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07-09 10:37:48

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及发展趋势

一、2007年运行情况

(一)生产、销售快速增长

生产: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含兽药)6926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1837亿元,同比增长24.4%;化学原料药制造业1581亿元,同比增长28.0%;中成药制造业1491亿元,同比增长20.7%;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588亿元,同比增长24.2%;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544亿元,同比增长22.6%;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剂制造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304和3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7.3%和27.8%。化学原料药、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3个分行业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生物生化药品4个分行业增速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销售:全年累计实现销售产值6564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1727亿元,同比增长22.5%;化学原料药制造业1498亿元,同比增长25.8%;中成药制造业1400亿元,同比增长21.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573亿元,同比增长25.9%;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517亿元,同比增长22.4%;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实现销售产值292、299亿元,同比增长40.1%、28.1%。

产销率:全年平均产销率94.8%,较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中成药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业的产销率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4、0.4、0.2和1.9个百分点,生物生化药品、化学药品制剂和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的产销率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2、1.5和1.6个百分点。

(二)效益大幅回升

1―11月,全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552亿元,同比增长50.2%,为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化学原料药、生物生化药品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156.6、135.9、95.8、55.8和52.6亿元,同比增长49.8%、52.6%、48.6%、45.8%和42.5%;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14.5和21.4亿元,同比增长65.1%和49.2%。

本期亏损企业1327家,行业亏损面为20.6%;累计亏损额37.4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

(三)出口增速减缓

全年完成出货值840亿元,同比增长21.5%,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作为医药行业出口的两大支柱,化学原料药实现出货值355.4亿元,增长18.3%;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实现出货值203.2亿元,增长24.6%。在成品药方面,化学药品制剂、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80.3、87.5和3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8%、20.3%和17.5%。

(四)药品价格总体平稳

2007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分4次对千余种中西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进行了调整。至此,一轮大范围的药品价格调整基本结束,今后药品价格的管理将实施每两年调整一次。根据价格监测中心监测,全国药品实际零售价格总体保持稳定,2007年8月较6月下降0.13%,其中化学药品下降0.14%,中成药下降0.04%。受中药材、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影响,部分中成药批发价格略有上涨,2007年8月较6月上涨0.24%,较上年同期上涨0.95%;另外,血液制品因供不应求,价格亦有所上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血液制品供不应求

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生产发展很快,现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33家,血浆蛋白分离设计能力达到1.2万吨原料血浆。由于原料血浆供应紧张,致使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这种短缺情况近期内难以得到全面缓解。

(二)原料药和中药材涨价

在2007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066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以发酵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居多。其中部分企业因环保问题停产,市场供应趋紧。受此影响2007年以来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等以粮食为原料的发酵类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据统计,青霉素工业盐和维生素C出口平均单价同比分别增长87.1%和42.5%。整体来讲,药材每年都以5―10%的幅度正常上涨,但2007年却出现了异常情况,本应随着进入淡季而价格趋稳的中药材,却出现了价格普遍大幅上涨的反常现象,从5月下旬开始,中药材市场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异常活跃的局面,有80―90%的药材品种涨价。相关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呈上涨趋势,下游产品及终端市场面临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

(三)行业投资增幅下滑

受2006年行业效益大幅下滑、行业门槛提高,以及从药品研发、生产、市场及使用各环节全面进行整顿的影响,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2006年全年累计投资仅为8%,为2004、2005年的一半水平(分别为17.9%和16.6%)。2007年1―11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36.6亿元,同比增长14.2%,虽较上年有所回升,但仍比全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水平低了23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居倒数第二位。

三、2008年发展趋势

(一)产销继续较快增长

国际市场,原料药及中间体的贸易需求仍将稳定增长。国内市场方面,2008年起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预防的疾病达到15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已在全国79个城市开始试点,并出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参考目录》,2008年将扩大50%的城市,并出台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配置》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补助标准将不低于40元;新农合目前参保人群7.3亿人,2007年当年筹集基金428.3亿元,2008年将实现全国农村全覆盖,人均筹资水平也将在这两年中从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财政补助标准将分别从现行的20元提高到40元。随着财政等投入的增加,社区和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步显现,国内医药市场将进一步扩容。因而,2008年医药行业生产、销售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产销增长率将保持在20%以上较高水平。

(二)效益在调整中回升

2008年新版《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和《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实施,主管部门在巩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成果的同时将大力加强对化学原料药和出口药品的监管,加快实施提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对2000个品种的药品质量标准进行修订。这些工作的开展,长期来看有助于规范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的运作,推动产品的优胜劣汰和技术的升级换代,使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但短期内可能影响行业的盈利能力,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料药国际市场周期性波动和国内市场同产品竞争激烈等因素,预计2008年医药行业效益水平将恢复至25%左右的历史增长水平。

(三)淘汰落后步伐加快

为提高三废治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洁生产,《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预计将在2008年出台实施,并将成为医药企业新的准入门槛。随着环保门槛提高,相当一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企业将面临停产、关闭。

四、近期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一)加快新医改方案制定出台

为达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的目标,应加快医药体制改革政策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在定价、采购、税收等相关政策上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临床供应;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完善药品定价管理制度;加快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的进程,逐步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国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

(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从仿制为主向仿创结合,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三)进一步挖潜降耗

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进,重视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同时,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提高经济效益。

针对国内医药产业发展所处阶段,从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产品、技术需求出发,大力发展、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解决一批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发展的关键性工艺技术,以及绿色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等共性技术。

(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开拓社区及农村医药市场,逐步解决用药难、用药贵的问题,进一步深挖和拓展国内药品市场。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

上一篇:旅欧札记(之五) 下一篇:消费需求加快及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