安排,两者可以得到完满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开发的内涵就包含保护,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因此说合理开发是一种最好的保护。保护的最主要目的是保持其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护工作也并非是一成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性的,不断发展的,只有广为流传为人民所知所用,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利用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非物质文化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了使宁波的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品、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宁波的旅游部门则应站到最前沿。

1. 开发式保护宁波民间表演艺术的对策

民间表演艺术是所有文艺形式的创作源泉,以民间表演艺术为素材,用世界的通用语言去表现,可以创作电影、小说、漫画、音乐、舞蹈、美术等能够创造价值的艺术产品。由于互联网技术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原来被人遗忘的民间表演艺术可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传播,使古老的艺术得到新生。现代的流行艺术追根溯源都是从原始艺术发展而来,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表演艺术只是因为传承手段古老、社会环境又不断变化而导致逐渐失传。因此,将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为文化产品,使它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也会是很好的保护开发。比如梁祝传说已经有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了,开发的旅游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建议,将宁波的戏曲、曲艺、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制作成原汁原味的音像制品进行保护,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推广,需要强调的是保护性开发,既要能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又能使之得到很好的传播与继承。同时,以民间表演艺术为依托,在旅游景区景点、博物馆内以及各种旅游博览会、交易会上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当地居民和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是非物质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有效形式。宁波的一些民间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如宁海平调的地域性之强,程式化之讲究,堪称国内罕见,尤其是平调的绝活――耍牙,可与川剧的变脸、吐火等绝活媲美,被誉为东方绝技。此外,中外闻名的独特舞种余姚犴舞以及宁波走书、甬剧、姚剧等传统表演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很强,都可以为旅游所用,成为增加宁波旅游产品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重要手段。

2. 开发式保护宁波民俗文化的对策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主要靠政府扶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最贴近大众生活,最富有生活情趣,最具有纪念和象征意义。比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虽然全国各地都过此节,但是各地的过法不一样,体现的地域特征非常明显,也可为旅游业所用,关键是要深度发掘民俗的文化内涵,并开发相关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这一点是旅游业尤其需要注意的。2010年世博会即将召开,这是宁波向世界展示的绝好机会,充分研究宁波民俗文化,开发宁波民俗旅游产品,是宁波向世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载难逢的契机。就宁波目前利用民俗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来看,中国象山开渔节运作比较成功,但在突出体现目的地个性、加大规模和游客参与度、注重城市的牵动效应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宁波另外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十里红妆”已经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目前已经开发了国内唯一的展示古代女子生活的民俗博物馆,并列入了旅游景点。但还需在强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三大功能的同时,针对游客开发丰富多彩的参与性项目,如让游客体验古代十里红妆婚俗婚礼的活动,同时要与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相结合,举办十里红妆婚俗风情节庆活动等。此外,挖掘生产和销售功能,开发一系列有关红妆的仿古旅游工艺品,也是对十里红妆民俗的有效利用。

3. 开发式保护宁波民间手工艺品的对策

每一个民间手工艺品种都凝聚着几代艺人的心血,饱受历史洗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的湮灭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层,要使民间手工艺术得到保护,就应该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把民间手工艺术品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宁波拥有朱金木雕、越窑青瓷、象山竹根雕、骨木镶嵌等历史悠久、富有浙东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有关部门可根据旅游纪念品开发“新、美、实、便、藏、流”的原则,将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设计精美、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实用性强、宜于收藏、经济效益好的旅游纪念品。为了既提倡手工艺品的“原汁原味”、保持手工艺传统的精湛技艺,又要考虑把手工艺企业和作坊做大做强,解决手工艺生产企业和艺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保护性开发民间手工艺品的实践中,要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之路。即企业和艺人可安排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创作一批纯手工精品,供政府、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以达到抢救、继承民间手工艺的目的。同时,推进技术改造,以机器生产代替部分纯手工,开发一些适应不同游客消费层次的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满足大众游客的消费需求。用精品的声誉为大众产品树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促其打开市场销路,实现经济效益,这样才有财力支撑企业培养人才和艺人创作精品,以市场化的产品养工艺精品,又可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双赢的目的。

4. 开发式保护宁波餐饮老字号的对策

历史上的宁波餐饮业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如梅龙镇、状元楼宾馆、东福园饭店等都曾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宁波老字号企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人们熟悉的只有缸鸭狗汤团店,但被淹没在宁波市中心城隍庙美食区,特色不明显,虽然还供应宁波著名的传统特色小吃――猪油汤团,但主要经营的还是快餐。幸运的是,状元楼老字号已经在和义大道购物中心重新开业,梅龙镇也在计划复活范围之内,2008年开张的东福园餐馆经营红火,已经计划开分店,楼茂记也正计划在鄞州开新厂,这些举措可以使曾经一度被遗忘的老字号复活,提升宁波饮食文化的整体产品档次。但是,如何进一步振兴众多宁波餐饮老字号,仍然是宁波各界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振兴宁波的餐饮老字号,除了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宁波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外,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是一条理想的路子,可从特色菜品、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建筑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进行连锁经营等旅游形式促进宁波地方旅游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宁波有关部门应重视宁波汤团、溪口千层饼等名优小吃的开发,认真研究和挖掘宁波饮食文化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将品尝和观赏宁波名优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使游客在吃中感受宁波餐饮文化,于旅游中弘扬和宣传宁波餐饮文化。最后要将传统老字号保护与冰糖甲鱼、锅烧河鳗、彩熘全黄鱼等宁波菜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相结合,扶持和培养几家餐饮名店,使宁波菜与宁波港、宁波帮、宁波装、宁波景一起成为宁波城市形象的五张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2005-07-11

[25]陈彬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浙江缘何走在前列―访谈篇.[EB/OL]. www.省略/20060801/ca1180966.htm. 2008-04-10

[26]Kurin Richard.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003 UNESCO convention:a critical appraisal [J]. Museum International-Oxford,2004,56(1): 66-77

上一篇:80后员工管理浅析 下一篇:自然灾害危机下的弱势群体及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