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7-09 06:32:22

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虽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有着相似的历史传统,两者的内容中也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这对新形势下推动我国孝道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比较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的内容出发,分析两者的优劣,从而梳理提炼出对我国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新二十四孝;孝道教育;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84-02

“孝”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从未断绝的道德根本,它也是我国伦理道德观念的中心部分。在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备受推崇,孝道一直是被中华民族所遵循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为人的基本原则。所以将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内容加以比较,分清二者各自的优劣,对于我国的大学生孝道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比较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的内容出发,分析两者的优劣,从而梳理提炼出对我国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一、传统孝道与新二十四孝的内容分析

(一)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

传统孝道主要是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亲亲之情,它是随着人类的出现与发展的一种无形产物。顾名思义,它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在纵向的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的行为规范这种观念体系的总和。简单归纳,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要对父母孝养。奉养是传统孝道的核心,也是孝的基础含义。孔子提倡的便是敬亲之孝,其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其次,敬爱长者及他人。《孝经》有云:“爱亲人,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其说明了孝顺和尊敬父母是前提,但是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这种敬爱变成一种“博爱”,推及到整个社会之中,这不仅仅包括对长者老人的敬爱,更扩及到了对老师及朋友的敬重与友善。

(二)新二十四孝的主要内容

古话有云,百善以孝为先。而“二十四孝”作为泱泱中国古代重要伦理思想之一,影响着中国人道德行为规范至今。如今新二十四孝本着贴近现实,承载着鲜活的时代元素,颇值得大家为之激赏。新二十四孝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时常带爱人、子女回家;为父母庆贺生日;尽可能与父母共度节假日;回家时亲自为父母做饭;确保每周与父母温情通话;给父母足够的零花钱;用心倾听父母的往事;给父母建立“关爱卡”;培养父母学会上网;时时给父母拍照等24条内容,其中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表现了对老年人内心更加关注和重视的走向。

新二十四孝其实是相比较传统孝道而言的,所谓新,不是完全否定传统孝道的做法,相对而言,只是增加了一部分时代的气息和新鲜的血液,因此新孝和传统孝道并不是对立的,它只是与时俱进,并不断发展进步的。

二、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的优劣比较分析

(一)新二十四孝优于传统孝道之处

1.新二十四孝标准来源于生活,语言朴实易懂

相较传统的孝道,新二十四孝标准,语言更加朴实易懂,朗朗上口,和当代生活联系紧密,更加贴近老年人的心里,是它的最大亮点。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等,这就使我们感觉到社会生活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步伐;而“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无疑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突破性提法,它充分地走进了老年人的生活及心里,新二十四孝关注提倡的不仅是对老人的物质关心,更加强调对老人的精神关怀,这是传统孝道所没有提及的。

2.新二十四孝的孝心不体现在“新”,而是体现在心上

新二十四孝的创新之处不仅仅是相较于旧孝的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它更加贴近老人的生活,要求子女们不仅要满足老人的衣食之需,更要了解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如“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带父母参观自己工作的地方”等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最容易被子女及晚辈所忽略,却是最容易走进老人内心的捷径并且还携带着时代的气息。将父母融入我们的生活圈子,这样就增加了两代人的沟通机会,父母也就不再孤单了,通过沟通多多了解父母的心声,多多聆听父母给我们提出的意见,这样父母就不再感觉自己是无用的了。通过这样的相互关爱的方式,让父母的心变得更加踏实,日子过得更加温暖,让孝在人们的生活中蔓延。

3.新二十四孝标榜时代特点,引领行为准则

新二十四孝除了遵循与时俱进这一特点外,其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及信息技术的前瞻性。与传统孝道相比,新二十四孝更加与时俱进,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譬如,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打开父母的心结,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等,并没有法的强制性,使人们感觉更加容易贴近生活,更有助于民族风尚的唤醒。

其实,不管是新孝还是传统孝道,他们与法律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只是一种道德标准,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所以我们根本不必纠结于要将这些标准逐条对照并且做到;其深层价值并不在于条款本身而是一种对人们的引导与指引。也是国家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新二十四孝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1.涵盖的范围太广,普通人难以企及

新二十四孝的标准虽然贴近生活,也比较全面,但正是由于比较全面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才显得范围过于宽泛。如果按照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去孝敬父母,无疑会有绝大部分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就新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二条,“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这看似简单的十几个字,却使得许多外来打工人员望尘莫及。第一是路程远,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打工地点离家何止千里之遥,不要说是经常,哪怕是过年想要回家一次有时都很难实现;第二是路费贵,不管是乘坐汽车、火车甚至是飞机,需要排长队买票不说,车票的费用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有时为了带上家人回家一次,甚至要花费一个月的工资,这让很多外来打工人员回不起家。第三是没有时间,现在很多外来人员都是在私人企业工作,他们的作息时间都是无法由自身掌控的,这也使得他们的回家成为了美好的愿望。

2.没有真正站在老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部分条款显得过于牵强

尽管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相比更加重视老人的心理生活,但是它并有没能真正站在老人的立场去考虑,也引起了一部分老年人的质疑。比如:第3条“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第9条“教父母学会上网”、第18条“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这些大都是站在儿女的立场上,让其更加重视父母的内心世界,目的是让两代人能有更多地沟通机会,但是有时候结果恰恰相反,必须承认让父母走入儿女的世界是一种加大两代人沟通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必要方式,也不是对于任何家庭都可行,上不上网,是老人们的自由,大多老人都是深受传统孝道的影响,勤俭节约是他们都有的美德,对于生活宴会这种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大家吃吃喝喝,热热闹闹,我们也会认为为父母尽心尽力的在做着什么,可是我们又何尝想过,这些是不是父母所希望和需要的,也许一家人坐在家里,说说话,看看电视,吃个子女亲手烹制的可口菜肴,才是老人们所希望的,才是幸福。或许我们更应该在行动前,坐下来与父母好好的沟通,聆听他们的希望,这样应该能更有效的了解老人的心理。

三、新二十四孝对我国大学生孝道的启示

(一)在大学里面加强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三观”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更是大学生自身和谐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孝”需要首先唉自己的父母,如果没有这种真心的爱孝心也就无从谈起,然而这种爱心也是可以发展的,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把这种亲亲之爱推己及人就变成了对自然中一切生物的爱心与爱护,就是孝观念发展衍生的结果。

(二)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代沟问题

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代沟问题。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赡养与抚养的亲子关系已经发生了变质,赡养与抚养的关系逐步偏斜,出现了新的不公正,即有抚养而无赡养的不公正。父母在培养和抚养子女时呕心沥血,可悲的是有些子女却最终疏远了他们的父母。中国的抚养模式同时强调抚养和赡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当今社会却变为了父母单向的付出,传统孝道中的积极因素遭到了无情的破坏和践踏。如果从加强孝道教育入手,加强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国家的孝心培养,就可以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责任感,最终消除代沟问题。

(三)孝道教育有助于营造融洽的社会环境

孝道教育有助于投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蒸蒸日上,中西方文化交织,各种利益诱惑蜂拥而来,社会中传统孝道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场合家庭亲情被裸的金钱关系所取代,种种不孝的情况让人心寒,付出而没有回报,老而无人赡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当今社会的孝道缺失有关。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由对待自己父母及家人的态度推及而来的,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尊老敬老的孝道精神从家庭推及到社会中。那无疑是孝道的扩大与弘扬,这也必然会导致更加淳朴与和谐的社会风气以及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为了更加和睦的家庭、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需要我们大力推行孝道的教育。

总之,不管是传统孝道也好,是新二十四孝也罢,它的出现只是想让我们时刻牢记,“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但在现在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慢慢占有了我们生活中的主要地位,“孝”被人们慢慢所淡忘,所以才出现了不赡养父母,甚至于父母在自家门前冻死的惨剧。而新二十四孝的公布,正是用来提醒人们,给人们指明方向,从而来缓解社会的“孝”缺失问题,让我们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中继续充实。同时,新二十四孝的公布,也值得我们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沉思和学习,以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证明我们目前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将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只有真正落实孝道教育,使社会的每个小家庭和睦美满了,国家才能更加的富强兴旺!

参考文献:

[1]孔丘.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孟轲.论语[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7.

[3]汪受宽.孝经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上一篇:创新研究生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与探索 下一篇:浅谈湖北省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队伍建设